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复合敏化腧穴适宜刺激方式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2 04:15
目的:探索偏头痛复合敏化腧穴适宜的刺激方式。方法:将6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给予力敏针刺治疗,B组给予热敏灸治疗,C组给予力敏针刺联合热敏灸治疗。三组均每日治疗1次,共治疗10次。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简化McGill量表评分、观察三组疗效差异。结果:C组的愈显率为95%,显著优于B组的65%、A组的30%(P<0.05,P<0.01)。三组治疗前后的简化McGill量表评分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均<0.01)。在降低VAS、PPI评分方面,C组与B组均优于A组(P<0.05),C组与B组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降低PRI和McGill总分方面,C组最佳,B组次之,二者均优于A组(P<0.05)。结论:力敏针刺、热敏灸、力敏针刺联合热敏灸三种治疗方式对偏头痛均有较好疗效;热敏灸与力敏针刺联合热敏灸治疗偏头痛疗效优于力敏针刺;力敏针刺联合热敏灸是偏头痛复合敏化腧穴最适宜的刺激方式。
【文章来源】:江西中医药. 2020,51(01)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三组临床整体疗效比较
由图2可知,三组受试者治疗前后的PRI、VAS、PPI评分相比差异均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在降低治疗后PRI评分方面,A组与B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A组与C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B组与C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在降低PRI评分方面力敏针刺合热敏灸疗效最佳,热敏灸次之,二者均优于力敏针刺。在降低VAS、PPI评分方面,A组与B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A组与B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B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降低VAS、PPI评分方面力敏针刺合热敏灸疗效相当,二者均优于力敏针刺。3.3三组临床疗效比较
由图1可知,三组受试者治疗前后的McGill总分相比差异均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McGill总分对比,A组与B组相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相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相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降低McGill总分方面,力敏针刺合热敏灸疗效最佳,热敏灸次之,二者均优于力敏针刺。3.2三组受试者治疗后PRI、VAS、PPI评分比较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偏头痛诊断治疗指南[J]. 李舜伟,李焰生,刘若卓,乔向阳,万琪,杨晓苏,于生元,于挺敏,邹静.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1(02)
[2]岐伯归来——论腧穴“敏化状态说”[J]. 陈日新,康明非,陈明人. 中国针灸. 2011(02)
[3]腧穴热敏化及其临床意义[J]. 陈日新,康明非. 中医杂志. 2006(12)
[4]偏头痛诊断与防治专家共识[J]. 偏头痛诊断与防治专家共识组,李焰生. 中华内科杂志. 2006(08)
[5]偏头痛流行病学特点[J]. 步怀恩,王泓午,王建华.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02)
[6]论“反应点”与腧穴[J]. 康明非,陈日新.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6(03)
[7]一种新类型的疾病反应点——热敏点及其临床意义[J]. 陈日新,康明非.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6(02)
本文编号:3490149
【文章来源】:江西中医药. 2020,51(01)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三组临床整体疗效比较
由图2可知,三组受试者治疗前后的PRI、VAS、PPI评分相比差异均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在降低治疗后PRI评分方面,A组与B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A组与C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B组与C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在降低PRI评分方面力敏针刺合热敏灸疗效最佳,热敏灸次之,二者均优于力敏针刺。在降低VAS、PPI评分方面,A组与B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A组与B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B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降低VAS、PPI评分方面力敏针刺合热敏灸疗效相当,二者均优于力敏针刺。3.3三组临床疗效比较
由图1可知,三组受试者治疗前后的McGill总分相比差异均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McGill总分对比,A组与B组相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相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相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降低McGill总分方面,力敏针刺合热敏灸疗效最佳,热敏灸次之,二者均优于力敏针刺。3.2三组受试者治疗后PRI、VAS、PPI评分比较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偏头痛诊断治疗指南[J]. 李舜伟,李焰生,刘若卓,乔向阳,万琪,杨晓苏,于生元,于挺敏,邹静.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1(02)
[2]岐伯归来——论腧穴“敏化状态说”[J]. 陈日新,康明非,陈明人. 中国针灸. 2011(02)
[3]腧穴热敏化及其临床意义[J]. 陈日新,康明非. 中医杂志. 2006(12)
[4]偏头痛诊断与防治专家共识[J]. 偏头痛诊断与防治专家共识组,李焰生. 中华内科杂志. 2006(08)
[5]偏头痛流行病学特点[J]. 步怀恩,王泓午,王建华.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02)
[6]论“反应点”与腧穴[J]. 康明非,陈日新.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6(03)
[7]一种新类型的疾病反应点——热敏点及其临床意义[J]. 陈日新,康明非.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6(02)
本文编号:34901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349014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