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针刺三阴交得气对寒凝证原发性痛经患者经穴红外温度影响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6 15:03

  本文关键词:针刺三阴交得气对寒凝证原发性痛经患者经穴红外温度影响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背景:红外热成像技术在经络腧穴及针刺研究领域应用越来越广范,红外热像可以为经络腧穴及针刺效应研究提供一定客观依据,目前,尚未有试验将红外应用于得气效应研究。近十年国内循经相关研究,应用声、光、电、热、磁、核等技术,发现循经线上皮肤的特异性,对经络的实质及循经的影响因素、循经机制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国内对于循经的研究大多还是停留在对现象的观察上;循经理论虽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的治疗,但对于循经的实质、原理尚不清楚。尚未有研究就得气与循经的关系进行相关研究。目的:分析寒湿凝滞证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 PD)患者经穴体表温度变化;了解得气与经穴效应的关系,得气与经穴效应循经性的关系,探讨经穴体表红外温度可否作为得气客观化指标。方法:(1)纳入6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健康对照组;30例寒凝PD患者,分为寒凝对照组、期望得气组和期望不得气组。两对照组不予针刺,于行经或痛经第一天,应用红外热像仪检测各组双侧三阴交穴区、地机穴区、阴陵泉穴区、血海穴区及关元穴区体表温度40 min,每10 min检测1次。期望得气组与期望不得气组均于痛经第一天针刺双侧三阴交穴30 min,并于针刺前、针刺10min、针刺20min、起针即刻、起针后10min检测上述各穴区体表温度,期望得气组采用粗针深刺施手法的干预方式诱导得气,期望不得气组采用细针浅刺不施手法经历避免得气,并记录针感,依据得气感的有无判断实际是否得气,并依据实际得气情况重新分组,应用R3.2.3统计软件,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寒凝对照组左右侧三阴交穴区,地机穴区,阴陵泉穴区,血海穴区在各时点均显著下降。与寒凝对照组比较,期望得气组在针刺20min、起针即刻、起针后10min右侧三阴交穴区、左右侧地机穴区温度显著升高,其中,阴陵泉、血海及关元穴区升温更快,且该组患者百分之百出现了得气;期望不得气组各穴区温度有所升高,但无显著差异。与期望得气组比较,期望不得气组温度有所下降,但无显著差异。结论:根据脾经三阴交区、地机穴区、阴陵泉穴区、血海穴区、关元穴区在观测前、10min、20min、30min、40min5个时点的温度结果,初步认为:①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穴区的体表红外温度降低可反映痛经状态下寒凝PD患者相关经穴的体表温度状况。②推测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穴区的的体表红外温度升高可作为寒凝PD患者得气的客观指标之一。
【关键词】:得气 寒凝证原发性痛经 红外热像 经穴体表温度 经穴效应 三阴交 针刺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46.3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9
  • 符号说明9-10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10-52
  • 综述一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经络腧穴及针刺效应研究中的应用10-29
  • 前言11-12
  • 1. 红外热成像的原理12
  • 2. 红外热成像在腧穴研究中的应用12-15
  • 2.1 在经穴研究中的应用13-14
  • 2.2 在经穴与非经穴研究中的应用14-15
  • 3. 在经络循行路线客观显示中的应用15-18
  • 3.1 红外辐射循经轨迹的研究15-16
  • 3.2 红外辐射循经轨迹影响因素的研究16-17
  • 3.3 红外辐射循经机制的研究17-18
  • 4. 红外热成像在针刺效应研究中的应用18-20
  • 4.1 针刺可影响针刺相关部位温度18-19
  • 4.2 针刺远端穴位可影响病变部位的温度19
  • 4.3 针刺可调节温度失衡19-20
  • 4.4 不同的针刺干预方式对温度的影响各异20
  • 小结20-21
  • 目前研究概况20-21
  • 目前红外研究的不足21
  • 下一步研究建议21
  • 参考文献21-29
  • 综述二 近十年循经研究概况29-52
  • 前言29-30
  • 1. 古今循经概念30-32
  • 2. 循经特点研究32
  • 3. 循经现象研究32-37
  • 3.1 循经现象的观察32-34
  • 3.2 循经影响因素的研究34-35
  • 3.3 循经机制的研究35-37
  • 4. 循经理论在临床上的应用37-41
  • 4.1 循经取穴37-39
  • 4.2 其它39-41
  • 小结41
  • 参考文献41-52
  • 前言52-53
  • 第二部分 临床试验研究53-85
  • 1. 材料与方法54-58
  • 1.1 研究对象54-55
  • 1.2 研究方案55-58
  • 2 结果58-82
  • 2.1 组内比较58-71
  • 2.2 组间比较71-82
  • 3 小结82
  • 4.讨论82-85
  • 4.1 证型及选穴依据82
  • 4.2 红外温度降低反映痛经状态82-83
  • 4.3 红外作为寒凝PD患者得气的客观指标83
  • 4.4 未出现经穴效应循经性的原因83-85
  • 结语85-87
  • 1. 综述部分85
  • 2. 临床试验部分85-86
  • 2.1 本研究的创新性85
  • 2.2 本研究的意义85-86
  • 3. 本研究的结论86
  • 4. 本研究的不足及下一步建议86-87
  • 参考文献87-90
  • 附录一 VAS评分量表和红外温度记录表90-91
  • 附录二 试验图片91-93
  • 附录三 科技查新报告93-105
  • 致谢105-106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106-109
  • 己发表文章首页109-110
  • 己录待发表文章首页11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静;刘玉祁;李春华;苑鸿雯;张鹏;林驰;辛思源;郭峥嵘;马良宵;朱江;;关于机体相关因素对针刺得气影响的探讨[J];中国针灸;2013年04期

2 傅德元;;谈针刺得气[J];辽宁中医杂志;1987年12期

3 王水清;促进针刺得气的一些方法与体会[J];中国医刊;2000年10期

4 张海杰;针刺与得气及其临床应用[J];中医函授通讯;2000年06期

5 杨晓桦;针刺治疗眼病体会[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1年02期

6 潘光辉,田莉娅;针刺治疗中风后呃逆37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1年08期

7 廉治军,曲燕;王耀斌教授针刺经验辑略[J];针灸临床杂志;2004年05期

8 周立志,赵大贵,彭力;针刺致声音嘶哑之管见[J];上海针灸杂志;2005年01期

9 潘永清;;针刺治疗郁证的临床研究进展[J];光明中医;2007年01期

10 由克举;;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38例[J];河南中医;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虹;;有感于针刺“得气”——王毅刚老师经验[A];重庆市针灸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朱荣英;李泳庭;;针刺得气在痛症中的应用[A];2006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第十四届全国针灸学术研讨会针药结合论坛[C];2006年

3 邢方印;张莉;;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针刺治疗[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4 陈秀荣;;针刺的护理[A];河南省科普、五官、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5年

5 梁粤;皮敏;;针刺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A];广东省针灸学会第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7年

6 李育红;;针刺戒烟研究进展[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七届精神疾病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2年

7 金钰红;金钰钧;;矩阵针刺治疗高血压病临床观察[A];中国针灸学会全国中青年针灸推拿学术经验交流会论文汇编[C];1999年

8 邝伟川;;分期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偏瘫的研究[A];广东省针灸学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9 陈述荣;;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刘延东;崔秋红;于桂芬;;针刺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A];中国康复医学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程莘农院士名医工作室 杨金生 王莹莹 程凯 王宏才 朱兵;三要得气至上[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2 北京中医药大学 张良登;针刺头穴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好[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3 ;针刺对乳腺组织影像和血流动力有影响[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4 刘俊岭;专家认为针灸是对生物医学模式的挑战[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5 ;头部围针治中风失语症[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6 ;针刺治疗肩周炎[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7 ;调卫健脑针法治失眠[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红;针刺“得气”古籍数据库的建立及“得气”对Bell's麻痹临床疗效影响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龚岚;针刺治疗干眼症的实验研究及临床疗效观察[D];复旦大学;2005年

3 黄波;针刺治疗Bell’s面瘫得气、心理因素与疗效关系的临床观察及心理因素与面瘫发病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曹纤;针刺结合康复在中风恢复期的临床应用[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5 王和生;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最佳疗效方案探讨[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6 李承俊;针刺及超声波、低周波治疗对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颅多普勒超声仪检测临床研究[D];天津中医学院;2004年

7 黄博辉;不同时期针刺干预治疗缺血性中风病临床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06年

8 高琼璧;针刺治疗腰痛分子机制探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0年

9 李君;针刺配合颅骶疗法治疗慢性失眠的临床观察[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10 黄波;针刺治疗Bell's面瘫得气、心理因素与疗效关系的临床观察及心理因素与面瘫发病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占小燕;针刺治疗眼肌麻痹疗效和安全的系统评价[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2 吴桂雯;针刺三阴交得气对寒凝证原发性痛经患者经穴红外温度影响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3 潘秋银;针刺得气临床文献质量评价及数据挖掘[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4 田洪昭;针刺治疗FOL-FOX4化疗方案所致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6年

5 史绪博;佩连麻黄方配合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评价及对血浆NPY的影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6年

6 祁建丽;针刺治疗对中风恢复期伴发抑郁及肢体障碍的影响[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虞雪琴;针刺配合体感音乐疗法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曲源;针刺配合推拿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9 丁岩;针刺配合中频电刺激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影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3年

10 张磊;针刺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针刺三阴交得气对寒凝证原发性痛经患者经穴红外温度影响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66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4266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8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