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方治疗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
发布时间:2023-02-08 10:05
1、目的观察眩晕方对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病患者在中医证候积分、临床单项症状积分、动态血压、LDL-C、UACR等方面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2、方法纳入126例痰湿壅盛证型高血压病患者,在临床观察过程中,由于脱落2例、剔除4例,最终完成治疗的患者共有120例,其中观察组60例,对照组60例。对照组予口服缬沙坦氨氯地平片(I)治疗,若血压未能达到降压目标,必要时联合利尿剂。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予眩晕方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治疗前后比较中医证候积分、临床单项症状积分、动态血压、LDL-C、UACR等的各项情况。3、结果(1)基线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进行了年龄、性别、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血压、中医证候积分、LDL-C、UACR等比较,均具有可比性(P>0.05)。(2)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80%,观察组98.3%,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单项症状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后各项单项症状积分均较前降低(P<0.05),两组治疗后头痛、胸闷、心...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标准和脱落标准
1.6 中止和撤出标准
2 临床实施方案
2.1 研究药物
2.2 病例分组
2.3 治疗方案
2.4 观察指标
2.5 疗效判定标准
3 不良事件、不良反应观察
3.1 不良事件与试验药物的相关性评估
3.2 不良事件、不良反应的记录和报告方法
4 安全性评价
5 伦理学要求
6 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1 病例入选与完成情况
2 两组基线比较
2.1 性别比较
2.2 年龄比较
2.3 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比较
2.4 吸烟史比较
2.5 饮酒史比较
2.6 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2.7 血压比较
2.8 LDL-C比较
2.9 UACR比较
3 疗效指标比较
3.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3.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单项症状比较
3.3 两组治疗前后动态血压比较
3.4 两组治疗前后LDL-C比较
3.5 两组治疗前后UACR比较
4 不良事件及安全性比较
分析与讨论
1 痰湿壅盛证为漳州地区高血压患者最常见证型
2 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的病因病机
3 眩晕方的立方依据及方剂分析
3.1 眩晕方的立方依据及方解
3.2 药理机制探讨
4 临床治疗结果分析
4.1 基线数据分析
4.2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4.3 降压疗效分析
4.4 控制LDL-C疗效分析
4.5 UACR疗效分析
4.6 安全性分析
5 不足与展望
5.1 本课题的不足
5.2 本课题的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知情同意书
附录B 诊断与疗效标准
附录C 随机分组结果表
附录D 不良反应与安全性评价
附录E 伦理学要求
附录F 病例报告登记表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本文编号:3737812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标准和脱落标准
1.6 中止和撤出标准
2 临床实施方案
2.1 研究药物
2.2 病例分组
2.3 治疗方案
2.4 观察指标
2.5 疗效判定标准
3 不良事件、不良反应观察
3.1 不良事件与试验药物的相关性评估
3.2 不良事件、不良反应的记录和报告方法
4 安全性评价
5 伦理学要求
6 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1 病例入选与完成情况
2 两组基线比较
2.1 性别比较
2.2 年龄比较
2.3 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比较
2.4 吸烟史比较
2.5 饮酒史比较
2.6 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2.7 血压比较
2.8 LDL-C比较
2.9 UACR比较
3 疗效指标比较
3.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3.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单项症状比较
3.3 两组治疗前后动态血压比较
3.4 两组治疗前后LDL-C比较
3.5 两组治疗前后UACR比较
4 不良事件及安全性比较
分析与讨论
1 痰湿壅盛证为漳州地区高血压患者最常见证型
2 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的病因病机
3 眩晕方的立方依据及方剂分析
3.1 眩晕方的立方依据及方解
3.2 药理机制探讨
4 临床治疗结果分析
4.1 基线数据分析
4.2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4.3 降压疗效分析
4.4 控制LDL-C疗效分析
4.5 UACR疗效分析
4.6 安全性分析
5 不足与展望
5.1 本课题的不足
5.2 本课题的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知情同意书
附录B 诊断与疗效标准
附录C 随机分组结果表
附录D 不良反应与安全性评价
附录E 伦理学要求
附录F 病例报告登记表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本文编号:37378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373781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