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得气理论的中医古籍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得气理论的中医古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从古至今历代针灸医家都十分重视得气,本文基于中医类大型电子丛书《中华医典》所收录的中国历代医学古籍1156部,重点查阅医经类、针灸推拿类等,通过搜索"得气""气至",摘录有关电子原文,并对其进行分类整理与研究分析,发现得气不仅是评价传统针刺治疗是否有效的标准,还体现在调整机体寒热虚实,指导补泻手法,决定针刺深浅、留针时间、出针及判断预后等多个层面,在临床及科研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作者单位】: 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关键词】: 得气 气至 古籍研究
【基金】:四川省教育厅国际合作计划:2016HH0007 成都中医药大学基金项目:030018065
【分类号】:R22
【正文快照】: “得气”也称“气至”,首见于《内经》,以“气至”的使用为多,至《难经》始以“得气”为主[1],后世医家经典往往并有论述。近年来,得气在临床针刺研究中对研究结果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2-4],在得气的客观化研究上虽然取得了许多成果[5],但至今仍然缺少国际公认的量化标准[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新忠;浅谈内经针刺气至观[J];针灸临床杂志;2001年04期
2 李广群;浅议气至病所[J];针灸临床杂志;2001年07期
3 郭冠华,燕平;“气至病所”的激发方法与现代研究[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4 张盛之;气至而有效浅识[J];中医药研究;2002年04期
5 李志刚;刘书坤;;也说《内经》中“气至”[J];针刺研究;2005年04期
6 葛震;王永杰;刑玉瑞;;气至而有效探微[J];国医论坛;2006年06期
7 刘永涛;;试析“刺之要,气至而有效”[J];内蒙古中医药;2008年22期
8 陆萍;;针灸气至的临床意义[J];中外医疗;2008年07期
9 张缙;裴延辅;李永光;罗玉Ze;张孟香;姜淑明;王静葵;;“气至病所”现象的初步研究[J];中国针灸;1981年01期
10 于渤泉;刘庆敏;金锦福;张慧荣;;针刺气至病所与疗效关系的初步探讨[J];牡丹江医专学报;198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黄利玲;;浅谈“气至病所”[A];广东省针灸学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刘宏;刘刚;冯泽彪;李猛;;试论“气至病所”在临床中的应用[A];中国特种针法应用与针灸临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0年
3 牛文民;黄山;;针刺“气至”内涵之嬗变[A];中国针灸学会经络分会第十二届全国针灸经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许荣正;王美萍;;针至病所与气至病所的相关性研究[A];浙江省针灸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学术论文汇编[C];2008年
5 陈日新;康明非;;灸之要,,气至而有效[A];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第十五届全国针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代朴丁;;气至病所的临床应用体会[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八次外治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7 林洁;;如何理解“气至而有效”[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书坤;针刺得气及其衍变之探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得气理论的中医古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74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447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