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脏病3-5期患者脾肾气虚证与脾肾阳虚证的代谢组学研究
本文关键词:慢性肾脏病3-5期患者脾肾气虚证与脾肾阳虚证的代谢组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利用代谢组学的技术和系统生物学的方法,全谱分析慢性肾脏病3-5期患者血液标本的代谢组学指纹图谱,比较慢性肾脏病3-5期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2种证型的患者的血液代谢组学的差异,探寻中医证型潜在的生物标志物(群)和中医证候的内在物质基础。对象:本研究共纳入90例受试者,其中慢性肾脏病3-5期非透析患者60例,其中脾肾气虚组患者30例,脾肾阳虚组患者30例;纳入健康对照组共30例,健康对照组受试者来自广东省中医院体检中心。方法:留取纳入人群全血及24小时尿液,用于实验室检查,血液于高速离心后取上层血清冻存。在代谢组学检测前,对标本进行冻融及相应预处理。利用Waters UPLC高效液相色谱仪全谱分析受试者的血清代谢组学信息,用Analyt软件搜集代谢组学信息,得出代谢组学指纹图谱。用markerview软件对代谢指纹图谱进行预处理,再将数据导入SIMCA-P 11.5软进行PCA、PLS-DA分析,得出VIP(Variable Importance Projection)值,根据VIP值对检测出的化合物进行筛选,寻找潜在生物标志物。最后在网络数据库寻找匹对的化合物,确定潜在生物标志物(群)。结果:慢性肾脏病患者脾肾阳虚证及脾肾气虚证患者在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功、肝功、血脂及空腹血糖等传统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慢性肾脏病脾肾阳虚证、脾肾气虚证潜在的生物标志物(群)为:十八烷酸、辛酰基胆碱、9-癸烯酰胆碱、4羟双氢神经鞘氨醇、二十六醇肉碱、12,13-朵酸、十四烷醇、γ-谷氨酰基-左旋-丁二胺、N-烟酰甘氨酸、聚酰亚胺左旋肉碱、3,4-二羟苯甘氨酸、神经酰胺(d18:1/20:0)、萜烯基酸异戊酯、十八烯酸、岩芹酸。结论:1.传统的实验室指标,如24小时尿蛋白、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等,无法帮助医生区分慢性肾脏病3—5期脾肾气虚证与脾肾阳虚证患者。2.利用代谢组学技术能很好的区慢性肾脏病脾肾气虚证患者及脾肾阳虚证患者之间血清代谢组学差异,证明代谢组学能满足未来中医证候研究的需求。3.代谢组学分析表明,慢性肾脏病脾肾气虚证及脾肾阳虚证的代谢差异主要存在于氨基酸、脂肪酸、鞘脂类等化合物中,其主要涉及脂肪酸代谢、氨基酸代谢、鞘脂类代谢及亚油酸代谢。
【关键词】:慢性肾脏病 代谢组学 脾肾阳虚 脾肾气虚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77.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引言8-10
- 第一章 文献研究10-22
- 第一节 现代医学研究进展10-15
- 一、慢性肾脏病的流行病学10
- 二、慢性肾脏病的发病机制10-11
- 三、治疗11-15
- 第二节 中医对慢性肾脏病的认识及研究进展15-17
- 一、祖国医学对慢性肾脏病病名的探讨15-16
- 二、慢性肾衰的中医病因病机16-17
- 第三节 辨证论治17-19
- 一、扶正为主17-18
- 二、祛邪为主18
- 三、扶正祛邪并重18-19
- 第四节 代谢组学研究进展19-22
- 一、代谢组学定义及概述19
- 二、代谢组学在肾脏病中的应用19-20
- 三、代谢组学在肾脏病中医证候学的应用20-22
- 第二章 临床研究22-27
- 第一节 研究目的22
- 第二节 研究设计原则22
- 第三节 研究对象22-23
- 一、对照组22
- 二、研究组22
- 三、西医诊断标准22
- 四、中医辨证诊断标准22-23
- 五、纳入标准23
- 六、排除标准23
- 第四节 研究内容23
- 一、信息采集23
- 二、实验室检查23
- 三、数据分析与统计学方法23
- 第五节 结果23-25
- 一、一般资料23-24
- 二、实验室指标24-25
- 第六节 分析与讨论25-27
- 一、中医证型与常规实验室指标25-26
- 二、不足与展望26-27
- 第三章 代谢组学研究27-39
- 第一节 研究目的27
- 第二节 研究对象27
- 第三节 研究方法27-29
- 一、仪器与试剂27
- 二、样品的前期集中处理27
- 三、液质联用检测条件27-28
- 四、采集数据多元统计分析28-29
- 第四节 结果与分析29-37
- 一、PCA与PLA-DA数据分析29-32
- 二、潜在生物标志物的鉴定32
- 三、潜在生物标志物在不同分组中的含量测定32-34
- 四、潜在生物标志物活性与代谢途径分析34-37
- 第五节、讨论37-39
- 一、代谢组学与中医证据候学37
- 二、结合代谢组学辅助指导临床治疗37-38
- 三、不足与展望38-39
- 结语39-40
- 第一节 结论39
-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39-40
- 参考文献40-44
- 致谢44-45
- 附件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平;张法荣;;泌尿内科脾肾气虚证量表因子结构的分析研究[J];医学研究杂志;2010年04期
2 陈仕梅;廖凯明;李亚轩;谢谷华;;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脾肾气虚型慢性肾功能衰竭氮质血症期的护理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年24期
3 李孟君,李健伟,李孟全,卢晋;消白方治疗脾肾气虚型原发性肾小球疾病22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1998年02期
4 刘晓丽,王友富;中药治疗脾肾气虚水肿90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5年07期
5 苏行;何立群;;88例慢性肾脏病肾活检患者病理类型与中医证型转归关系的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4年04期
6 岳红梅;;脾肾气虚型慢性肾衰竭研究简况[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4年02期
7 孙伟;邹燕勤;;健脾益肾补气法治疗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脾肾气虚证102例[J];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9年03期
8 邱红渝;付平;周莉;米绪华;冀玲;李孜;钟慧;樊均明;唐文富;张瑞明;李廷谦;;扶肾祛毒胶囊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瘀浊阻滞、脾肾气虚证)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6年04期
9 李屹;黄迪;何立群;;灸药结合对脾肾气虚型慢性肾脏病患者肾功能及尿β-痕迹蛋白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2年09期
10 赵珍;麻金木;黄和英子;;肾衰Ⅰ号方治疗慢性肾脏病3期脾肾气虚湿瘀证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3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程小红;于小勇;史健;;慢性肾小管间质肾病中医辨证治疗探讨[A];第10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2 陆宙雄;赵小艺;王进;;砭术减肥初探[A];第二届全国砭石疗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高坤;孙伟;周栋;陈继红;;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型分布及演变规律研究[A];2008年全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南京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四川 陈国华;脾肾气虚慢性肾炎治验[N];民族医药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志强;珠三角地区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医症候及证型分布特点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赢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水湿浸渍型、脾肾气虚型对激素敏感性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6年
2 林晓蒙;张氏肾炎方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脾肾气虚证的临床研究[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6年
3 伦龙威;慢性肾脏病3-5期患者脾肾气虚证与脾肾阳虚证的代谢组学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4 杨丽艳;益肾降浊冲剂对脾肾气虚型慢性肾脏病4期患者蛋白质能量消耗影响的临床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6年
5 张新宇;益肾健脾通络法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脾肾气虚证的回顾性分析[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6年
6 李光显;多途径治疗CKD3-4期脾肾气虚、湿浊瘀阻证型临床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6年
7 赵平;泌尿内科疾病脾肾气虚证量表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7年
8 付海霞;泌尿内科疾病脾肾气虚证量表的验证[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9年
9 黄和英子;肾衰Ⅰ号方治疗慢性肾脏病3期脾肾气虚湿瘀证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王妍;健儿生长散及综合干预治疗身材偏矮儿童(脾肾气虚证)的疗效观察[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慢性肾脏病3-5期患者脾肾气虚证与脾肾阳虚证的代谢组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52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465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