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肝调神针法改善抑郁失眠共病患者睡眠质量的临床研究
本文关键词:疏肝调神针法改善抑郁失眠共病患者睡眠质量的临床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通过与非穴位浅刺相比较,客观评价疏肝调神针法改善抑郁失眠共病患者睡眠质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探讨得气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在广东省中医院的针灸和心理睡眠门诊招募受试者,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3例受试者,通过PEMS3.1软件随机分入治疗组(疏肝调神针刺组)和对照组(非穴位浅刺组),治疗组50例,对照组33例。取穴及操作方法:1.治疗组取穴:针刺取穴:合谷、太冲、神门、三阴交、安眠双侧,百会、印堂;皮内针取穴:心俞、肝俞,神堂、魂门(2组交替使用)。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使用一次性带套管针灸针,先依次针刺合谷、太冲、神门、三阴交、安眠穴双侧,垂直进针,刺入皮肤表层后去除套管用单手将针体刺入深层,进针深度视患者的胖瘦而定,而后行均匀提插捻转,得气即止。后针刺百会、印堂穴,将针体垂直刺入皮肤表层,去除套管,使针体与头皮呈30°夹角,百会穴向头顶后方向斜刺,印堂穴向鼻尖方向斜刺,进针约0.5寸,而后均匀捻转,得气即止。留针约半小时,留针期间配合导气法,嘱患者行鼻深呼吸,闭目休息,每10分钟行手法1次,以患者得气为度。出针后,嘱患者取坐位,予心俞、肝俞(神堂、魂门)穴双侧埋皮内针,常规消毒后,用止血钳夹持颗粒型皮内针针柄,与皮肤呈15-30°夹角,向脊柱方向刺入皮下3-5mmm,将医用胶布(0.5×0.5cmm)1片贴于针柄金属圈下,再用医用胶布(1.5×1.5cm)1片贴于金属圈上以作固定,留置2-3天后取下。2.对照组取穴:针刺取穴:合谷旁、太冲旁、神门旁、三阴交旁、安眠旁双侧,百会旁、印堂旁;埋王不留行籽取穴:心俞旁、肝俞旁,神堂旁、魂门旁2组交替使用。操作方法:对照组取穴为非穴位点,针具及进针手法与治疗组相同,仅刺入皮肤表层,深度≤3mm,不行手法,不要求得气感,留针30min,期间不行手法,嘱患者闭目休息。出针后予心俞旁、肝俞旁(神堂旁、魂门旁)穴位埋王不留行籽,用胶布将王不留行籽固定在背部皮肤并留置2-3天。疗程:每周2次,每次治疗时间间隔≥72小时,2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10周内完成,至少完成16次治疗方为有效观察病例。评价时点及评价指标:分别在治疗前、治疗5周后、治疗结束、疗程结束4周后,对两组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失眠严重指数(IS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价,并在第1次治疗后、治疗5周后、治疗结束时对C-MMASS量表进行评分。统计分析:采用统计软件SPSS 19.0统计分析所收集数据,以双侧检验,P<0.05作为判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计数资料以频数或率表示,使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计量资料以X±s表示,在满足正态性、方差齐同性检验及球对称性条件的情况下,对多次测量数据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若资料不满足球对称性条件,采用Geenhouse-Geisser法;若不满足正态分布或方差齐同性检验的情况下,则组内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检验,若符合参数检验法的前提条件则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若满足双变量正态分布则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若不满足则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1.共纳入83例受试者,其中治疗组50例,对照组33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各脱落2例,脱落率分别为4%和6.06%,纳入统计分析79例,总脱落率为4.82%。2.基线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基本情况,抑郁及失眠病程,HAMD、PSQI、ISI、SDS评分经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较好的可比性。3. PSQI总分组内比较:治疗后两组PSQI,总分均降低。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5周后、治疗结束、结束4周后随访时,患者PSQ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下降,经检验,治疗组P值分别为(0.000、0.000、0.000,P0.01),对照组P值分别为(0.010、0.000、0.000;P0.05)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随访时PSQI评分与治疗结束时相比有回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P<0.05),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5,P0.05)。组间比较:治疗5周后两组PSQI总分比较,经t检验,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9,P0.05),治疗结束及结束4周后随访时,两组患者PSQI总分比较,经秩和检验,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为0.037、0.005,P0.05)。4.ISI评分组内比较:治疗后两组HAMD评分均较前下降。组内比较,针灸治疗组在治疗5周后、治疗结束、结束4周后随访时分别与治疗前比较,经检验(P值分别为0.000、0.000、0.000,P0.01),对照组P值分别为(0.000、0.000、0.000,P<0.01),两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结束与结束4周后随访时ISI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6,P>0.05);而对照组随访时与治疗结束时相比较,ISI评分有所上升,经检验,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P0.05)。组间比较:治疗5周后两组相比较,经t检验(P=-0.302,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束及结束4周后随访时两组相比较,治疗组ISI评分降低较对照组明显,经秩和检验(P值分别为0.016、0.00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 HAMD评分组内比较:治疗后两组HAMD评分均较前下降。针灸治疗组在治疗5周后、治疗结束、结束4周后随访时分别与治疗前比较,经秩和检验(P值分别为0.000、0.000、0.000,P0.01)提示差异有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经秩和检验(P值分别为0.001、0.000、0.000;P0.01),差异有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两组治疗5周后、治疗结束及结束4周后随访时治疗组HAMD评分降低较对照组明显,经检验,P值分别为(0.005、0.000、0.000,P<0.01),差异有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6.SDS评分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SDS评分均降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5周后、治疗结束、结束4周后随访的SDS评分均较治疗前评分有所下降,且经Wilcoxon秩和检验,治疗组P值分别为(0.000、0.000、0.000,P<0.01),对照组P值分别为(0.000、0.000、0.000;P<0.01),差异均有有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结束4周后随访时SDS评分与治疗结束时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5,P0.05);对照组结束4周后SDS评分有所回升,经检验,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5)。组间比较:治疗5周后后两组相比较,经秩和检验,P值为0.481,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束及结束4周后随访时两组相比,治疗组SDS评分降低较对照组明显,经检验P值分别为(0.012、0.02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有效率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25.8%,治疗组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分别为(12.5%、4.2%、43.8%),高于对照组(3.2%、0%、22.6%),经检验,两组间差异有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2,P<0.01);结束4周后随访时,治疗组总有效率为54.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12.9%,治疗组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分别为(8.3%、6.3%、39.6%)高于对照组(0%、3.2%、9.7%);经检验,两组间差异有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0,P<0.01)。8. C-MMASS评分治疗组受试者第1次治疗后、治疗5周后、治疗结束时C-MMASS评分平均值与治疗结束PSQI减分率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为0.528,P值为0.000,说明两者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9.不良事件本试验期间未有患者报告与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结论:1.疏肝调神针法可有效改善抑郁失眠共病患者睡眠质量与抑郁症状,其疗效优于非穴位浅刺,在改善睡眠质量方面疗效作用时间较非穴位浅刺持久。2.针刺得气程度与疏肝调神针法改善抑郁失眠共病患者睡眠质量疗效有相关性。
【关键词】:抑郁 失眠 疏肝调神 针刺 得气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56.23
【目录】:
- 摘要3-7
- ABSTRACT7-13
- 引言13-15
- 第一章 文献研究15-25
- 1.1 现代医学对抑郁失眠共病的认识15-18
- 1.1.1 流行病学15
- 1.1.2 抑郁与失眠关系的探讨15
- 1.1.3 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的特征15-16
- 1.1.4 抑郁症发病及影响睡眠机制的研究16-17
- 1.1.5 现代医学治疗抑郁失眠共病的进展17-18
- 1.2 中医对抑郁失眠共病的认识18-24
- 1.2.1 古代医家对抑郁、失眠的描述18-19
- 1.2.2 古代中医对抑郁失眠共病病因病机的认识19-20
- 1.2.3 现代中医对抑郁失眠共病病因病机的认识20-21
- 1.2.4 中医治疗抑郁失眠的进展21-24
- 1.3 小结24-25
- 第二章 临床研究25-41
- 2.1 研究对象25-27
- 2.1.1 课题来源25
- 2.1.2 病例来源25
- 2.1.3 诊断标准25-26
- 2.1.4 纳入标准26
- 2.1.5 排除标准26-27
- 2.1.6 剔除、脱落或终止试验标准27
- 2.1.7 病例脱落或剔除后的处理27
- 2.2 研究方法27-33
- 2.2.1 随机方法27-28
- 2.2.2 治疗方案28-29
- 2.2.3 评价时点的设置与数据记录29-30
- 2.2.4 评价指标30
- 2.2.5 疗效评价标准30
- 2.2.6 不良反应、不良事件处理30-31
- 2.2.7 病人依从性保证31
- 2.2.8 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31-32
- 2.2.9 技术路线32-33
- 2.3 观察结果与分析33-41
- 2.3.1 治疗前两组患基线比较33-34
- 2.3.2 不同评价时点各结局指标的统计分析34-39
- 2.3.3 C-MMASS得气量表评分与疗效的相关性分析39-40
- 2.3.4 针刺相关安全性评价及不良事件观察40-41
-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41-47
- 3.1 立论依据41-42
- 3.2 选穴依据42
- 3.3 对照组选择的依据42-43
- 3.4 结局指标选择的依据43-44
- 3.5 研究结果分析44-45
- 3.6 不足及展望45-47
- 结语47-48
- 参考文献48-54
- 附录54-59
- 致谢59-60
- 统计学审核证明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杰;武峻艳;李平;;通督调神针法治疗三叉神经痛60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7年09期
2 申鹏飞;孔莉;;调神针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及糖代谢影响的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07年09期
3 陈理;王欣君;王玲玲;;通督调神针法结合氟西汀治疗抑郁症30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1年12期
4 宋书昌;卢智;王利春;陈华;;醒脑调神针法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年05期
5 张彬彬;蒋戈利;;三位一体调神针法治疗眩晕16例[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6 张闻东;颜小飞;;通督调神针法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年03期
7 纪哲;申鹏飞;;申鹏飞调神针法临证经验浅析[J];四川中医;2014年01期
8 汤婕;;“调神针法”去面肌痉挛[J];健康博览;2013年11期
9 杨振;李佩芳;王频;;刺督调神针法对大鼠脑缺血性损伤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实验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年12期
10 王凡;索庆芳;王洪坤;李晨;王瑞丽;尹旭辉;李明爱;;调神针法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2013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于涛;徐振华;许能贵;符文彬;孙健;谢长才;;通督调神针法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的临床观察[A];首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重症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于涛;徐振华;许能贵;符文彬;孙健;谢长才;;通督调神针法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临床观察[A];广东省针灸学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其松;调神针法治疗中风后抑郁的临床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
2 周伯p](Pakho Chau);调神针法结合帕罗西汀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临床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杨运达;五脏调神针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舒大江;通督调神针法治疗卒中后焦虑障碍的临床疗效评价[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李e
本文编号:5105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510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