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方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
本文关键词:痛经方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观察导师自拟痛经方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02月至2016年01月就诊于我院妇科门诊,辨证属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患者共7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服用痛经方加减,对照组服用少腹逐瘀汤,两组均使用我院免煎颗粒剂(每日1剂,水冲服300ml,早、晚各服150ml),于经前7天开始服用,连服10剂,治疗3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疼痛程度、腹痛时间、疼痛强度以及中医证候的改善情况,以评价该方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年龄、病程、疼痛程度、腹痛时间、疼痛强度(VAS)积分及中医证候积分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均衡可比性。2.两组疗效比较:(1)痛经症状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组总有效率80.56%,两组痛经总有效率经Ridit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2)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总有效率83.33%,两组证候总有效率经Ridit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优于对照组。3.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和疼痛强度积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药物均能有效治疗痛经。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疼痛强度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在减轻痛经疼痛方面疗效相近,而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两组治疗前后下腹疼痛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药物均能有效缩短痛经患者的腹痛时间。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药物在缩短腹痛时间方面疗效相近。5.两组治疗前后单项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后两组各单项症状均得到改善。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除外腹泻、恶心呕吐这两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在缓解胃肠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其他几项单项症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在其他症状改善方面疗效相近。6.安全性观察,两组药物均未发现与治疗药物有关的任何不良反应。7.相关因素与疗效的相关性比较,患者年龄、痛经程度与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该病的疗效与年龄、痛经程度有关。病情程度与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病情程度与疗效无关。结论:1.痛经方能有效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的痛经症状、改善中医证候、减轻痛经程度、缩短腹痛时间。2.痛经方在临床运用中安全有效,无明显不良反应及副作用。
【关键词】:原发性痛经 寒凝血瘀证 痛经方 临床观察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71.113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8
- 英文缩略语表8-11
- 引言11-13
- 1 资料与方法13-19
- 1.1 病例来源13
- 1.2 诊断标准13
- 1.3 评分标准13-16
- 1.4 病例选择标准16
- 1.5 治疗方法16-17
- 1.6 观察项目及指标17-18
- 1.7 疗效判定标准18
- 1.8 统计学处理18-19
- 2 研究结果19-24
- 2.1 一般资料比较19-20
- 2.2 疗效结果与分析20-22
- 2.3(治疗组)相关因素与疗效的关系22-23
- 2.4 安全性观察23-24
- 讨论24-32
- 1 中医对痛经的概述24-25
- 2 导师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病因病机的认识25-27
- 2.1“寒邪”是致病因素25-26
- 2.2“寒(肾阳虚)为本,瘀为标”是原发性痛经的基本病理26-27
- 3 治疗法则27-28
- 3.1“温阳、通经、镇痛”为基本治则27
- 3.2“温阳与通瘀”并用,重在“温阳”而非攻瘀27
- 3.3 重视“镇心安神”27-28
- 4 抓住治疗时机,重在经前、经期调治28
- 5 痛经方的组方分析28-29
- 6 各药味分析及药理学研究29-31
- 7 疗效性分析31-32
- 结语32-34
- 参考文献34-36
- 综述 原发性痛经的中西医研究进展36-47
- 1 现代西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36-38
- 1.1 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36-38
- 1.2 西医治疗现状38
- 2 中医学对痛经的认识与治疗38-44
- 2.1 中医学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38-40
- 2.2 中医药治疗40-44
- 3 不足与展望44
- 参考文献44-47
- 附录47-51
- 表1 临床观察表47-48
- 表2 痛经症状评分表48-49
- 表3 中医证候评分表49-51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51-52
- 致谢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祝谌予;;痛经基本方疗效观察[J];山东中医杂志;1982年05期
2 徐晓旭;刘晓红;;原发性痛经血流动力学改变与痛经程度相关性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8年13期
3 周迎风;;不同痛经表现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妇女的盆腔病灶分布特点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年31期
4 姚群立;陆建东;徐向荣;柳玉华;郑宇平;温玲;郁金芬;;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弥漫型子宫腺肌症的中、远期随访分析[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3年11期
5 罗明静;;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88例临床分析[J];贵州医药;2010年09期
6 张永爱;王立芹;周小兰;荆亚茹;李静;褚静;郭娟;;痛经对女大学生月经态度、对策方式的影响分析[J];护理研究;2011年17期
7 王文莉;段华;张颖;郭银树;成九梅;;子宫腺肌病PGP9.5、NGF的表达及其与痛经的关系[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8 南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误诊原因探讨[J];浙江临床医学;2000年06期
9 万丽琴;;米非司酮治疗更年期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47例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文摘(计划生育妇产科学);2008年06期
10 ;[J];;年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渠艳芳;痛经方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D];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2016年
2 谷云;痛经程度与中医体质分布及相关因素分析[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2年
3 陈淑玲;温经养血膏治疗寒凝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痛经方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39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443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