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香化浊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盛证的临床观察
发布时间:2021-10-14 20:51
目的:本课题旨在观察藿香化浊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脾虚湿盛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藿香化浊方组方特点及药理作用,以期为中医药治疗IBS-D提供参考依据,拓宽治疗方向及思路。方法:将符合IBS-D脾虚湿盛证纳入标准的6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每组各32例。治疗组予藿香化浊方加减口服,日1剂,分早晚2次空腹时温服;对照组予匹维溴铵片口服,每日3次,每次50mg,随三餐吞服。两组受试者均进行为期四周的治疗,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IBS症状严重程度积分、IBS生活质量积分及不良反应进行观察,用药结束后2周、1月、3月分别对两组进行随访。运用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整体疗效比较: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2例患者,其中对照组痊愈3例,显效5例,有效13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65.62%;治疗组痊愈7例,显效13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7.5%。两组整体疗效有差异(P<0.05)。2.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症状总积分均较前降低(P<0.05...
【文章来源】: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祖国医学对IBS-D的认识
1.1 病名源流
1.2 病因病机分析
1.3 祖国医学对IBS-D的治疗方法
1.3.1 内治法
1.3.2 外治法
2 现代医学对IBD-S的认识
2.1 定义
2.2 流行病学特点
2.3 病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
2.3.1 脑-肠轴学说与神经递质
2.3.2 胃肠动力异常
2.3.3 内脏高敏感性
2.3.4 肠道炎症与免疫
2.3.5 菌群失调与肠道粘膜屏障损害
2.3.6 其他因素
2.4 现代医学对IBS-D的治疗方法
2.4.1 一般治疗
2.4.2 药物对症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资料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3 病例选择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剔除标准
3.4 脱落标准
3.5 中止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病例随机分组法
4.2 临床治疗方法
4.2.1 一般治疗
4.2.2 药物治疗
5 观察指标
5.1 一般项目
5.2 中医症状积分
5.3 IBS症状严重程度积分
5.4 IBS生活质量评价
5.5 复发率观察
5.6 安全性观察
6 评价标准
6.1 疗效评价标准
6.1.1 中医症状疗效评价
6.1.2 量表评价
6.1.3 复发率评价
6.2 安全性评价
7 统计学处理方法
8 研究结果与分析
8.1 一般资料比较
8.2 治疗结果比较
8.2.1 整体疗效比较
8.2.2 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8.2.3 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8.2.4 IBS-SSS量表积分比较
8.2.5 IBS-QOL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8.2.6 复发情况比较
8.2.7 安全性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导师治疗IBS-D的学术思想解析
2 藿香化浊方组成及方义
3 单味中药的性质与功效
4 现代药理学分析
5 结果分析
6 问题与展望
6.1 本次研究缺陷
6.2 展望未来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3436813
【文章来源】: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祖国医学对IBS-D的认识
1.1 病名源流
1.2 病因病机分析
1.3 祖国医学对IBS-D的治疗方法
1.3.1 内治法
1.3.2 外治法
2 现代医学对IBD-S的认识
2.1 定义
2.2 流行病学特点
2.3 病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
2.3.1 脑-肠轴学说与神经递质
2.3.2 胃肠动力异常
2.3.3 内脏高敏感性
2.3.4 肠道炎症与免疫
2.3.5 菌群失调与肠道粘膜屏障损害
2.3.6 其他因素
2.4 现代医学对IBS-D的治疗方法
2.4.1 一般治疗
2.4.2 药物对症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资料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3 病例选择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剔除标准
3.4 脱落标准
3.5 中止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病例随机分组法
4.2 临床治疗方法
4.2.1 一般治疗
4.2.2 药物治疗
5 观察指标
5.1 一般项目
5.2 中医症状积分
5.3 IBS症状严重程度积分
5.4 IBS生活质量评价
5.5 复发率观察
5.6 安全性观察
6 评价标准
6.1 疗效评价标准
6.1.1 中医症状疗效评价
6.1.2 量表评价
6.1.3 复发率评价
6.2 安全性评价
7 统计学处理方法
8 研究结果与分析
8.1 一般资料比较
8.2 治疗结果比较
8.2.1 整体疗效比较
8.2.2 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8.2.3 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8.2.4 IBS-SSS量表积分比较
8.2.5 IBS-QOL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8.2.6 复发情况比较
8.2.7 安全性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导师治疗IBS-D的学术思想解析
2 藿香化浊方组成及方义
3 单味中药的性质与功效
4 现代药理学分析
5 结果分析
6 问题与展望
6.1 本次研究缺陷
6.2 展望未来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34368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343681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