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危险因素、中医体质及证候要素分析

发布时间:2022-09-29 17:32
  目的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发病形式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缺血性脑卒中两种,临床表现复杂多变,诊断不易,且复发率、致死率、致残率较其他类型卒中高,预后不佳。本文指在通过对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与健康人群随机对照研究,探讨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可干预危险因素、中医体质及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寻求证候要素与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中医病因病机的内在联系,深入分析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发生与可干预危险因素、中医体质之间的相关性,为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中医病因病机提供理论依据,为从可干预危险因素、中医体质方面预防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本研究依托于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专项课题“症状性脑灌注动脉狭窄患者危险因素筛查及中医证候规律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选取100例研究对象,分为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实验组和健康人群的对照组,其中根据发病形式的不同,将实验组分为缺血性脑卒中组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采集所有研究对象入组时的一般资料、个人史、家族史、既往史、中医四诊信息、实验室检查、颈部血管彩超、经颅多谱勒超...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采集方法
        1.3 完成情况
    2 研究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颈部血管彩超诊断标准
        2.4 TCD诊断标准
        2.5 头颈部影像学诊断标准
        2.6 证候要素诊断与分组
        2.7 中医体质诊断标准
        2.8 危险因素诊断标准
        2.9 纳入标准
        2.10 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一般资料收集
        3.2 入组方法
        3.3 技术路线图
        3.4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资料
        4.2 TIA的危险因素、中医体质及证候要素分析
        4.3 ICS的危险因素、中医体质及证候要素分析
讨论
    1 颈动脉彩超和TCD在诊断椎基底动脉狭窄中的作用
    2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3 危险因素及中医体质相关分析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研究特色
    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经颅多普勒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 朱宏杰.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8(21)
[2]对高利教授颈动脉血管狭窄证型划分的探讨[J]. 方庆霞,马雪梅,高利.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8(19)
[3]颈动脉彩超检测粥样斑块对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意义[J]. 王旭东.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8(10)
[4]超声颈动脉粥样硬化检查在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诊疗中的应用价值[J]. 吴积新,成薇,胡碧琼,李燊宇,秦源,肖钰耀.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8(18)
[5]益气活血中药干预椎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临床研究[J]. 童晨光,祁江峡,王小沙,郭明,张晓晖,刘洋,胡洋.  北京中医药. 2018(09)
[6]Enterprise支架治疗症状性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的效果分析[J]. 卢才磊.  河南医学研究. 2018(16)
[7]中医体质四个基本原理的实证研究概述[J]. 朱燕波,严辉,李彦妮,李桐.  中医杂志. 2018(17)
[8]补阳还五汤在中风后遗症治疗中的临床观察[J]. 孙海岩.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8(24)
[9]凃晋文教授论治中风病经验撷英[J]. 吴建萍,吴俊,丁砚兵.  亚太传统医药. 2018(08)
[10]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病人支架置入前后中医证型变化探讨[J]. 刘海琴,尤劲松.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8(15)

硕士论文
[1]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演变规律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预后关系研究[D]. 张健.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6830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36830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d79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