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舌脉互参”在四诊中的地位与作用

发布时间:2021-07-27 05:38
  察舌、切脉都是临床工作中了解病情、确立治则的重要诊疗手段,将两者割裂开,或是单纯地选择舍脉从舌或者舍舌从脉,都是片面的。脉诊以诊察"脉动"为主,利于观察阳气,同时可以通过观察阳气的变化测阴血的虚实;舌诊以观察"静态"的舌象为主,利于观察舌苔津液的分布,舌体、舌色、脉络的情况,可直接观察阴血津液的变化,通过观察阴血的敷布以推断阳气的虚实,故"舌诊以察阴血为主,能以阴测阳"。舌诊与脉诊互参,二者一察静一察动。临床中做好"舌脉互参"更有利于疾病的辨证论治。但是舌脉互参也有其局限性。寸口居于上焦,舌为胃之外候,同样居于上焦,为了诊查更全面,出现了趺阳脉诊和腹诊,弥补脉诊、舌诊之不足。在临床诊病过程中,应具有多维度的临床思维,科学分析问题,提倡四诊合参,全面详尽地收集病史资料,扩展诊断的手段和范围,综合分析,这样才能辨别真假,有所取舍,准确诊断论治。 

【文章来源】:中医学报. 2020,35(02)

【文章页数】:3 页

【文章目录】:
1 舌诊、脉诊的流弊
2 舌脉互参的重要性
3 舌脉互参中遇到的问题
    3.1 舌脉相符
    3.2 舌脉相反
    3.3 原因分析
4 舌脉互参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温病辨舌的意义[J]. 王婕琼,刘兰林.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05)
[2]《伤寒杂病论》中“察舌辨证”内容之分析[J]. 赵睿霆,张国强,马维琪.  光明中医. 2011(02)
[3]浅析张仲景与温病学家在诊法与处方用药上的区别[J]. 刘刚.  陕西中医. 2010(10)
[4]从古代医案看对于阴阳互见脉象之取舍[J]. 任冬冬.  中医研究. 2008(12)
[5]明清医家对中医四诊全面发展的贡献[J]. 和中浚,周兴兰.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8(05)
[6]浅谈“热病重舌,杂病重脉”[J]. 刘焯辉.  甘肃中医. 1996(01)
[7]四诊合参 舍舌从脉从症论──谈舌红苔黄非皆主热[J]. 吕志杰,王彦田,王玉玲.  河北中医学院学报. 1995(02)
[8]谈“时证重舌杂证重脉”[J]. 王文阁,蔡云海.  中医研究. 1988(02)



本文编号:33051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33051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d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