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脏病中医临床辨识及与部分实验室指标相关性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糖尿病肾脏病中医临床辨识及与部分实验室指标相关性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自1900年糖尿病发病机理第一次被科学实验所证实至今,糖尿病对人类的影响越来越大,糖尿病肾脏病越来越多的影响到人民的生活,同时我们对于糖尿病肾病的研究也逐渐加深。本课题通过对糖尿病肾脏病病例资料进行分析,了解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肾内科糖尿病肾脏病的辨证分型特点,中医证素病机特征,中医证型与西医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探讨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肾内科糖尿病肾脏病的辨证论治方法和规律,从而指导中医药在糖尿病肾脏病防治中的应用。方法:本研究通过制定观察表,并收集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肾内科2014-2015年糖尿病肾脏病的临床病例150例,借助现代分析软件SPSS 20.0,统计分析、挖掘相关数据,初步探讨了李建民教授以“肾络瘀痹”理论为核心的糖尿病肾脏病的中医临床辨识学术思想,包括中医药在临床中对糖尿病肾脏病的辩证方法和证治规律及中医证型与西医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其相关性通过软件SPSS 20.0中的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结果:150例DKD患者的实证病机出现最多的是血瘀证,占病例总数的76.7%,其次依次为湿热证(40.7%)、热结证(38.7%)、水湿证(20.7%)、痰浊证(18%)。虚证病机出现最多的是气虚证,占90%,其次为阴虚证、阳虚证、血虚证,分别占51.3%、20%、2%。汇总后的虚证病机以气阴两虚证、脾肾气虚证为主,分别占总患者的42.67%和30%,其次是气虚涉阳证、脾肾阴虚证、肾元虚损证、脾肾阳虚证,分别占总患者的14.67%、6.67%、4%、2%。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研究,仅24h尿蛋白定量、血尿酸、血肌酐这三个实验室指标与中医证型配对的三组有统计学意义且相对危险系数大于1,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结论:1.DKD患者均表现为实证与虚证同时存在的虚实夹杂证。其中实证以血瘀证最多见,其次依次为湿热证、热结证、水湿证、痰浊证。虚证以气虚证最多见,其次为阴虚证、阳虚证、血虚证。2.单个患者中医证型汇总结果显示:患者多表现为二个及以上的实证同时存在。虚证以气阴两虚证、脾肾气虚证为主,其次是气虚涉阳证、脾肾阴虚证、肾元虚损证、脾肾阳虚证。其中DKD Ⅲ期的患者主要表现为气阴两虚、热结血瘀证为主;DKDⅣ期的患者主要表现为脾肾气虚、血瘀湿热证为主;DKD V期的患者主要表现为肾元虚损、水湿血瘀痰浊证为主。3.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4h尿蛋白定量、血尿酸、血肌酐这三个实验室指标与中医证型存在相关性,24h尿蛋白定量的值越大出现水湿证的可能性越大,血尿酸的值越大出现湿热证的可能性越大,血肌酐的值越大出现阳虚证的可能性越大。
【关键词】:糖尿病肾脏病 辨证分型 中医证型 实验室指标 相关性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59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9
- 英文缩略词9-11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11-40
- 综述一 糖尿病肾脏病西医研究进展11-29
- 1 糖尿病肾脏病发病机制的研究概况及热点11-19
- 2 糖尿病肾病的防治方案现状与探索19-25
- 参考文献25-29
- 综述二 糖尿病肾脏病中医临床研究进展29-40
- 1 中医病名认识29-30
- 2 病因病机认识30-33
- 3 中医临床方法学研究33-37
- 4 中医针灸及其它新治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37
- 参考文献37-40
- 前言40-41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41-70
- 1 资料与方法41-45
- 1.1 研究目的41
- 1.2 研究对象41
- 1.3 诊断标准41-44
- 1.4 观察指标44
- 1.5 统计学方法44-45
- 2 研究结果45-62
- 2.1 患者的年龄与性别分布45-46
- 2.2 患者糖尿病病程分布46-47
- 2.3 糖尿病肾脏病的分期分布47
- 2.4 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分布47-48
- 2.5 24h尿蛋白定量的分布48-49
- 2.6 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ACR)49
- 2.7 肾小球滤过率分期分布49-51
- 2.8 糖尿病肾脏病不同分期的中医证型分布51-57
- 2.9 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研究57-62
- 3 讨论62-70
- 3.1 DKD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探讨62-63
- 3.2 中医证型63-65
- 3.3 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研究65
- 3.4 导师李建民教授治疗糖尿病肾脏病的经验65-70
- 结语70-71
- 研究创新、不足和展望71-73
- 参考文献73-74
- 附录174-76
- 附录276-85
- 致谢85-86
- 个人简介8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玉新,李大启,李公宝,徐琴君;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6受体检测[J];上海免疫学杂志;2001年02期
2 宫雅南,刘冬年,熊玉冰,黄伟文,庄万江;糖尿病足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析[J];广东医学;2001年06期
3 顾芹,宋守君,李向阳,尤传一;胰激肽原酶肠溶片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防治作用[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1年06期
4 曹爱华 ,王瑛 ,李翔;杏丁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J];辽宁实用糖尿病杂志;2001年03期
5 ;中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新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年04期
6 张桂茹;糖尿病肾病85例临床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02年02期
7 侯建明 ,林凤辉 ,张超群;46例2型糖尿病肾病与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关系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02年04期
8 陈文霖;糖尿病饮食[J];医疗保健器具;2002年Z1期
9 孙力,许玲;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分析[J];山东医药;2002年35期
10 ;糖尿病肾病诊治研究进展[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星;许筠;苏建平;张军;程立志;翟晓丽;;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A];第十九次全国中医肾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6年
2 杨家茂;;糖尿病肾病防治琐谈[A];全国第二届中医中西医结合肾脏病临床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丁耀耿;郝桂霞;;糖尿病肾病临床分析[A];全国第二届中医中西医结合肾脏病临床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张文铠;王志伏;王雪;孙大朋;;糖尿病肾病的治疗现状[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一届全国中医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C];2008年
5 倪青;;糖尿病肾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A];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0年
6 孙怡;李健红;宗红燕;;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糖尿病肾病16例[A];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0年
7 叶军;;糖尿病肾病在儿童时期的早期干预[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内分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8 杜旭昶;孙志红;闫春芳;刘彩虹;;疏糖丹治疗2型糖尿病50例临床分析[A];第六次中国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9 于世家;任平;马丽佳;李小娟;郑曙琴;武明东;刘自力;薛丽辉;;糖尿病住院患者1344例回顾性分析[A];第六次中国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10 郝效槐;魏玫都;崔立俊;;中西并蓄治疗糖尿病肾病[A];第七次中国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向佳;糖尿病中医药防治项目立足社区[N];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
2 特约记者 鲁海燕;逾八成公众存在糖尿病高危因素[N];家庭医生报;2013年
3 马明愈;现代生活方式导致 糖尿病发病率迅速上升[N];中国妇女报;2005年
4 省立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侯建明;糖尿病肾病的防治[N];福建科技报;2004年
5 王文绢 范军星;世界糖尿病日关注焦点:糖尿病并发症[N];健康报;2003年
6 主持人 向红丁博士;糖尿病肾病须早防早治[N];人民政协报;2002年
7 华悦;预防糖尿病,从减肥开始[N];上海中医药报;2004年
8 刘冬梅;肥胖糖尿病第一诱因[N];天津日报;2004年
9 刘燕玲;首部中医专病指南定下糖尿病治则[N];健康报;2007年
10 崔昕;中药防治糖尿病肾病有进展[N];健康时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杰;组蛋白去乙酰化酶4特异性促进糖尿病肾病足细胞损伤[D];山东大学;2015年
2 张永;MiR-346在抗TGF-β信号途径介导的糖尿病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D];武汉大学;2015年
3 魏艳红;PKCα介导的EGFR降解在糖尿病肾病足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4 龙泓竹;益气养阴通络散结方防治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5 姜e
本文编号:4817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481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