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附子温通经脉配伍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物质基础研究
本文关键词:桂枝附子温通经脉配伍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物质基础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通过液质联用(LC-MS)技术分析桂枝、附子以及桂枝附子温通经脉配伍灌胃后胶原关节炎(CIA)大鼠的血清移行成分,考察造模对含药血清制备的影响,进一步探讨桂枝附子配伍灌胃后的入血物质基础以及配伍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为桂枝附子温通经脉配伍抗RA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实验分为含药血清制备方案的确立和桂枝附子温通经脉配伍的入血物质基础研究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实验将雄性Wistar大鼠35只随机平均分为正常组、单倍剂量组、5倍剂量组、10倍剂量组和20倍剂量组,每组7只。分别采用单倍、5倍、10倍、20倍的给药剂量予桂枝附子配伍灌胃给药,正常组予生理盐水灌胃。分别于给药后15min、30min、60min、90min、120min、180min、240min肝门静脉取血,采用甲醇沉淀法、乙腈沉淀法、三氯乙酸沉淀法以及乙酸乙酯沉淀法对血清进行处理,予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血清进行检测分析,以分离度好、灵敏性高以及检测峰数量尽可能多的制备方法为最终的含药血清制备方案。第二部分实验将雄性Wistar大鼠25只随机取6只分为正常组、桂枝附子组,每组各3只,其余大鼠采用Ⅱ型胶原造模。将造模成功的CIA大鼠随机平均分为模型组、造模桂枝组、造模附子组、造模桂枝附子组。按照第一部分实验确定的含药血清制备方案,予20倍给药剂量灌胃给药,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予生理盐水灌胃,60min后经肝门静脉取血,采用甲醇沉淀法处理血清,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对其进行分析。通过将含药血清与相同条件下测定的模型组血清、正常组血清、供试品以及对照品图谱比较,分析大鼠给药后血清中的移行成分,考察桂枝附子配伍灌胃后的入血物质基础以及配伍环境的相互作用,分别建立桂枝、附子及桂枝附子温通经脉配伍的入血指纹图谱。结果:(1)桂枝附子组含药血清中产生了10个移行成分,均为代谢产物;(2)造模桂枝组的含药血清中产生了10个移行成分,其中1个为原形成分,9个为代谢产物;(3)造模附子组含药血清产生了9个移行成分,其中2个为原形成分,7个为代谢产物;(4)造模桂枝附子组含药血清产生了25个移行成分,其中8个为原形成分,17个为代谢产物。结论:(1)研究显示造模后大鼠的含药血清中移行成分增加明显,成分浓度也较高。由此可见,CIA大鼠病理模型对含药血清制备具有一定的影响。(2)CIA大鼠予桂枝附子配伍灌胃后的血清中一共产生了25个移行成分,其中8个为原型成分,17个为代谢产物。这些化合物有可能成为桂枝附子温通经脉配伍的药效物质基础。(3)桂枝附子配伍灌胃后的血中移行成分多于单用桂枝和单用附子灌胃后血中移行成分之和,有的成分只有在桂枝附子配伍的情况下才能被机体吸收,由此可见桂枝附子配伍促进了机体对有效物质的吸收。这不仅为桂枝附子温通经脉配伍灌胃后含药血清中的移行成分分析奠定了基础,也为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提供了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 桂枝附子 含药血清 LC-MS 物质基础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中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59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英文摘要7-10
- 符号与说明10-11
- 前言11-12
- 第一部分 确立含药血清的制备方案12-30
- 材料与方法12-19
- 结果19-28
- 讨论28-29
- 结论29-30
- 第二部分 探讨桂枝附子温通经脉配伍的入血物质基础30-69
- 方法30-32
- 结果32-61
- 讨论61-68
- 结论68-69
- 参考文献69-71
- 文献综述 桂枝附子配伍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71-89
- 参考文献84-89
- 附录89-9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93
- 参与科研情况93-94
- 致谢9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江;以咳嗽为首发症状的类风湿关节炎一例[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0年03期
2 陆丽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激素撤减期的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年24期
3 艾脉兴,曾小峰;类风湿关节炎合并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一例[J];中华医学杂志;2002年14期
4 田新平,林星,余建华,费贵军,唐福林;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一例[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2年04期
5 冯梅,段怀玉;以类风湿肺为首发表现的类风湿关节炎一例[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2年05期
6 王金铠,孙丽霞,颉玉欣,赵柱军;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β_1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2年05期
7 王天,刘复强,唐福林,吴轶苹,叶进,崔晶,杨磊,杨光燃;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测定[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2年06期
8 劳惠兰 ,余有志;综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60例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年08期
9 Alan J Silman,张文;评论:基因或环境是否影响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J];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2002年04期
10 李景怡,方勇飞,王勇;类风湿关节炎合并急性髓细胞白血病1例[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兴华;;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思考[A];第十一届全国中医风湿病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6年
2 张艳敏;姜莉;;类风湿关节炎相关性间质性肺疾病的临床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三届全国间质性肺病暨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滕玉芬;刘晖;库尔班江;刘芳;武丽君;;几种实验室指标在类风湿关节炎活动中的评估[A];中华医学会全国风湿病学年会论文汇编[C];2003年
4 孙晓云;蔡莉萨;王怀唐;;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贫血的临床分析[A];首届全国中青年风湿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4年
5 李芳;李小峰;胡学芳;王小霞;许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及意义的探讨[A];第十届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武丽君;滕玉芬;阿迪娜;;新疆地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肺部受累初探[A];全国自身免疫性疾病专题研讨会暨第十一次全国风湿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7 陈海英;顾光;魏平;李薇;王俊祥;;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首次确诊时应用慢作用药治疗现状分析[A];中国免疫学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6年
8 陈仁利;苏茵;栗占国;;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意义[A];中国免疫学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6年
9 冯兴华;;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思考[A];第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10 刘喜德;张全禄;刘风云;;抗环瓜氨酸肽抗体与类风湿关节炎的相关性研究[A];浙江医学会2007年风湿病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天舒;类风湿关节炎有望从源头治起[N];健康报;2008年
2 记者 韩璐 吴刚;近八成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首诊“进错门”[N];健康报;2010年
3 记者 韩璐;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四成多被误诊[N];健康报;2011年
4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不要自行选药[N];保健时报;2004年
5 黄冈市康泰医院中医针灸科主治医师 赵俊;类风湿关节炎的饮食疗法[N];黄冈日报;2005年
6 提莲英;治类风湿关节炎技术创新[N];健康报;2002年
7 上海光华医院风湿科主任医师 倪立青;类风湿关节炎病人要不要“忌口”[N];上海中医药报;2005年
8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风湿免疫科 吴东海;类风湿关节炎可以早期诊断[N];保健时报;2007年
9 中日友好医院中医风湿病科 张英泽;类风湿关节炎是种慢性消耗病[N];保健时报;2007年
10 田静;类风湿关节炎能根治吗?[N];大众卫生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锐;预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对TNF-α拮抗剂治疗反应性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2 马丽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机制和相关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8年
3 孙莉萍;汉族人群类风湿关节炎与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孙建;河南省漯河地区中老年人群类风湿关节炎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D];郑州大学;2013年
5 刘玮;中国汉族人类风湿关节炎外周血基因表达谱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6 王勇;马玉琛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相关贫血的经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4年
7 李萍;调节性T细胞异常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中作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黄绣媚(Wong Sau Mui);汪悦教授诊治类风湿关节炎经验与用药特色分析[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9 吴岚;红霉素及其衍生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可行性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10 菅向东;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及肺间质病变的相关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祝静;雌激素对类风湿关节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icroRNAs表达的影响[D];川北医学院;2015年
2 孙凤艳;滤泡辅助性T细胞及白介素-21在类风湿关节炎外周血和关节滑液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3 牟方祥;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生命质量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4 王巧灵;关节超声对类风湿关节炎诊疗的意义[D];内蒙古大学;2015年
5 刘韦;小分子SYK抑制化合物HL131078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小鼠模型的治疗作用[D];苏州大学;2015年
6 邓龙飞;基于JAK2/STAT3信号通路研究威灵仙总皂苷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作用机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5年
7 陈本露;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8 王云萍;改善病情抗风湿药周期联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观察及其对外周血GITRL表达的影响[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9 李希明;炎性因子IL-17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糖蛋白的调控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10 朱凯;山东地区汉族人群类风湿关节炎与IRF5基因多态性的关联研究及Meta分析[D];山东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桂枝附子温通经脉配伍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物质基础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33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413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