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红外线灸治疗乳腺癌癌因性疲乏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22-07-16 16:37
目的:随着我国逐渐迈入老龄化社会,肿瘤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升高,现已成为常见病;在肿瘤得到控制及治疗的同时,临床上对于如何更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成为研究热点之一。癌因性疲乏(CRF)是“疲乏”的一种,与全身消耗相关,是一种高度主观的多维体验,这种疲劳感无法得到准确的测量与评价,这也增加了临床的难度。乳腺癌癌因性疲乏持续时间较久,程度较重,能量消耗大,与患者的行为活动不成比例且无相关性,在完成乳腺癌治疗之后,会存在一定时期的疲劳性现象,这种疲劳感对患者的体力,社会,精神,心理与认知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探讨一种患者能接受,疗效较好的治疗方法为临床上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在临床上,远红外线灸逐渐成为一种绿色高效的治疗癌症患者疲乏的手段,本研究探讨远红外线灸对乳腺癌癌因性疲乏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我们纳入64例恶性乳腺癌肿瘤癌因性疲乏患者,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远红外线灸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远红外线灸治疗,每次远红外线灸治疗45分钟,每天一次,每周治疗5次,治疗周期为2个星期。穴位选取:百会、印堂、太阳(双侧)、内关(双侧)、合谷(双侧)、三阴交(双侧...
【文章页数】:9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癌因性疲乏的现代医学研究
1.1.1 癌因性疲乏的定义
1.1.2 癌因性疲乏的流行病学
1.1.3 癌因性疲乏的特点
1.1.4 癌因性疲乏相关因素
1.1.5 癌因性疲乏的发病机制
1.1.6 癌因性疲乏的诊断及评估
1.1.7 癌因性疲乏的非药物及药物治疗
1.2 癌因性疲乏的中医辨证治疗
1.2.1 古代文献对癌因性疲乏的认识
1.2.2 癌因性疲乏的中医病因、病机
1.2.3 癌因性疲乏的中医治疗
1.3 乳腺癌及其癌因性疲乏的研究近况
1.3.1 乳腺癌的特征
1.3.2 乳腺癌癌因性疲乏的研究近况
1.4 远红外线灸的文献研究
1.5 结语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来源
2.1.2 随机方法和分组
2.2 诊断标准
2.2.1 西医诊断
2.2.2 中医诊断及证型分型标准
2.3 纳排标准
2.3.1 乳腺癌CRF纳入标准
2.3.2 排除标准
2.3.3 剔除标准
2.3.4 脱落标准
2.4 观察指标
2.4.1 一般记录项目
2.4.2 PIPER疲乏量表
2.4.3 FAACT量表
2.4.4 阿森斯失眠量表
2.4.5 HADS-14量表
2.4.6 PPS评分
2.4.7 中医症状疗效判定
2.4.8 体温、气血值及血细胞数量的测量
2.5 安全性指标
2.6 疗效判定
2.7 治疗方案
2.7.1 对照组
2.7.2 远红外线灸组
2.8 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分析
3.2 观察结果
3.2.1 治疗前后的PIPER量表分数变化
3.2.2 治疗前后的FAACT分数变化
3.2.3 治疗前后的阿森斯失眠量表变化
3.2.4 治疗前后HADS-14分数变化
3.2.5 治疗前后的PPS分数变化
3.2.6 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变化
3.2.7 治疗前后血压、体温、气血值及血细胞变化
3.3 远红外针灸治疗组的安全性指标
第四章 结果分析与讨论
4.1 癌因性疲乏与五脏虚损的关系
4.1.1 癌因性疲乏与脾脏的关系
4.1.2 癌因性疲乏与肾脏的关系
4.1.3 癌因性疲乏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4.2 癌因性疲乏的辨证与远红外线灸治疗
4.2.1 癌因性疲乏的辨证论治
4.2.2 癌因性疲乏的远红外线灸治疗和穴位选择
4.2.3 本研究的选穴释义
4.3 研究结果分析
4.3.1 主要结果-治疗前后PIPER评分的分析
4.3.2 次要结果-治疗前后FAACT、阿森斯失眠量表,HADS-14、PPS及中医症状评分的分析、体温、气血值及血细胞分析
4.4 研究不足及改进
4.5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详细摘要
本文编号:3662871
【文章页数】:9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癌因性疲乏的现代医学研究
1.1.1 癌因性疲乏的定义
1.1.2 癌因性疲乏的流行病学
1.1.3 癌因性疲乏的特点
1.1.4 癌因性疲乏相关因素
1.1.5 癌因性疲乏的发病机制
1.1.6 癌因性疲乏的诊断及评估
1.1.7 癌因性疲乏的非药物及药物治疗
1.2 癌因性疲乏的中医辨证治疗
1.2.1 古代文献对癌因性疲乏的认识
1.2.2 癌因性疲乏的中医病因、病机
1.2.3 癌因性疲乏的中医治疗
1.3 乳腺癌及其癌因性疲乏的研究近况
1.3.1 乳腺癌的特征
1.3.2 乳腺癌癌因性疲乏的研究近况
1.4 远红外线灸的文献研究
1.5 结语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来源
2.1.2 随机方法和分组
2.2 诊断标准
2.2.1 西医诊断
2.2.2 中医诊断及证型分型标准
2.3 纳排标准
2.3.1 乳腺癌CRF纳入标准
2.3.2 排除标准
2.3.3 剔除标准
2.3.4 脱落标准
2.4 观察指标
2.4.1 一般记录项目
2.4.2 PIPER疲乏量表
2.4.3 FAACT量表
2.4.4 阿森斯失眠量表
2.4.5 HADS-14量表
2.4.6 PPS评分
2.4.7 中医症状疗效判定
2.4.8 体温、气血值及血细胞数量的测量
2.5 安全性指标
2.6 疗效判定
2.7 治疗方案
2.7.1 对照组
2.7.2 远红外线灸组
2.8 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分析
3.2 观察结果
3.2.1 治疗前后的PIPER量表分数变化
3.2.2 治疗前后的FAACT分数变化
3.2.3 治疗前后的阿森斯失眠量表变化
3.2.4 治疗前后HADS-14分数变化
3.2.5 治疗前后的PPS分数变化
3.2.6 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变化
3.2.7 治疗前后血压、体温、气血值及血细胞变化
3.3 远红外针灸治疗组的安全性指标
第四章 结果分析与讨论
4.1 癌因性疲乏与五脏虚损的关系
4.1.1 癌因性疲乏与脾脏的关系
4.1.2 癌因性疲乏与肾脏的关系
4.1.3 癌因性疲乏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4.2 癌因性疲乏的辨证与远红外线灸治疗
4.2.1 癌因性疲乏的辨证论治
4.2.2 癌因性疲乏的远红外线灸治疗和穴位选择
4.2.3 本研究的选穴释义
4.3 研究结果分析
4.3.1 主要结果-治疗前后PIPER评分的分析
4.3.2 次要结果-治疗前后FAACT、阿森斯失眠量表,HADS-14、PPS及中医症状评分的分析、体温、气血值及血细胞分析
4.4 研究不足及改进
4.5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详细摘要
本文编号:36628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366287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