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患者破骨细胞相关细胞因子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本文关键词:骨质疏松症患者破骨细胞相关细胞因子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探讨骨质疏松症患者破骨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ANK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α(IL-1α)的表达与中医证型的关联性。方法将骨质疏松症患者按照中医证型进行辨证分类,随机收集肾阳虚组30例、脾胃虚弱组30例、肝肾阴虚组30例、气滞血瘀组30例,共120例。清晨空腹抽取血液样本,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M-CSF、RANKL、TNF-α、IL-1α水平。结果在M-CSF和RANKL的蛋白水平表达上,肾阳虚组患者明显低于其余3组,P0.01,4组患者在TNF-α和IL-1α蛋白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可考虑将MCSF、RANKL的蛋白表达水平作为区别骨质疏松症肾阳虚证与其它3组证型的鉴别方法之一。骨质疏松症在中医辨证分型上具有可被量化的客观依据。
【作者单位】: 江南大学附属医院;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破骨细胞 中医证型
【基金】:江苏省无锡市卫生局青年基金(Q201413)
【分类号】:R259
【正文快照】: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结构退变为特征,伴有骨骼脆性和骨折发生率增加的全身性骨骼疾病。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骨质疏松症及其并发症所带来的危害日益为社会所关注。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破骨细胞(Osteoclast,OC)在骨质破坏的病理机制中起着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董伟;于静;戚孟春;白宇宏;梁锐英;陈槐卿;;M-CSF、RANKL浓度及M-CSF预诱导对破骨细胞生成影响的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0年06期
2 张亚军;毕力夫;王琦;;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体质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9年04期
3 娄志杰;韩向莉;孙勤;赵建美;;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实质的研究思路[J];时珍国医国药;2007年12期
4 黄宏兴;柴生構;黄红;陈希;陈彦东;;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的聚类分析[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5 ;中国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潇洒;宋洁富;邹本贵;安奇君;;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7年03期
2 王蕾;谢智惠;袁春生;高翔彬;金琳芳;;骨质疏松症患者破骨细胞相关细胞因子与中医证型的关系[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年02期
3 杨进廉;艾双春;刘江;周祖刚;李泓;;针灸对骨质疏松症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6年10期
4 靳灵芝;钱先;;基于德尔菲法及共识会议法的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研究[J];中医药导报;2016年19期
5 洪建勋;戴辉煌;李冠慧;陈逸梦;梁文娜;;绝经后骨代谢异常的中医病理特点探讨[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年08期
6 陈娇龙;宋洁富;安奇君;;骨质疏松症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6年15期
7 孙莉;马琳;项颗;;阳和胶囊对骨质疏松症骨密度及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6年18期
8 李尊;;中医证候分型标准化统计学方法探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年08期
9 吕君;;骨质疏松症中医辩证论治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年98期
10 陶乐维;章丽琼;陶枫;张明;陆灏;沈远东;;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骨密度水平的中医证候学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年10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鑫;肖鲁伟;童培建;;补肾类方药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现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7年03期
2 眭承志;;肾主骨生髓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病理基础关系[J];中医药通报;2007年01期
3 穆刚;王平;张君涛;;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证型实质的探讨[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6年01期
4 HG. McKercher,李井泉;家庭医生和骨质疏松症[J];中国全科医学;2005年06期
5 黄力,李琳;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5年01期
6 任莉,陈阳生,翟翠云;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5年01期
7 章凤兰;西医代谢调节与中医补肾疗法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作用机制的相关性与差异[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03期
8 于顺禄,白仁骁,郭若霖,王毅,孔德诚;骨重建过程“四环素活体标记”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指标在骨质疏松中的应用[J];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2003年02期
9 张荣华,朱晓峰;脾肾两虚兼血瘀与原发性骨质疏松关系的探讨[J];四川中医;2003年05期
10 张戈,石印玉,秦岭,朱太咏,郑昱新,沈培芝,徐宇;绝经后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研究进展(石氏伤科干预骨折风险的临床策略的提出)[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3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国中;中药治疗痛性骨质疏松症28例报告[J];中国中医骨伤科;1994年04期
2 黄枫,庄洪;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近况[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3 黄生;;骨质疏松症[J];健康生活;2006年03期
4 刘西远;;好药膳调节骨质疏松[J];药物与人;2008年04期
5 费震宇,王文健;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治疗[J];现代康复;2001年08期
6 张春玲,王小云,沈碧琼;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经验与体会[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年03期
7 朱飞鹏;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研究进展[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2年02期
8 葛宁海,黄桂成;骨质疏松研究的新思路新进展[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年02期
9 黄崇博;现代中医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J];甘肃中医;2003年11期
10 康华;自拟愈痛壮骨汤治疗骨质疏松症64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小娟;戴红;;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概况[A];中华医学会第三次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中青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2 李恩;;发挥中医药在防治骨质疏松中的特色和优势[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成立十周年论文汇编[C];2011年
3 周滨;;论脊椎骨质疏松症[A];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聂英坤;张凤山;李英楠;于慧敏;;防治骨质疏松症中钙剂的合理应用[A];第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5 杨丽;张荣华;;中医药在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应用及研究[A];全国中西医结合强直性脊柱炎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6 杨丽;张荣华;;中医药在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应用及研究[A];第九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方水林;;骨质疏松的中医药防治[A];2012年浙江省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学术年会暨《骨质疏松症诊治进展》专题研讨班论文集[C];2012年
8 张世宏;洪文格;;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临床研究[A];第一届全国骨矿研究年会会议文集[C];2002年
9 赵永康;;推拿治疗骨质疏松(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观察[A];第十二次全国推拿学术年会暨推拿手法调治亚健康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学习班论文集[C];2011年
10 卢金镶;;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的新进展[A];骨质疏松研究与防治文集[C];199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于丽珊邋通讯员 霍冉;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功效受关注[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2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骨科教授 罗先正;治疗和预防骨质疏松的常见误区[N];光明日报;2006年
3 受访专家 黄石市中心医院骨伤科副主任医师 吴超群 本报记者 刘克雄;骨质疏松离你有多远[N];黄石日报;2006年
4 王红强;怎样早期发现骨质疏松[N];家庭医生报;2006年
5 蒋锐;骨质疏松瞄准老年群体[N];科技日报;2006年
6 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 李恩;中医药在防治骨质疏松中的作用与展望[N];中国消费者报;2006年
7 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主任委员 刘忠厚;你了解骨质疏松有多少?[N];云南科技报;2006年
8 指导专家 武警重庆总队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 田维君 记者 朱丽;骨质疏松症 中医治疗“更轻松”[N];医药导报;2006年
9 祝文利;阿法迪三:与骨质疏松的较量[N];医药经济报;2006年
10 周 颖;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有优势[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波;基于数据挖掘的倪康裕老师治疗创伤后废用性骨质疏松症的经验研究[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6年
2 罗朵生;调肝启枢化浊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代谢组学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3 曹顺海;骨康对脊髓损伤后骨质疏松骨转换影响的临床和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4 白秀美;单味淫羊藿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5 苏俊声;从肾防治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理论与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6 乔荣勤;刘庆思教授论治骨质疏松症学术思想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邵敏;中药骨康对骨质疏松骨吸收与骨形成影响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1年
8 李爽;运动加中药骨康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治疗作用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9 柴生構;冯新送教授论治骨质疏松症的经验总结及补肾健脾活血思想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张文财;广州地区绝经后妇女ER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及OP中医证型的相关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文哲;论血瘀是骨质疏松的病理基础及病理产物[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5年
2 吕萌;补脾益肾法配合针灸推拿治疗骨质疏松症(脾肾阳虚型)的临床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李旭云;基于蛋白组学技术研究益气温经法代表方强骨饮对原发Ⅰ型骨质疏松症的影响[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6年
4 孙峰;益气温经方对去势模鼠骨折愈合影响的研究[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6年
5 刘岐;肾疏汤治疗脾肾两虚型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6年
6 杨新军;维汉民族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与低维生素D3的相关性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6年
7 曾国勇;Bcl-2、Bak与骨质疏松症及其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8 袁彬彬;从线粒体特征上探讨肾虚型骨质疏松症和骨关节炎相关性[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9 刘丹;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特点分析及其与中医证型的关系[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6年
10 韩嵩;六磨汤加减干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后腹胀、便秘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骨质疏松症患者破骨细胞相关细胞因子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77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397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