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不同频率电针对脑梗死大鼠缺血区突触结构可塑性影响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31 16:09

  本文关键词:不同频率电针对脑梗死大鼠缺血区突触结构可塑性影响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不同频率电针对脑梗死大鼠缺血区皮质突触结构可塑性的影响,探讨不同频率电针在抗脑缺血的作用机制,从而优化治疗方案。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2Hz电针组、50Hz电针组、100Hz电针组,每组10只大鼠,依据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脑梗死模型(MCAO模型)。空白组不予任何处置直接断头取材,其中假手术组只手术不进行造模,模型组造模后不予任何处置,空白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只是在电针组治疗的相同时间予以捆绑固定,不予以针刺治疗。2Hz电针组、50Hz电针组、100Hz电针组均针刺脑梗死大鼠患侧“前三里”穴及“外关”穴,并按相应组别分别通以2Hz、 50Hz、 100Hz波型为连续波的1 mA电流,每日一次每次治疗20分钟。在特定时间点治疗后,采用网屏实验方法对各组大鼠上肢神经功能损伤情况进行评分;各组大鼠在最后一次治疗和评分结束后进行取材,取材后,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缺血区皮层突触后膜致密物相关蛋白PSD-95阳性细胞的表达情况,通过透射电镜观察脑梗死大鼠缺血区突触结构可塑性中突触的数密度及突触接触区的面密度的改变。结果:1.神经行为学缺损方面:空白组、假手术组的网屏评分均为0分,表明手术操作不影响大鼠的神经功能;各组评分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天,模型组、2Hz组、50Hz组和100Hz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2Hz组、50Hz组和100Hz组分别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7天,50Hz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4天,50Hz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0Hz组与100Hz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Hz组与50Hz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1天,2Hz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0Hz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Hz组与50Hz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0Hz组与100Hz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空白组和假手术组大鼠的皮层,许多突触均匀的分布在神经元与神经元的连接部,突触的前、后膜结构清晰结构完整、无任何损伤,突触前、后区域内的细胞器清晰结构完整,突触小泡呈完整的圆形或椭圆形分布平均且密集。模型组可明显发现突触的数密度及突触接触区面的密度较空白组减少,神经元突触的细胞器不清晰结构不完整并有部分消失,突触结构的改变明显:突触小泡出现胀大破损呈空泡样;电针组与空白组比较突触数目明显减少明显,可明显发现突触的数密度及突触接触区面的密度较空白组减少,神经元突触的细胞器不清晰结构不完整并有部分消失,突触结构的改变明显,部分突触小泡涨大以及破损,电子密度降低明显呈巨大空泡样。随着电针治疗的结束,脑缺血损伤的恢复,电针组与空白组比较突触趋微结构缺损较前减轻,突触的数量有所增加,突触结构较模型组清晰而完整,且电针组恢复水平均较模型组明显,差异性显著。3.电针对大鼠缺血区皮层PSD-95阳性表达情况:造模后脑内缺血区皮层PSD-95 IOD值上升,电针干预后PSD-95 IOD值下降。空白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模型组、2Hz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不同频率电针能够明显改善脑梗死大鼠的神经行为学评分,促进脑梗死大鼠患侧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2.不同频率电针对脑梗死具有神经修复和保护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缺血区突触结构可塑性中突触的数密度和突触接触区的面密度的改变有关。3.不同频率电针对脑梗死具有神经修复和保护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缺血区突触结构可塑性中突触后膜致密体相关蛋白PSD-95的阳性表达水平上调有关。
【关键词】:电针 频率 突触结构可塑性 脑梗死 PSD-95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45
【目录】:
  • 缩略语表4-5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0
  • 引言10-11
  • 文献综述11-26
  • 1. 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的研究11-18
  • 1.1 历代医家对中风病的认识11-14
  • 1.2 针灸治疗中风病的研究14-18
  • 2 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研究18-26
  • 2.1 脑梗死的发病机制18-19
  • 2.2 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治疗19-20
  • 2.3 针灸治疗脑梗死的机制20-22
  • 2.4 针刺对脑突触可塑性的研究22-24
  • 2.5 针刺对突触结构相关因素的影响24-26
  • 实验部分26-34
  • 1. 实验材料26-27
  • 1.1 实验动物26
  • 1.2 实验设备及仪器26
  • 1.3 实验试剂的名称及厂家26-27
  • 1.4 重要实验试剂的配制方法27
  • 2. 实验方法27-31
  • 2.1 实验动物分组及准备27
  • 2.2 实验动物MCAO模型的制备27-28
  • 2.3 实验动物成功模型的纳入与剔除28-29
  • 2.4 实验动物的干预方法29
  • 2.5 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定29-30
  • 2.6 实验动物的标本取材30
  • 2.7 免疫组化检测突触后膜致物蛋白PSD-95的阳性表达情况30-31
  • 2.8 电镜下观察缺血区突触结构可塑性相关指标的情况31
  • 2.9 统计学数据分析31
  • 3 实验结果31-34
  • 3.1 电针对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状况的影响31-32
  • 3.2 电针对大鼠缺血区突触的数密度和突触接触区的面密度的影响32-33
  • 3.3 电针对大鼠缺血区皮层PSD-95阳性表达情况33-34
  • 讨论34-38
  • 1. 脑梗死动物模型的选择34
  • 1.1 影响模型制作成功的相关因素34
  • 2. 人工干预方案的选择34-35
  • 2.1 穴位的选取34-35
  • 2.2 频率的选取35
  • 3. 实验研究相关指标的选择35-37
  • 3.1 电针对脑梗死组织形态学的影响35-36
  • 3.2 电针对突触可塑性的影响36-37
  • 4. 电针对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的影响37
  • 5. 电针对突触的数密度和突触接触区的面密度的影响37-38
  • 结论38-39
  • 致谢39-40
  • 参考文献40-45
  • 附图45-49
  • 个人简历4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宏伟;吴淼;;头针结合体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240例临床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3年02期

2 温学花;张芳;黎浩江;张翔;沈君;;MRI观察不同插线深度对成年大鼠线栓法大脑中动脉阻断模型的影响[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3年01期

3 韩平;俞萍;陈可爱;林栋;张学君;吴强;;针刺长强穴对FMR1基因敲除小鼠海马CA1区BDNF和SYN表达的影响[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年05期

4 包新杰;赵浩;赵英杰;魏俊吉;冯铭;李桂林;窦万臣;王任直;;线栓法插线深度对大鼠脑梗死模型制备的影响[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11年03期

5 周元成;吴新贵;;脑神经可塑性的研究进展[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6 客蕊;朱文增;东贵荣;李红颖;倪金霞;;头穴丛刺法对急性脑梗死大鼠生长相关蛋白-43 mRNA表达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10年04期

7 王冰;翟秀文;孙鹏;魏原勇;;超早期动脉溶栓治疗脑梗死临床分析[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年01期

8 连立飞;李杜娟;黄丽娜;郎鸿志;;经颅超声治疗联合静脉应用尿激酶改善急性脑梗死的预后[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年01期

9 赵浩;李永宁;王任直;包新杰;赵英杰;李桂林;魏俊吉;冯铭;孔燕国;;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有效制备[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09年06期

10 王舒;钱宇斐;樊小农;张亚男;魏媛媛;张雪;武慧群;李雅洁;刘健;石学敏;;醒脑开窍针刺法主穴内关对脑缺血模型(MCAO)大鼠脑神经细胞坏死的抑制作用研究[J];山西中医;2009年08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大鹏;从中风病病机证治规律看《中医基础理论》“内风”病机学说的缺失[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不同频率电针对脑梗死大鼠缺血区突触结构可塑性影响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99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4099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66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