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对不同康复时间的周围性面瘫患者皮层功能重组影响的fMRI研究
本文关键词:针刺对不同康复时间的周围性面瘫患者皮层功能重组影响的fMRI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1目的利用fMRI技术探讨针刺促进皮层功能重组在周围性面瘫患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为临床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中枢机制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2方法将37例痊愈后的周围性面瘫患者依据康复的时间(以45天为标准)分为早期康复组(简称早期组)18例和晚期康复组(简称晚期组)19例,并设健康对照组19例。分别在患者治疗前和治愈后采集静息态和针刺(合谷穴)任务态fMRI数据,并与健康对照组的fMRI数据做比较。利用AFNI软件程序处理出针刺任务态(Monte Carlo校正,p=0.01,ɑ≤0.05)和静息态(Monte Carlo校正,p=0.001,ɑ≤0.05)的组间分析结果,并统计患者发病时H-B分级及发病的天数,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比较。3结果(1)治疗前早期组与晚期组H-B分级与发病天数比较,经SPSS软件分析显示,早期组与晚期组的H-B分级与发病天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2)针刺任务态和静息态双侧初级运动皮层(LMI、RMI)功能连接的fMRI结果。1)针刺任务态fMRI结果(1)治疗前早期组与健康对照组组间分析显示在右侧额上回、额下回、左侧额上回、海马旁回、后扣带回出现负激活,左侧额中回出现正激活;晚期组与健康对照组组间分析显示在右侧颞下回出现负激活;晚期组与早期组组间分析显示在左侧海马旁回、扣带回出现正激活。(2)治愈后早期组与健康对照组组间分析显示在右侧前扣带回、额上回、额中回、楔前叶,以及左侧角回、额上回出现负激活;晚期组与健康对照组组间分析显示在右侧岛叶、中央后回、小脑、左侧小脑出现正激活;晚期组与早期组组间分析显示在右侧小脑、颞上回、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缘上回,左侧前扣带回、扣带回、小脑出现正激活。2)静息态双侧MI功能连接fMRI结果(1)治疗前早期组、晚期组与健康对照组组间分析LMI、RMI功能连接存在于大脑较广泛的区域,且以功能连接增强为主;晚期组与早期组组间分析LMI功能连接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RMI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位于左侧额中回。(2)治愈后早期组与健康对照组组间分析显示,LMI功能连接减弱的脑区位于右侧的小脑、小脑蚓部、后扣带回、楔前叶、小脑舌回、左侧楔前叶、额中回、中央前回;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位于右侧岛叶、顶上小叶、顶下小叶,左侧枕中回、小脑、后扣带回;RMI功能连接减弱的脑区位于右侧下半月小叶、颞上回、左侧小脑蚓部、顶下小叶、额中回、扣带回;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位于左侧小脑舌回、后扣带回、小脑、额下回、额上回、右侧楔前叶。晚期组与健康对照组的组间比较结果显示,LMI功能连接减弱的脑区位于右侧小脑、楔前叶、梭状回、颞上回、下小半月小叶、后扣带回、额中回、小脑舌回、左侧中央前回、中央后回;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位于左侧扣带回;RMI功能连接减弱的脑区位于右侧中央前回、额上回、颞中回、额下回、小脑、中央后回、下半月小叶;左侧额下回、颞中回、顶下小叶功能连接减弱;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位于左侧枕中回。晚期组与早期组组间分析显示,LMI功能连接减弱的脑区位于左侧颞中回、枕中回、右侧后扣带回、额内侧回、额下回;RMI功能连接减弱的脑区位于右侧中央前回、尾状核、额中回,左侧额上回。4结论(1)不同时间康复的患者,在治疗前脑功能状态存在一定差异,这可能是导致康复时间不同的原因;(2)面瘫患者治疗前脑功能已发生改变,针刺可以促进脑功能发生重组;(3)面瘫临床康复后,脑功能状态较正常仍存在差异,说明功能重组可能会持续发生,恢复到正常水平可能需要更长时间。
【关键词】:针刺 周围性面瘫 功能重组 功能性磁共振 合谷穴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46.6
【目录】:
- 中文摘要7-9
- Abstract9-12
- 英文缩略词表12-14
- 1 前言14-15
- 2 材料与方法15-26
- 2.1 研究对象15-18
- 2.1.1 研究对象来源15-16
- 2.1.2 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标准(参照:贝政平主编的《内科疾病诊断标准》)16
- 2.1.3 纳入标准16-17
- 2.1.4 排除标准17
- 2.1.5 中止、剔除标准17-18
- 2.1.6 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18
- 2.1.7 研究对象分组18
- 2.2 试验穴位18
- 2.3 器材和设备18-19
- 2.4 试验步骤19-20
- 2.5 试验设计与数据采集20-21
- 2.5.1 试验设计20
- 2.5.2 fMRI的扫描序列及相关参数设置20-21
- 2.6 试验数据处理21-26
- 2.6.1 患者发病时H-B分级与首诊时发病天数数据统计分析21-22
- 2.6.2 针刺任务态数据处理22-23
- 2.6.3 静息态功能连接分析23-26
- 3 试验结果26-46
- 3.1 治疗前早期组与晚期组H-B分级、首诊时发病天数比较26-27
- 3.2 针刺任务态fMRI组间分析结果27-28
- 3.2.1 治疗前早期组与晚期组、健康对照组组间分析27
- 3.2.2 治愈后早期组与晚期组、健康对照组组间分析27-28
- 3.3 静息态fMRI功能连接组间分析结果28-46
- 3.3.1 治疗前早期组与晚期组、健康对照组组组间分析28
- 3.3.2 治愈后早期组与晚期组、健康对照组组间分析28-46
- 4 讨论46-54
- 4.1 中医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46-47
- 4.2 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47
- 4.3 影响周围性面瘫康复的因素47-48
- 4.4 皮质功能重组的fMRI研究48-50
- 4.4.1 功能磁共振成像的概况48-49
- 4.4.2 皮质功能重组的概念及现象49
- 4.4.3 周围性面瘫皮质功能重组的fMRI研究49-50
- 4.5 针刺合谷穴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研究50-52
- 4.5.1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50-51
- 4.5.2 合谷穴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51
- 4.5.3 针刺合谷穴治疗周围性面瘫的fMRI研究51-52
- 4.6 试验fMRI结果讨论52-54
- 4.6.1 针刺任务态fMRI的脑功能变化52-53
- 4.6.2 静息态fMRI功能连接的变化53-54
- 5 结论54-55
- 不足与展望55-56
- 参考文献56-64
- 综述64-70
- 参考文献68-70
- 附录一 知情同意书70-72
- 附录二 信息采集表72-74
- 附录三 H-B面神经功能分级74-75
- 个人简介75-76
- 致谢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红;浅、中、深分层治疗周围性面瘫120例观察[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2 黄伟旭;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193例[J];福建中医药;2003年06期
3 杨怡,王建国;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80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3年05期
4 杨建设;综合治疗对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J];医药产业资讯;2005年14期
5 杨真志;鳝鱼治疗周围性面瘫[J];中国民间疗法;2005年09期
6 万军;;双侧周围性面瘫案[J];中国针灸;2006年12期
7 潘慧芬;;电针用于周围性面瘫的治疗及预后测定[J];中国民间疗法;2007年11期
8 林瑞龙;郑青山;;针药配合治疗周围性面瘫心得[J];中国民间疗法;2007年12期
9 缑玉玲;;放血加中药治周围性面瘫50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7年12期
10 郑志生;;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152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晓勇;丁玉梅;陈纬;;斑蝥外敷治疗难治性周围性面瘫26例[A];中医理论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沈志森;张宇园;王凯;;周围性面瘫的手术治疗[A];2005年浙江省耳鼻咽喉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3 沈志森;张宇园;邬振华;李幼珍;扬驱云;裘世杰;;周围性面瘫的手术治疗[A];2007浙江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4 李宏;林祥松;蒋涛;陈维丽;;针刀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69例临床观察[A];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分会二00七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曲荣坤;;周围性面瘫治疗与护理[A];中华护理学会2009全国五官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6 许荣正;王美萍;;周围性面瘫的辩证辩病定性定位与疗效[A];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文献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7 朱美兰;曹建平;;电针时机的选择对周围性面瘫治疗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陈小凯;;挑针法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A];广东省针灸学会第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7年
9 韦丹;;电针治疗恢复期周围性面瘫32例[A];中国针灸学会第八届全国中青年针灸推拿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10 尔兆娟;张洪秀;;康复训练与电针、理疗综合治疗早期周围性面瘫[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宏玲;综合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瘫[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2 郑志生;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病例讨论[N];农村医药报(汉);2008年
3 张华;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4 衣晓峰;筛选出周围性面瘫电针疗法最佳方案[N];中国医药报;2006年
5 衣晓峰 靳万庆;周围性面瘫电针疗法最佳方案[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6 曹会彦;川乌及草乌塞鼻治疗周围性面瘫[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7 王丽艳;我市国家级重大中医药课题实现零的突破[N];青岛日报;2007年
8 王庆华;牵正膏外敷治疗周围性面瘫[N];农村医药报(汉);2003年
9 李铃;治周围性面瘫验方[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10 本报记者 曹玉祥;中老年人伏夏谨防面瘫[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陈武将;刺血疗法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作用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2 田丽莉;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文献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林凤英;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与物理治疗的临床对比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卫彦;不同针刺参数对实验性周围性面瘫兔面神经损伤再生修复影响的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6年
5 刘洋;多针浅刺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5年
6 薛玉斌;功能性电刺激恢复周围性面瘫兔眨眼功能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7 林育廷;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与理论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8 唐宏图;电针周围性面瘫患者合谷、后溪、地仓穴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比较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蕊;针药结合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2 刘音;针刺结合自拟中药方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3 梁丽嫦;热敏灸与隔姜灸治疗难治性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对比观察[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4 许文婧;子午流注反克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5年
5 王少为;张明波教授治疗周围性面瘫经验总结[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5年
6 肖越;合谷穴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经筋理论和经脉理论的探讨[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5年
7 石佶颖;甩针挂钩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5年
8 孟广颖;中医治疗小儿周围性面瘫110例回顾性分析[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5年
9 李欢欢;髓会穴组配合常规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年
10 高德强;针刺配合中药熏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临床观察[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针刺对不同康复时间的周围性面瘫患者皮层功能重组影响的fMRI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51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505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