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疏肝化瘀补虚防治黄褐斑思路探讨

发布时间:2021-11-29 01:07
  基于文献分析并结合临床侍诊体会,从"郁、瘀、虚"3个方面对黄褐斑的病因病机及防治思路进行探讨。认为"郁"(肝气郁滞)为致病之源,"瘀"(瘀血阻络)为疾病转变的枢纽,"虚"(气血亏虚)为病情发展的基础。肝气郁滞、瘀血阻络贯穿黄褐斑始终,疏肝、化瘀与补虚为其基本治疗大法。黄褐斑初期治疗以疏肝理气、活血消斑为法,方以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加减;黄褐斑中期治疗应多法合参,多药合用,灵活选用调和肝脾、补益肝肾、健脾化湿、温补脾肾、滋阴清热类中药,方选参苓白术散、八珍汤、归脾汤、肾气丸、二仙汤、二至丸等加减,并配合针灸、刮痧、祛斑面膜、中药熏蒸、穴位埋线、耳穴压豆、穴位注射等外治法;黄褐斑后期宜活血化瘀为主,同时应固护脾胃。 

【文章来源】: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37(08)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1 黄褐斑的病因病机
    1.1 郁滞生斑
    1.2 瘀阻生斑
        1.2.1 气滞致瘀
        1.2.2 阴虚致瘀
        1.2.3因热致瘀
        1.2.4 久病致瘀
        1.2.5 阳虚致瘀
    1.3 虚而生斑
2 疏肝、化瘀、补虚法防治黄褐斑
    2.1 黄褐斑初期宜疏肝理气,活血消斑
    2.2 黄褐斑中期宜多法合参,多药合用
    2.3 黄褐斑后期宜活血化瘀为主,同时应固护脾胃
3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复方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联合光子嫩肤仪、调Q激光治疗面部黄褐斑临床观察[J]. 李卉.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05)
[2]陈彤云治血四法治疗黄褐斑经验[J]. 徐佳,姜希,曲剑华,陈彤云.  中医杂志. 2019(13)
[3]黄褐斑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J]. 张秀君,刘栋,聂振华.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8(03)
[4]艾儒棣圣愈汤加减治疗女性气血亏虚型黄褐斑经验总结[J]. 程英杰,周策,唐可,彭丽,宋宗诌,郭静.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8(02)
[5]探析“肝主候外”理论及其临床应用[J]. 杨健坤,冯全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5(11)
[6]周继刚老中医论治黄褐斑经验[J]. 罗涛,温涛,周创,周继刚.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05)
[7]黄褐斑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现状[J]. 汤楠,吴艳华,李其林,李慧.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3(04)
[8]黄褐斑中医证候与社会心理因素的关系研究[J]. 张明,李丽琼,吴志明,李鹏,吴艳霞.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0(06)
[9]消斑汤辨证施治综合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附:99例病例报告[J]. 陈海生,任秦有,陈建宗.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04)
[10]浅谈精神因素、神经肽与黄褐斑[J]. 向亚萍,欧阳恒.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3(01)

硕士论文
[1]黄褐斑体质与证素的相关性研究[D]. 徐亭亭.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5255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35255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7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