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藤多苷片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22-08-12 22:02
目的:探讨雷公藤多苷片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内科门诊及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肾内科门诊从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经肾脏病理活检明确诊断为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63例。予治疗组患者雷公藤多苷片1 mg/kg/d,分三次餐后服用,观察治疗12周。予对照组盐酸贝那普利片口服(在患者血压耐受下予最大剂量维持),持续观察治疗12周。将患者性别、年龄、病理分期、辨证分型进行分析归纳整理;检测治疗前后患者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及中医证候变化,探讨其有效性;通过检测安全性指标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肾功,以进一步验证其安全性。结果:1.基本情况:收集63例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其中男性33例,女性30例,男女比例为1.10:1,男性发病较多;发病年龄以50-59岁患者居多,共31例,占49.21%;中医辨证分型中主证以脾肾阳虚证居多,共38例,占60.32%;其中兼证主要以湿热证为主,共33例,占52.38%;病理分期中以II期膜性肾病居多,共32例,占50.79%。2.疗效:经治疗后雷公藤组,完全缓解6人(17.14%)、部分缓解24人(68.57%)、无效4人...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中医药临床研究进展
1.1 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中医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辨证论治
1.4 中药制剂
1.5 小结
2.特发性膜性肾病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2.1 膜性肾病的临床表现
2.2 膜性肾病的发病机制
2.3 膜性肾病的病理分期
2.4 膜性肾病的治疗
2.5 小结
临床研究
1.研究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
1.3 排除标准
1.4 剔除和脱落标准
1.5 治疗方法
1.6 观察指标
1.7 疔效判定
1.8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性别、年龄分布特点
2.2 病理分期分布特点
2.3 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2.4 总体疗效分析
2.5 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评定
2.6 治疗前后蛋白尿的变化情况
2.7 治疗前后血清总蛋白(TP)及血清白蛋白(ALB)的变化情况
2.8 治疗前后血脂的变化情况
2.9 治疗前后肾功能的变化情况
2.10 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
讨论
1.雷公藤多苷片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理论依据
2.雷公藤多苷片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疗效性与安全性分析
3.雷公藤多苷片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不良反应
3.1 胃肠道不良反应
3.2 生殖系统的不良反应
3.3 血液系统的不良反应
3.4 肝功能异常
3.5 肾功能异常
4.问题与展望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本文编号:3676670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中医药临床研究进展
1.1 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中医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辨证论治
1.4 中药制剂
1.5 小结
2.特发性膜性肾病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2.1 膜性肾病的临床表现
2.2 膜性肾病的发病机制
2.3 膜性肾病的病理分期
2.4 膜性肾病的治疗
2.5 小结
临床研究
1.研究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
1.3 排除标准
1.4 剔除和脱落标准
1.5 治疗方法
1.6 观察指标
1.7 疔效判定
1.8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性别、年龄分布特点
2.2 病理分期分布特点
2.3 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2.4 总体疗效分析
2.5 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评定
2.6 治疗前后蛋白尿的变化情况
2.7 治疗前后血清总蛋白(TP)及血清白蛋白(ALB)的变化情况
2.8 治疗前后血脂的变化情况
2.9 治疗前后肾功能的变化情况
2.10 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
讨论
1.雷公藤多苷片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理论依据
2.雷公藤多苷片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疗效性与安全性分析
3.雷公藤多苷片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不良反应
3.1 胃肠道不良反应
3.2 生殖系统的不良反应
3.3 血液系统的不良反应
3.4 肝功能异常
3.5 肾功能异常
4.问题与展望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本文编号:36766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367667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