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泄肾阳虚证血清蛋白质组学分析及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构建
本文关键词:早泄肾阳虚证血清蛋白质组学分析及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构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鉴定早泄肾阳虚证血清蛋白质组,从蛋白质相互作用角度探索肾阳虚证发病机制。方法分别取4例早泄肾阳虚证患者及4名健康人外周血,提取血清蛋白,获取肾阳虚证相关蛋白质组,采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技术鉴定肾阳虚证血清蛋白质组,采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肾阳虚证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对各网络中蛋白质功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共鉴定血清蛋白质总数238个,其中有定量信息的162个。筛选差异表达蛋白质9个,其中1个上调,8个下调。肾阳虚证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由72个蛋白质节点和283对蛋白质相互作用构成,并可以聚为16个模块,其中蛋白质节点≥3的模块有10个。每个模块都有一个核心蛋白,其中C3、C5、C1S和MASP2为补体系统的组分蛋白,主要参与补体激活生物学过程。结论早泄肾阳虚证差异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中蛋白模块的功能主要富集于补体激活生物学过程,提示以补体激活途径异常为主导的免疫功能紊乱可能是肾阳虚证的主要病理机制之一。
【作者单位】: 陕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关键词】: 早泄 肾阳虚证 蛋白质组 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 补体系统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81473559,No.81072731) 陕西省教育厅自然科学专项(No.2013JK0821)
【分类号】:R277.5
【正文快照】: 作为脏腑辨证的一个重要证型,肾阳虚证一直是中医界研究的热点。其现代分子机制研究经历了从单个基因到“组学”整体的研究历程[1]。尽管大规模、高通量的蛋白质组学实验技术使得我们对肾阳虚证的认识不断增加[2],但对特定蛋白质的全局作用关系的理解仍不完整。因此,研究肾阳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德赵;沃兴德;;肾阳虚证研究的现状与思考[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2 柳永青;;肾阳虚证的分子机制进展和展望[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年10期
3 翟武杰;于春泉;;肾阳虚证症状表现规律的临床研究[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年08期
4 严石林;沈宏春;王浩中;陶怡;;肾阳虚证的转录组特征研究[J];华西医学;2012年04期
5 张晓琳,胥筱云,何裕民;肾阳虚证论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年04期
6 陈英华,欧阳轶强,孙琪,陈嘉,邹移海;肾阳虚证动物模型规范化研究中诊断指标选择的初步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年10期
7 于赫;郭丽新;;肾阳虚证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05年06期
8 陈栋炜;蒙一纯;方湘娟;黄琼;;肾阳虚证本质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和展望[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年23期
9 许翠萍;李震;;肾阳虚证肾上腺轴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年06期
10 肖静;王毅兴;高建东;黄迪;邵命海;何立群;;肾阳虚证的研究进展[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为;严石林;赵琼;于宏波;鲁法庭;;从肾阳虚证的基础证及细化分型探讨“同证异治”[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李炜弘;严石林;汤朝晖;范怀昌;丁维俊;张天娥;王米渠;;肾阳虚证辨证诊断标准的专家评价[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李炜弘;汤朝晖;黄禹峰;许嗣立;曾跃琴;严石林;;少、长、壮、老不同年龄段肾阳虚体质辨识差异的探讨[A];全国第十一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白洁;黄大祥;马维骐;;“肾阳虚证”的现代研究综述[A];全国第十二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于宏波;严石林;汤朝晖;鲁法庭;陈为;赵琼;;历代文献肾阳虚证症状系列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黄迪;何立群;符强;肖静;;慢性肾衰肾阳虚证患者下丘脑-垂体-腺体轴系变化的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一届全国中医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C];2008年
7 董兴刚;安增梅;顾建新;杨海春;;肾阳虚证大鼠肾皮质Ⅲ型胶原基因的表达变化[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中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8 郑海生;蒋健;贾伟;贺敏;蒋梅先;阮小芬;苏明明;吴建兵;;慢性心力衰竭肾阳虚证患者代谢组学研究[A];第八次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董兴刚;安增梅;杨海春;;肾阳虚证大鼠肾皮质Ⅳ型胶原基因的表达变化[A];第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3年
10 李炜弘;许嗣立;曾跃琴;谭雪菊;秦健;崔伽铭;;少、壮、老肾阳虚体质差异表达基因的研究[A];全国第十三届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本报记者 陈青;向世界“翻译”肾阳虚证[N];文汇报;2011年
2 王米渠;六类实验研究肾阳虚证基因组的进展与前瞻[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3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张明雪;肾阳虚证与肾虚水泛证鉴别[N];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
4 梁赢;肾阳虚与肾阴虚的区别[N];蚌埠日报;2005年
5 刘燕玲;“肾”本质研究获新进展[N];健康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凯;玛咖(MACA)对肾阳虚证卵巢早衰卵巢养护的作用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2 魏敏;肾阴虚证和肾阳虚证基因表达谱的比较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3 于宏波;阳痿肾阳虚证症状规律及其转录组特征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李悦;基于骨代谢探讨肾阴虚证与肾阳虚证PM0P的差异及两种补肾法的干预机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祥云;右归丸对肾阳虚证干预效应的血清差异蛋白质组研究[D];陕西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陈聪;川陕两地肾阳虚证的免疫功能基因初探[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6年
3 李艳艳;老年肾阳虚证的差异基因表达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9年
4 毕建璐;肾阳虚证和肾阴虚证血浆蛋白表达谱的比较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5 孙金s,
本文编号:4226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422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