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黄疸中医证素特点及证型分布规律研究

发布时间:2016-05-19 13:02

  本文关键词:黄疸中医证素特点及证型分布规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5年

黄疸中医证素特点及证型分布规律研究

赵雯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回顾古今黄疸文献及检索近20年黄疸证治及证型相关文献资料,总结得出中医黄疸的证素特点及证型分布规律,为黄疸临床规范辨证提供指导。 方法:1.文献研究:回顾古今文献,了解古今黄疸病名分类、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的特点和研究进展。2.从知网、万方、维普等文献数据库筛选收集近20年有关黄疸辨证的文献资料,提取其证型、证素,建立数据库,对证型和证素分布利用统计学方法进行频次、聚类分析,研究探讨其规律,最后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对统计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1.文献研究:回顾古今文献,了解古今对黄疸病名分类、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的认识。在病名及分类上,《内经》第一次提出黄疸病名,《金匮要略》首次将黄疸分为五疸,之后《诸病源候论》将黄疸分为二十八候,《太平圣惠方》将黄疸分为“三十六黄”,《圣济总录》分“九疸”、“三十六黄”,将各种出现黄疸的病症均包括在其内。在病因病机上,历代医家对黄疸的病因病机认识主要包括:湿热、瘀热、寒湿、疫毒、酒食、劳倦、胆汁外泄等几个方面,其中论述较多的是湿热,它由《内经》提出,其后每个朝代几乎都涉及了湿热致疸学说内容。先秦时期,主要以湿热为主导,提出了瘀热、寒湿、酗酒、饮食发黄等观点;隋唐时期,巢氏在前人基础上着重提出了疫毒发黄,并认为黄疸有传染性;宋金元时期,主要以朱氏“湿热论”为主;明清时期,张介宾提出“胆液外泄发黄”对黄疸病因病机有了创新性地认识。在辨证论治方面,汉代张仲景提出“五疸辨证”和“六经辨证”,开创了黄疸辨证论治的先河;北宋韩祗和提出阳黄和阳黄辨证,使得黄疸辨证论治体系初步形成;金元时期朱丹溪首次提出“湿热辨证”,以湿热轻重的多少来指导临床辨证;充实和完善了黄疸辨证论治体系;到明清时,各医家主要是继承和完善前人的辨证理论,使黄疸辨证论治体系的发展达到高峰;现代医家主要是探索和研究古代黄疸辨证论治理论,并结合现代医学相关知识,对黄疸进行了辨证分型治疗。 2.文献数据分析:详细阅读文献312篇,其中收录符合要求的黄疸患者2209例,收录不同标准分型的证型共46个,得到黄疸证素共21个,其中病位证素和病性证素分别为8个和13个。通过频数分析得知,收录文献中黄疸的7个常见证型在总病例中所占比分为湿热壅盛型(36.12%)、肝胆湿热(8.33%)、肝郁脾虚型(4.75%)、血瘀型(4.57%)、肝肾阴虚型(4.16%)、热毒炽盛型(4.07%)、寒湿阻滞型(3.85%);病位证素在总病位中所占比分为肝(42.89%)、脾(25.77%)、胆(14.94%)、肾(8.48%)、胃(6.87%)、大肠(0.89%)、表(0.08%)、半表半里(0.08%);病性证素在总病性中占比分从高到低依次是热(32.55%)、湿(31.82%)、气滞(8.82%)、血瘀(8.36%)、气虚(5.79%)、寒(4.24%)、毒(2.62%)、阴虚(2.47%)、阳虚(1.38%)、血虚(0.99%)、饮(0.63%)、闭(0.27%)、痰(0.05%)。通过聚类分析得出,在黄疸常见的证素聚类中,湿与热聚为一类;肝、脾、气滞、血瘀聚为一类;胃、阴虚、毒、肾、气虚、寒、胆为一类,可能提示这3类为黄疸基本中医病机单元。 结论:(1)古今对黄疸的认识是一个逐步加深和完善的过程,黄疸概念不尽相同,病因病机仍以湿热为主,辨证分型多样,未形成统一的标准。 (2)文献研究中黄疸的主要证型有:湿热壅盛型、肝胆湿热型、肝郁脾虚型、血瘀型、肝肾阴虚型、热毒炽盛型、寒湿阻滞型。 (3)黄疸主要证素共21个,其中病位证素包括肝、脾、胆、肾、胃、大肠、表、半表半里;病性证素包括热、湿、气滞、血瘀、气虚、寒、毒、阴虚、阳虚、血虚、饮、闭、痰。 (4)证素特点认识:肝是黄疸之关键病位证素;热为黄疸主要病性证素;热与湿二证素结合致疸;血瘀是黄疸发生的重要成因;虚实夹杂,以实为主是黄疸的病机特点。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259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舒生虎;周淑英;;肝病黄疸阴阳辨证与辅助检查指标的关联性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年01期

2 王俊;张翼宙;;黄疸病因病机浅析[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3 蓝柳贵;范冠杰;温建炫;罗露露;孙璐;沈歆;;论病机寻本源——用“动-定序贯八法”理论再认识黄疸病机[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年07期

4 唐智敏;浅议中医对黄疸病的认识及其辨治大法[J];湖北中医杂志;2001年08期

5 朱寒阳,李家庚;《伤寒杂病论》黄疸病证治规律探要[J];湖北中医杂志;2005年06期

6 杜彩凤;王天芳;薛晓琳;赵燕;;经前期综合征常见证素与症状相关性文献分析[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7 李志华,李晓良;病毒性肝炎与《金匮》黄疸病证治探讨[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8 黎彦君;玉艳红;苏芮;徐静;吴继周;黄李平;凌江红;;中医分期辨证治疗急性黄疸型甲型病毒性肝炎疗效分析[J];环球中医药;2012年05期

9 张启明,郑闫承;肝胆湿热致黄疸质疑[J];辽宁中医杂志;2004年09期

10 杨佼;吕文良;;中医黄疸病因病机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年1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丽坤;马建;;糖尿病“从火”论初探[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年02期

2 李静;杨文明;;火主失眠[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年03期

3 张鸣;金晓东;;不同证型慢性重型肝炎临床疗效分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年07期

4 张倩;牛淑平;;吴崑针刺睛中穴治内障法[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王键;李姿慧;胡建鹏;李净;王又闻;厍宇;;调畅气机与健脾化湿关系辨析[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荀铁军;;《医碥》与《证治准绳》的渊源[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孙娟;王键;郜峦;;健脾化湿法理论溯源[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8 姜德友;张雪;;消渴食疗源流考[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9 李柳骥;侯中伟;张聪;邢建民;严季澜;林殷;;古医籍中对痛经的认识及证治[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10 赵毅;按摩与导引名实考[J];按摩与导引;199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腾云;刘中勇;;谈《黄帝内经》之“百病生于气”[A];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九次活血化瘀学术研讨会活血化瘀临床应用新进展培训班论文集[C];2011年

2 王仁忠;;论宗气、心肺与鼻[A];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15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3 毛稚霞;王勇;;抗精神病药物致高泌乳素血症的中医药治疗[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4 程海英;;肿瘤化疗后副反应的针刺干预研究[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5 王富春;;灸法的古今文献整理研究[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6 文琼;杨舟;刘密;彭亮;石佳;张国山;常小荣;;历代文献关于艾灸治疗外科实热阳证的论述[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7 王泓午;于春泉;霍泉金;王秀云;徐芳;郑贞;;对传统中医问诊的思考[A];全国第十二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池晓玲;谢玉宝;萧焕明;蔡高术;;臌胀古代外治疗法特点探析[A];第七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外治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9 雷磊;罗曼;;促排卵汤对体外授精-胚胎移植妊娠率的影响[A];第十一次全国中医妇科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陈海鹰;;京大戟的研究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惠梅;心宁丸抗心肌缺血大鼠的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夏铂;中医骨伤科技术发展史论[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王涛;基于医案统计分析的六味地黄丸(汤)及其类方证治分类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刘剑锋;中医望色诊病的历史与发展[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那坤;柔肝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TGF-β_1/Smads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潘新丽;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田丽莉;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文献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贾红玲;中医脐疗的文献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9 钟雪玉;补阳还五汤加味对缺血性中风大鼠模型作用机制探讨[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10 陈冠豪;黄芪注射液对肺癌小鼠模型作用机制初探[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焦珞珈;肺炎喘嗽中医证治规律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黄琪;咳嗽病“肺胃相关”理论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谭正洋;分段开窗旷置结合切扩挂线置管引流术治疗复杂性肛瘘安全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罗育连;分段开窗旷置结合切扩挂线置管引流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有效性多中心临床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贺希;中西结合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观察[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龙亮;《金匮要略》痰饮病因机证治与药伍规律探讨[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周意;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证候积分与疗效及预后关系的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白钰;古代医籍治疗健忘方的发掘研究[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9 吕瑞;中医古籍中治疗瘿病的用药规律研究[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10 李娜;优生宁Ⅲ号方治疗先兆流产的应用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克平;论黄疸治疗大法——疏肝利胆的确立[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年04期

2 张茂根,张茂荣;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重度黄疸48例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05期

3 曹宜,董自波,朱荃;茵陈蒿汤对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4 吴建;王际云;徐伟;楼孝惠;;中药保留灌肠对重度黄疸肝炎的退黄作用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5 齐京;;从2例疑难黄疸的治疗体会关幼波治黄思想[J];北京中医;2006年02期

6 宋健红,赖世隆;临床医学科研设计、衡量、评价(DME)专题讲座 第五讲 诊断性试验的研究及其评价[J];中国医药学报;1987年05期

7 赖世隆,曹桂婵,梁伟雄,谭分来,卢丽萍,宋健红,谢红;中医证候的数理统计基础及血淤证宏观辨证计量化初探[J];中国医药学报;1988年06期

8 叶放,周仲瑛;周仲瑛教授辨证论治慢性肝炎的经验特色[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年10期

9 彭勃;李华伟;谢世平;郭选贤;郭会军;胡研萍;李青雅;;论艾毒伤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年01期

10 顾冲;郑卫东;吴剑华;;中医中药治疗黄疸型肝炎124例[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6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雁翔,文颖娟;黄疸病论治探讨[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2 李成立;黄疸证治探微[J];天津中医药;2004年01期

3 文小平;沈凯凯;;黄疸病方剂数据库的建立与分析[J];中医杂志;2008年06期

4 方伟;;黄疸治疗探思[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8年03期

5 姜德友;韩洁茹;;黄疸病源流考[J];中医药通报;2008年05期

6 姜德友;韩洁茹;;黄疸病源流考[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年01期

7 杨佼;吕文良;;探源析流论黄疸[J];吉林中医药;2011年04期

8 刘建军;孙向党;晁恩祥;;仲景黄疸病证治浅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1年07期

9 吕晖;金宇安;;金宇安主任治疗黄疸病经验总结[J];中医临床研究;2011年23期

10 朱丹;吕文良;;古代医家论黄疸[J];吉林中医药;201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艺凯;;活血化瘀药在黄疸病早中期应用探析[A];第十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2 吴晶;林海花;;浅谈黄疸病人的饮食指导[A];全国传染病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3 吴晶;林海花;;浅谈黄疸病人的饮食指导[A];全国第13届老年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孙苗;刘玉娇;李瑞娟;杨柳;;一例犬黄疸的诊治[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兽医学分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5 王邦才;;论《金匮要略方论》对黄疸病的论治[A];浙江省中医药学会第二届“之江中医药论坛”暨2012年学术年会文集[C];2012年

6 焦克德;;《金匮要略》黄疸病探讨[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届内科肝胆病学术会议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科专病协作组(肝病组、传染病组)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7 王雅;张涛;孙克伟;陈斌;黄裕红;;黄疸病温法治疗理论初探[A];第二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8 许文君;;《金匮要略》治疗黄疸[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届内科肝胆病学术会议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科专病协作组(肝病组、传染病组)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9 桑希生;张春晓;刘鲲鹏;庄富强;;《金匮要略》黄疸病分类与后世黄疸病分类的区别[A];仲景医学求真(续二)——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袁爱平;;30例高黄疸病人中草药汤剂灌肠护理体会[A];第十三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尚志文 胡晓震;[N];沈阳日报;2010年

2 ;[N];健康报;2012年

3 张广;[N];广东科技报;2003年

4 湖北省鄂州市中医医院 朱祥麟;[N];中国中医药报;2012年

5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卢秉久;[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李广宇 整理;[N];医药经济报;2011年

7 王毅军;[N];农村医药报(汉);2005年

8 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总医院教授黄志强;[N];健康报;2003年

9 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武清中医院 陈宝贵名中医工作室 赵廷浩;[N];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

10 张纾难;[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阎小燕;黄疸中医证治沿革史[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6年

2 肖碧跃;黄疸病证治规律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09年

3 李董男;宋代以来中医黄疸证治史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杰;《内经》“黄疸”理论的再探索[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3年

2 王春辉;仲景黄疸病病因病机及证治规律初探[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9年

3 赵雯;黄疸中医证素特点及证型分布规律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5年

4 罗国亮;黄疸的中医古代文献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江晁佑;唐代御撰方书黄疸病证治探讨[D];天津中医学院;2005年

6 彭会巧;张仲景方剂治黄疸病配伍规律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7 韩洁茹;基于古今医案数据分析的黄疸病证治规律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9年

8 王学川;基于《中华医典》晚清民国黄疸病医案用药规律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9 毕丽丽;《金匮要略》黄疸病证治源流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9年

10 彭博;肿瘤合并黄疸病人的中医临床特征及其对生存期的影响[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黄疸中医证素特点及证型分布规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0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470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f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