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针刺治疗肝郁脾虚型运动性疲劳的相关指标及免疫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6 07:07

  本文关键词:针刺治疗肝郁脾虚型运动性疲劳的相关指标及免疫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运动性疲劳是一种具有特殊的运动特色、较常发生于竞技运动过程中的疲劳症状。它是严重危害运动员身体健康,并影响运动成绩的首要因素。关于运动性疲劳在古代论述中的记载,分散可在虚损、劳倦及虚劳等著作中看到,现常认为肾、肝及脾的功能失调和运动性疲劳密切相关。另有一些研究认为,脾主运化输送水谷精微,脾主四肢肌肉,脾气足则能量发代谢旺盛,机体免疫力得以提升,脾气虚损,湿邪困阻中焦肌肉,则易出现肌肉发疫沉重,产生运动型疲劳;肝主藏血,冲为血海,冲任隶属于肝,肝主筋,筋连肉,肝主疏泄。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分别探讨了运动性疲劳与肝、脾的关系。但系统性的从与肝脾生理病理机能相关角度深入研究运动性疲劳的相关报道尚少。本课题组从中医肝脾相关理论出发,研究针刺对运动时机体血乳酸、血尿素氮等的影响,考察针刺对运动性疲劳防治作用,避免服用药物引发的药检超标,且深入研究针刺防治运动性疲劳的可能作用机理,为今后治疗运动性疲劳的提供理论基础,优化防治策略。方法:从我校体育健康学院筛选符合该实验标准的受试对象60例,年龄在18到23岁间。经常规体检未发现任何异常,体质属肝郁脾虚型,运动能力相近,每日规定的运动量基本相同。随机分为成药组、针刺组,每组30例,采用隐藏方案分配治疗。两组从第一天同时进行训练后即开始治疗,成药组采用口服逍遥散+党参颗粒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治疗,共治疗一个训练周期(两周),检测他们在治疗前及1个训练周期结束后的各项指标,包括对生化指标血尿素氮、血清肌酸激酶,免疫指标白细胞(WBC)数量、CD3+CD4+细胞数,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含量以及反应时,对疲劳主观感觉评分(RPE)、症状评分进行测定,以探索针刺治疗对运动性疲劳的防治作用。结果:1.经针刺与成药治疗后,血尿素氮、血清肌酸激酶浓度均降低,且针刺组降低更明显。在血尿素氮方面,针刺组治疗前后比较,P=0.0000.01,t=-8.112,成药组治疗前后比较,P=0.0260.05,t=-2.34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P=-0.0140.05,t=2.5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肌酸激酶方面,针刺组治疗前后比较,P=0.0000.01,t=-8.098,成药组治疗前后比较,P=0.0000.01,t=-5.54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P=0.0490.05,t=2.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经针刺与成药治疗后,白细胞WBC数量均降低,且针刺组降低更明显。针刺组治疗前后比较,P=0.0000.01,t=-4.565,成药组治疗前后比较,P=0.0000.01,t=-4.42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P=0.0280.05,t=2.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经针刺与成药治疗后,CD~(3+)、CD~(4+)细胞数均升高,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含量也增加,且针刺组升高更明显。在CD3+方面,针刺组治疗前后比较,P=0.0000.0,,t=25.237,成药组治疗前后比较,P=0.0000.01,,t=70.89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P=0.0000.05,t=4.8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4+方面,针刺组治疗前后比较,P=0.0000.01,t=17.951,成药组治疗前后比较,P=0.0000.0,,t=13.45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P=0.0000.01,t=4.4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gA方面,针刺组治疗前后比较,P=0.0010.05,t=3.648,成药组治疗前后比较,P=0.0000.01,t=5.54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P=0.0110.05,t=2.7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gG方面,针刺组治疗前后比较,P=0.0000.01,t=5.812,成药组治疗前后比较,P=0.0000.01,t=4.37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P=0.0420.05,t=2.0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gM方面,针刺组治疗前后比较,P=0.0010.05,t=14.156,成药组治疗前后比较,P=0.0000.01,t=8.85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P=0.0000.0,,t=4.8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针刺观察组与成药组均能缩短反应时,且针刺观察组缩短更明显。针刺组治疗前后比较,P=0.0000.01,t=-7.040,成药组治疗前后比较,P=0.0000.01,t=-5.01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P=0.0060.05,t=2.8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经针刺和成药治疗后,RPE评分及症状评分均明显降低,且针刺组降低更明显。在RPE评分方面,针刺组治疗前后比较,P=0.0000.01,t=-4.572,成药组治疗前后比较,P=0.0110.05,t=-2.7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P=0.0250.05,t=2.3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症状评分方面,针刺组治疗前后比较,P=0.0000.01,t=-6.935,成药组治疗前后比较,P=0.0000.01,t=-4.3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P=0.0400.05,t=-2.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研究结果显示:针刺组在改善血液生化指标方面优于成药组,针刺组的血尿素氮、血清肌酸激酶水平显著低于未治疗前;在改善免疫指标方面,针刺组明显降低白细胞数量、提高CD3+、CD4+细胞数,以及提高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含量,且都优于成药组;针刺组可以明显降低反应时及RPE评分及症状评分,综合显示主疏肝健脾的针刺疗法可以通过影响血清运动相关生化指标,影响物质代谢,并激活细胞因子,提高机体免疫水平,有效缓解肝郁脾虚型机体运动性疲劳,提高了机体运动能力。
【关键词】:针刺治疗 肝郁脾虚型 运动性疲劳 免疫学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46.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引言10-12
  • 第一部分 文献的综述12-23
  • 一、运动性疲劳相关研究概述12-14
  • (一) 运动性疲劳相关定义和诊断标准12
  • (二)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学说12-13
  • (三) 运动性疲劳的缓解方法13-14
  • 二、中医传统医学对运动性疲劳的研究概述14-23
  • (一) 中医对运动性疲劳的认识14-16
  • (二) 中医药对运动性疲劳的调节16-19
  • (三) 针刺治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19-23
  •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23-39
  • 一、实验资料23-26
  • (一) 实验对象来源23
  • (二) 实验对象选择标准23-24
  • (三) 研究方法24-25
  • (四) 观察指标25-26
  • (五) 统计方法26
  • 二、实验结果与分析26-32
  • (一) 一般资料26-27
  • (二) 实验结果分析27-32
  • 三、讨论32-39
  • (一) 针刺从疏肝健脾法对运动性疲劳的理论依据32-33
  • (二) 针刺从疏肝健脾法对运动性疲劳选穴依据33-34
  • (三) 针刺从疏肝健脾法对运动性疲劳的疗效分析34-37
  • (四) 创新点37-39
  • 参考文献39-42
  • 附录42-45
  • 致谢45-46
  • 统计学审核证明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灏,高顺生;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2 郭晓兵;运动性疲劳消除的有效措施及机理[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0年S1期

3 郭立平;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及消除方法[J];松辽学刊(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4 何少钧;运动性疲劳的生化机制与恢复过程[J];现代康复;2001年15期

5 初永和;运动性疲劳及消除[J];中国临床康复;2002年03期

6 周国璋;运动性疲劳的预防与恢复[J];中国临床康复;2002年09期

7 叶锐彬,张世明,马建,虞亚明;中医与自认劳累分级表在运动性疲劳监测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2年19期

8 赵?民;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现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9 卢升虎;赵波;;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现状[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李丽艳,路新国,朱晓平;运动性疲劳与药膳治疗[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2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巩沅鑫;贾丹兵;李乃民;唐立明;李春杰;刘珊;;运动性疲劳的病因探析与诊断研究[A];第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诊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许兴涛;刘文;杨建宇;王三好;于峥;;消除运动性疲劳常用中药的研究回顾[A];第三届中和亚健康论坛暨2009·亚健康产业展览会论文集[C];2009年

3 黄丽英;;线粒体自由基与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的探讨[A];第十一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暨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摘要集[C];2009年

4 赵政;;砭石治疗运动性疲劳机理的研究[A];第二届全国砭石疗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季宇彬;李佳欢;汲晨锋;;运动性疲劳与钙调节机制[A];2008第十一次全国临床药理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6 石红;;运动性疲劳的中医分型、诊断标准与恢复方法[A];2011年甘肃省中医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李靖;杨菲菲;陈熹微;王露寒;;运动中音乐刺激对有氧运动性疲劳的影响[A];2013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8 马来虎;;谈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消除[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1卷)[C];2009年

9 丁俊华;;冰雪项目优秀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中医分型和诊断标准的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10 江志全;李天立;李长顺;梅志亮;;射箭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恢复与防治[A];2002年第9届全国运动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季洪光;要让运动性疲劳不再[N];科技日报;2005年

2 林峰;用中医整体观研究运动性疲劳及恢复方法[N];科技日报;2005年

3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 李开刚;怎样消除运动性疲劳[N];中国医药报;2001年

4 朱寒雨;运动性疲劳如何除[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5年

5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 李开刚;怎样消除运动性疲劳[N];中国体育报;2001年

6 ;中医药消除运动性疲劳研究展望[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7 丰城市新城中心学校 丁伟志;改善代谢消除运动性疲劳[N];宜春日报;2007年

8 蓝天;怎样消除运动后疲劳[N];大众卫生报;2006年

9 柴海强;阿胶消除运动性疲劳的作用[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10 常州市新桥中学 刘猛;高三体育专业集训策略研究[N];江苏教育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友樾;不同耳穴防治运动性疲劳的对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李晓琳;减味无比山药丸结合导引术消除运动性疲劳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8年

3 徐传香;脊髓5-HT系统在运动性疲劳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8年

4 汶希;广东凉茶及针刺穴位对运动性疲劳大鼠影响的实验研究以及机制探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5 李靖;放松音乐对有氧运动性疲劳的恢复及对大鼠纹状体及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6 张蓉;运动性疲劳所致学习记忆能力改变的证候特点及分子生物学机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7 黄鑫;温肝阳滋肾阴时相组合改善运动性疲劳的理论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8年

8 包大鹏;运动性疲劳脑功能变化的fMRI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9 郭文;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对大鼠运动性疲劳的影响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孙立娟;线粒体营养素对运动性疲劳的预防和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由昕;电针对运动性疲劳大鼠中枢强啡肽-A水平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2 王大伟;运动性疲劳的维医异常体液质分型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5年

3 杨道林;维药抗疲劳Ⅰ号对运动性疲劳的血乳酸和血睾酮的影响[D];新疆医科大学;2015年

4 许韧毅;减控体重对男子业余拳击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影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5 许金叶;针刺治疗肝郁脾虚型运动性疲劳的相关指标及免疫学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6 潘海霞;成都市高校体育舞蹈训练的运动性疲劳现状与防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7 王钧;基于主观感觉疲劳量表和心率变异性相结合的运动性疲劳监测[D];武汉体育学院;2015年

8 凌家杰;运动性疲劳中医因机证治的理论研究[D];湖南中医学院;2003年

9 李梦堂;浮刺法对股四头肌运动性疲劳表面肌电信号影响的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迟淑勋;生物反馈技术在运动性疲劳监控中的应用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4年


  本文关键词:针刺治疗肝郁脾虚型运动性疲劳的相关指标及免疫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47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4547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9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