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中医证素和中药分布规律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5 20:00

  本文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中医证素和中药分布规律临床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回顾性研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相关病例,依据《证素辨证学》对两种疾病临床症状进行相关证素提取并统计两者临床常用中药频数,分析两者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及各自用药特点,为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临床依据和借鉴。材料与方法:1.通过对CNKI数据库(2001年-2014年)中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文献进行调研,以《证素辨证学》中与本研究相关证素中所包括的症状作为最初蓝本,结合《常见症状中医鉴别诊疗学》、《中医诊断学》以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常见症状,提炼症状要点,最终制成“证素症状临床调查表”。2.回顾性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2014年01月-2015年10月期间明确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148例患者,收集一般资料、证素相关四诊信息、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指标、临床中药名称等。3.将原始资料数据量化处理后输入计算机,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医学统计学分析。总结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证素异同,探求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在中医证素方面的分布规律;提取两者临床高频药物,总结心脑血管疾病临床用药规律。结果:1.中医证素结果:(1)冠心病77例病人,经临床症状提取整理后出现24种证素,频数≥10的证素由高到低为心,瘀,痰,气滞,湿,阴虚,阳虚,肺,气虚,热,血虚,肝,胸膈,脾,肾,阳亢。(2)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71例病人,经临床症状提取整理后出现24种证素,频数≥10的证素由高到低为经络,痰,湿,阴虚,肝,瘀,气虚,动风,血虚,心,热,阳虚,阳亢。(3)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相同证素为心、肝、脾、肺、肾、气滞、血瘀、痰、湿、热、阳亢、阳虚、阴虚、气虚、血虚。经卡方检验发现:心、肝、肺、气滞、血瘀、阳虚在冠心病和脑梗塞的分布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心、肺、气滞、血瘀、阳虚的分布冠心病脑梗塞(P0.05),肝的分布脑梗塞冠心病(P0.05)。冠心病不同于脑梗塞的证素为胸膈;脑梗塞不同于冠心病的证素为经络、风证。2.临床中药结果:(1)冠心病77例病人,共出现91味中药,高频中药为黄芪、丹参、茯苓、川芎、红花、甘草、半夏、党参、白芍、白术、郁金、赤芍、枳壳、当归、桂枝、柴胡、瓜蒌、酸枣仁、薤白、枳实。药性为温(41.76%)、寒(32.97%)、平(20.88%);药味为苦(32.00%)、甘(30.00%)、辛(26.00%):主要归经为脾(18.03%)、肝(17.62%)、肺(14.75%)、心(14.75%)、胃(14.34%)。(2)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71例病人,共出现141味中药,高频中药为白术、天麻、半夏、丹参、川芎、当归、茯苓、石菖蒲、甘草、陈皮、黄芪、黄芩、牛膝、钩藤、生地、白芍、赤芍、地龙、生大黄、桃仁。药性为寒(35.25%)、温(34.53%)、平(23.74%);药味为苦(29.69%)、辛(28.82%)、甘(27.51%);主要归经为肝(20.93%)、脾(15.99%)、胃(14.24%)、肺(13.66%)、心(13.37%)。(3)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相同高频中药为黄芪、丹参、茯苓、川芎、红花、甘草、半夏、党参、白芍、白术、郁金、赤芍、枳壳、当归、桂枝、柴胡、瓜萎、酸枣仁、枳实、桃仁、陈皮、生地、黄芩、牛膝、麦冬、桔梗、生姜、远志、天麻、石菖蒲、钩藤、地龙、玄参、胆南星、鬼箭羽、干姜、元胡、生大黄、鸡血藤、三七、生龙骨、葛根、生牡蛎、厚朴、夜交藤、桑寄生、苦杏仁、苍术、杜仲、太子参、丹皮、泽泻、益母草、五味子、砂仁、木香等56种中药。其中黄芪、茯苓、红花、党参、白芍、郁金、枳壳、桂枝、柴胡、酸枣仁、枳实、桔梗、鬼箭羽、干姜、元胡在冠心病中应用多于脑梗塞;天麻、石菖蒲、钩藤、地龙、玄参、胆南星在脑梗塞中应用多于冠心病。其次,临床中冠心病常用薤白、檀香、天花粉;脑梗塞常用全蝎、僵蚕、水蛭等虫类药物。药物性味归经在统计学上未见明显差异。结论:1.通过提取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证素,规范后出现24种病位、病性证素。两者相同证素为心、肝、脾、肺、肾、气滞、血瘀、痰、湿、热、阳亢、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经卡方检验发现:心、肝、肺、气滞、血瘀、阳虚在冠心病和脑梗塞的分布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冠心病不同于脑梗塞的证素为胸膈;脑梗塞不同于冠心病的证素为经络、风证。2.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治疗中,所用中药药性以温寒平为主;药味以苦甘辛为主;主要归经是脾肝肺心胃经,肾、大肠经次之。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相同高频药物为黄芪、丹参、茯苓、川芎、红花、甘草、半夏、党参、白芍、白术等;冠心病治疗中应用较多的还有薤白、檀香、天花粉等,脑梗塞治疗中应用较多的还有全蝎、僵蚕、水蛭等虫类药物。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 冠心病 脑梗塞 证候要素 用药规律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59;R277.7
【目录】:
  • 摘要5-8
  • ABSTRACT8-12
  • 英文缩略词表12-13
  • 综述一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中医研究进展13-24
  • 1 中医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13
  • 2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病机13-15
  • 3 心、脑、脉的关系15-16
  • 4 胸痹、缺血性脑卒中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16-17
  • 5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证候研究17-18
  • 6 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方法研究18-20
  • 7 结语20-21
  • 参考文献21-24
  • 综述二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西医研究进展24-35
  • 1 西医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24
  • 2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特点24
  • 3 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24-27
  • 4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27-28
  • 5 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28-30
  • 6 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的关联性30-31
  • 7 结语31-32
  • 参考文献32-35
  • 前言35-36
  • 研究内容36-40
  • 1 病例来源36
  • 2 诊断标准36-37
  • 3 纳入标准37
  • 4 排除标准37-38
  • 5 临床调查量表制定38
  • 6 病例的收集38
  • 7 数据库的建立及数据录入38-39
  • 8 统计分析方法39-40
  • 研究结果40-53
  • 1 一般资料40-41
  • 2 检验及检查结果41
  • 3 临床研究结果41-53
  • 3.1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临床证素统计结果41-44
  • 3.2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临床中药统计结果44-53
  • 讨论分析53-62
  • 1 一般资料分析53
  • 2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证素分布特征53-56
  • 3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分布规律56-59
  • 4 异病同治59-60
  • 5 结论60-61
  • 6 创新与不足61-62
  • 参考文献62-64
  • 附录64-74
  • 致谢74-75
  • 个人简历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睿明,姜巍;应重视抗菌中药复方的研究[J];医学与哲学;2000年10期

2 王洪飞;让文化魂宝焕发熠彩——“中药复方再优化”研究的思考[J];首都医药;2001年06期

3 刘亚明,牛欣;关于中药复方产业化发展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2年04期

4 肖河;;中药复方物质基础浅析[J];海峡药学;2006年03期

5 李秦川;潘勤;;中药复方在欧盟注册的对策探析[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2年04期

6 荆鲁;王停;周刚;;中药复方优化研究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新药杂志;2013年09期

7 洪永福;谈对中药复方的研究[J];陕西中医;1981年03期

8 张建国;试论用中药方剂理论指导中药复方药理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1985年00期

9 邵以德;中药复方的药理研究[J];中成药研究;1985年02期

10 李松龄;略谈中药复方的特色[J];重庆医药;198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静;刘培勋;;中药复方有效部位(群)研究之思考[A];中医药现代化与科技创新高层论坛暨第二届金陵名医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薛燕;;以现代科学阐明中药复方作用机理的霰弹理论及其重要意义[A];'97中医药博士论坛:中医药现代研究与未来发展[C];1997年

3 欧丽娜;张建军;王景霞;李伟;高学敏;;中药复方优化实验设计的研究进展[A];第二届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赵立春;薛燕;;中药复方化学研究之霰弹靶点理论[A];第二届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石任兵;刘斌;石钺;陆蕴如;;中药复方化学与创新药物研究[A];中医药优秀论文选(上)[C];2009年

6 程静;;中药复方的研究[A];2010年江苏省药学大会暨第十届江苏省药师周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范为宇;;中药复方名词英译标准化的探讨[A];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第二届理事大会暨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8 张永祥;;中药复方新药研制的思路与方法[A];中国科协第二十三届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论文集[C];2008年

9 陈冠林;周福生;许仕杰;游章才;黄海阳;汤金波;;中药复方功效的研究思路及探讨方法[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三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10 梁国刚;;中药复方化学研究方法的探讨[A];1999中药研究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丁洋;中药复方有效成分可快速明确[N];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

2 实习生 严锋林;传统中药到底怎样发展成现代中药?(三)[N];科技日报;2006年

3 通化振国集团 杨春旭;关于加快实现中药现代化的思考[N];通化日报;2008年

4 今辰药业市场总监 杨昌顺;中药突破西医心智核心法则[N];医药经济报;2010年

5 言实;中药须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下)[N];中国医药报;2001年

6 本报记者 胡芳;传统中药复方研发畅想中药全球化[N];中国医药报;2012年

7 本报记者 徐晓峰 李己平 许凌;确立新理念 发展大中药[N];经济日报;2002年

8 嘉宾;我国中药产业面临发展机遇[N];民营经济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孙晨;中药现代化的“呐喊”[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10 胡永忠;中药现代化:四大困惑何解?[N];医药经济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加谋;运动结合中药复方对去势骨质疏松模型大鼠的实验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沈家平;中药复方提取液对牙周可疑致病菌和人牙周膜细胞作用的临床和实验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3 周明眉;中药复方复杂体系的探索[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2年

4 蒋捍东;中药复方肺康灵对肺间质纤维化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5 张斌;清活Ⅰ号中药复方保护血管内皮细胞高糖损伤的抗氧化应激分子机制及冠心病患者氧化应激水平测定[D];复旦大学;2006年

6 程新锐;中药复方脑得生的有效成分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7 刘倩;不同给药途径的含苦参中药复方的化学和代谢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贺福元;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对补阳还五汤的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6年

9 郭宇洁;中药方剂(麻芎舒痛方)组方设计方法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9年

10 范雪梅;中药复方双龙方作用机理的系统生物学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汝锦龙;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的构建和应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王婵;自拟中药复方对小鼠大肠杆菌感染的预防作用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3 马倩;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中医证素和中药分布规律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4 徐文慧;中药复方对急性辐射损伤小鼠的防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5 杨芳;传统中药复方专利保护制度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年

6 刘雪;中药复方对胃粘膜细胞癌变的抑制与逆转作用研究[D];青岛大学;2013年

7 李春花;中药复方“连黄”抗大肠杆菌性腹泻作用的实验研究[D];延边大学;2008年

8 梁楠楠;中药法律保护模式探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9 徐瑶;中药复方0326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10 许润春;中药复方A和中药复方B对肾血管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大鼠心脏损害的影响[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1年


  本文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中医证素和中药分布规律临床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44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4244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6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