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良铎教授辨证论治上热下寒、内热外凉证的学术思想初探
发布时间:2017-05-26 17:17
本文关键词:姜良铎教授辨证论治上热下寒、内热外凉证的学术思想初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通过收集姜良铎教授门诊明确辨证为上热下寒、内热外凉证的病历,整理病案,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数据处理,总结此类证候的特点以及姜良铎教授治疗上热下寒、内热外凉证的用药规律和特点,并提取基本方,演绎出新方组合,以深度挖掘姜良铎教授的经验及独特的学术思想,帮助名老中医思想传承工作更好地进行。方法:收集整理在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东方医院于姜良铎老师门诊就诊的患者121名,共统计首诊处方121条。将病案资料录入word文档,通过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开发的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进行信息采集、录入,每位患者录入诊次为1-8次,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就诊时间、就诊次数、主诉、症状、体征、疾病诊断、中医证型、治法、方药、剂量等,对相应字段进行统一标引,建立数据库。使用软件的频次统计得出常见症状和常用药物;使用关联规则分析得出各症状之间的关联以及关键药物组合;利用复杂系统熵聚类法,得出核心药物组合以及演绎出新处方。以上结果均以csV文件导出。结果:利用频次统计,对筛选出的121条首诊处方进行分析,发现出现次数最高前10的症状为口干、乏力、怕冷、口苦、眠差、汗出、手脚凉、易醒、大便干、头晕。用药范围结果表明,共使用239味中药,使用频次前20位的药物分别是柴胡、枳壳、桂枝、黄芩、枳实、赤芍、白芍、生石膏、知母、当归、瓜萎、黄连、焦栀子、姜半夏、白术、天麻、酸枣仁、吴茱萸、全蝎、大枣。药性分析发现,四气分析中,寒药最多(1310次),温药次之(1054次),二者十分接近。五味分析中,苦味(1618次)最多,甘味(1416)次之,辛味(1333)也十分接近。归经分析中,归入肝、胃、脾、肺四经的药物较多。结论:数据挖掘法可以基本归纳提炼上热下寒、内热外凉证的常见症状及体征,以及姜良铎教授治疗上热下寒、内热外凉证的用药基本规律,并归纳出基本方是由柴胡桂枝汤加减化裁的,组成如下:柴胡、枳壳、桂枝、黄芩、枳实、赤芍、白芍、生石膏、知母、当归、瓜萎。体现治疗大法为通调为主,寒温并用。将此结果与姜良铎教授进行交流求证,认为此证病因病机在于三焦郁滞,气机不畅,三焦经络不通以及气血不和,可以分为肝郁化火、肝阳上亢、胆热脾虚等证型。基本方与实际临床应用基本一致,演绎出的新方有一部分具有实际临床意义。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客观的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名老中医医案与方剂进行分析,能够得出较客观的,对临床工作有指导意义的结论,但更重要的是与名老中医进行探讨、交流以及求证,使得得出的结论有实际临床意义,并进行进一步发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普遍诊疗水平。
【关键词】:姜良铎 经验 上热下寒 内热外凉 数据挖掘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49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英文缩略词9-10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0-36
- 综述一 历代医家对上热下寒、内热外凉证的认识10-21
- 1 寒热错杂的概念及病因病机10
- 2 历代医家对上热下寒的认识10-12
- 3 历代医家基于《伤寒论》对内热外寒的认识12-13
- 4 三焦的生理及三焦郁滞的病机13-16
- 5 三焦经络的生理及主病16
- 6 上热下寒、内热外寒证的治法16-17
- 7 上寒下热证及表热里寒证17-19
- 8 小结19
- 参考文献19-21
- 综述二 柴胡桂枝汤的现代研究进展21-36
- 1 柴胡桂枝汤的现代临床应用22-27
- 2 柴胡桂枝汤的现代药理研究进展27-29
- 3 小结29
- 参考文献29-36
- 前言36-37
- 第二章 临床研究37-65
- 第一部分 回顾性研究37-51
- 1 方法38-39
- 2 结果39-48
- 3 小结48-49
- 4 讨论49-51
- 第二部分 姜良铎教授辨证论治上热下寒、内热外凉证的学术思想51-65
- 1 上热下寒、内热外凉证的证型特点52-54
- 2 上热下寒证的辨证论治分型54-56
- 3 内热外凉证的病因病机及证治56-57
- 4 三焦郁滞的病因病机57-58
- 5 经络郁滞的病因病机58-59
- 6 治则59
- 7 治法59-60
- 8 姜良铎教授常用药物及角药分析60-64
- 小结64-65
- 结语65-66
- 参考文献66-67
- 附录67-130
- 致谢130-131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131-132
- 个人简介132-13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新普;薛丹;童亚男;李敏;傅杰英;;针灸调理阳虚体质治疗上热下寒型痤疮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4年07期
2 厚磊;李洪娟;许俊琴;李郧;王翠薇;马众;尤勇;;兼夹体质与上热下寒的相关性研究[J];中医杂志;2011年16期
3 泽君;陈玉卿;李慧文;王洁;;淫羊藿与莲子心配伍治疗上热下寒类病证100例评价[J];中医临床研究;2013年09期
4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厚磊;李洪娟;许俊琴;李郧;王翠薇;马众;尤勇;;兼夹体质与上热下寒[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八届中医体质研讨会暨中医健康状态认知与体质辨识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湖北中医药大学 翟天宋;上热下寒之下肢发冷案[N];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
2 青海省中医院 伏新顺;上热下寒不寐 黄连肉桂绝配[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韦韦;姜良铎教授辨证论治上热下寒、内热外凉证的学术思想初探[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姜良铎教授辨证论治上热下寒、内热外凉证的学术思想初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75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397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