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型分布及相关因素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型分布及相关因素的研究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厦门部分地区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 RE)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关系,进一步了解该地区RE的流行病学特点,有助于指导临床辨证,以便制定更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制定《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型分布与相关因素的观察病例报告表》,对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厦门部分地区首次就诊符合纳入标准的365例RE患者的症状进行中医辨证,整理统计其临床症状及体征,观察收集其发病的相关因素,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1.纳入观察的365例RE病例中,肝胃不和证97例(26.58%),脾虚气滞证46例(12.60%),脾虚胃热证74例(20.27%),肝郁化热证68例(18.63%),气虚血瘀证37例(10.13%),寒热错杂证43例(11.78%)。发病以肝胃不和证为主,经非参数卡方检验,χ2=43.378,P0.05,RE主要证型构成比具有统计学差异。2.男性264例(72.33%),女性101例(27.67%),男女比例约为2.6139:1,性别在本病的发病中有统计学差异(P0.05)。RE各证型性别比均具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脾虚胃热证、肝郁化热证及寒热错杂证性别比例具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患者不同年龄段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0-59岁的患者(243例,占66.58%)显著多于其他年龄段的患者(均P0.05)。3.各个证型的前五个主症如下:①肝胃不和证:反酸、胁痛、烧心、嗳气、胸骨后或心窝疼痛;②脾虚气滞证:神疲乏力、大便溏薄、纳差、胃脘疼痛、反酸;③脾虚胃热证:烧心、胃中嘈杂、反酸、胃脘疼痛、胃胀;④肝郁化热证:口干口苦、烧心、反酸、嗳气、胁痛;⑤气虚血瘀证:神疲乏力、纳差、大便溏薄、咽部不适、烧心;⑥寒热错杂证:形寒肢冷、反酸、咽部不适、烧心、口干口苦。各证型主要证候积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4.365例RE患者中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阳性者186例(50.96%),Hp阴性者179例(49.04%)。RE各证型患者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5.RE患者常见相关因素依次为工作紧张(266例)、情志不畅(265例)、饮食无规律(258例)、习惯饮酒(257例)、喜食甜食(253例)等。工作紧张、情志不畅在肝郁化热证中发生最多(P0.05);饮食无规律、饮酒在脾虚胃热证中发生最多(P0.05);喜食甜食、喜食生冷在脾虚气滞证中发生最多(P0.05)。过度劳累在气虚血瘀证中发生最多(P0.05)。6.患者文化程度在RE发病中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中以上学历(含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患者共计224例(61.37%),高于高中以下学历的患者(P0.05)。专业技术人员66例(18.08%),均显著多于其他职业患者(P均0.05)。结论:1.厦门部分地区RE的发病人群中,男性多于女性,以中年人群为主,高中以上学历者尤其是专业技术人员更应注意防治RE。2.RE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如下:肝胃不和证脾虚胃热证肝郁化热证脾虚气滞证寒热错杂证气虚血瘀证,RE的主要证型以实证居多。3.365例RE患者中,Hp阳性率为50.96%。RE各证型患者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4.在治疗RE时应注意指导患者调节情志,注意生活起居、饮食、劳累等因素,才能够更好地发挥非药物治疗的作用和中医治未病的作用。
【关键词】:反流性食管炎 证型分布 相关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59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1
- 前言11-12
- 研究方法12-16
- 1. 资料来源12
- 2. 研究依据12-13
- 2.1 RE西医诊断标准12
- 2.2 RE中医证候诊断标准12-13
- 2.3 RE中医症状量化标准13
- 2.4 RE相关生活因素量化标准13
- 3. 病例选择13-14
- 3.1 纳入标准13-14
- 3.2 排除标准14
- 4. 临床研究方法14
- 4.1 病例选择14
- 4.2 流行病学调查方法14
- 5. 统计学处理14
- 6. 质量控制14-16
- 6.1 胃镜检查、组织活检取材SOP14-15
- 6.2 病例选择质量控制15-16
- 实验结果16-25
- 1. 一般资料16
- 2. RE中医证型分布16-21
- 2.1 RE中医证型分布情况16-17
- 2.2 RE各中医证型症状积分情况17-18
- 2.3 RE各中医证型与性别的分布关系18-19
- 2.4 RE各中医证型与年龄的分布关系19-20
- 2.5 RE各中医证型与Hp感染情况的分布关系20-21
- 3. RE的相关因素分析21-22
- 4. RE患者的职业、文化程度情况22-25
- 4.1 RE患者的文化程度分布情况22-23
- 4.2 RE患者职业分布情况23-25
- 分析与讨论25-30
- 1. RE发病与年龄、性别的关系25-26
- 2. RE中医证型分布26-27
- 3. RE各中医证候类型症状特征27-28
- 4. RE发病与Hp感染的关系28
- 5. RE与生活因素的关系28-29
- 6. RE与文化程度及职业的关系29
- 7.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29-30
- 结论30-31
- 参考文献31-32
- 附录32-36
- 致谢36-37
- 文献综述37-41
- 参考文献39-41
- 作者简历4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杰,韩建伟;60例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观察[J];衡阳医学院学报(医学版);2000年05期
2 陈玲,黎明,宋志武;中西医结合治反流性食管炎30例[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S1期
3 ;胃食管反流病和反流性食管炎治疗方案[J];浙江医学;2000年12期
4 宋海波,李栓德,杨来启,宋凯;中西医结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156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2000年05期
5 许伟华,姚桂芹,刘斌,林森,车晓文,安文,王拥军,栗华,荆梦杰,朱菊人;反流性食管炎60例治疗体会[J];河南医科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6 王伟力,王晓青;反流性食管炎25例误诊分析[J];临床荟萃;2001年03期
7 李兆申,王雯,许国铭;反流性食管炎1827例临床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01年02期
8 刘宝珍,金世禄,季社青;反流性食管炎38例误诊分析[J];滨州医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9 侯春兰;中西医结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30例[J];哈尔滨医药;2001年04期
10 李泽民,陈正言;老年反流性食管炎78例临床特点分析[J];实用老年医学;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宁;刘玉兰;;反流性食管炎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特点[A];第九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专题报告论文集[C];2009年
2 任顺平;;中西医结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98例[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六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3 韦红;王裕宣;陈轶;张东艳;陈益耀;;反流性食管炎及相关因素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册)[C];2007年
4 王晓凤;;中西医结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82例[A];第二十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专题报告及论文集[C];2012年
5 任顺平;;中西医结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226例[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九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7年
6 贺俊萍;;反流性食管炎胃炎的中西医治疗探讨[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米庆海;;中西医结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30例[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一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暨2009年脾胃病诊疗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9年
8 陈春凤;;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八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6年
9 陈丽华;;反流性食管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观察[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二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暨2010年脾胃病诊疗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0年
10 巩曼华;;反流性食管炎1例误诊分析[A];贵州省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仇明 上海长征医院普外三科医生 主任医师 教授 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内镜腹腔镜学组副组长 张伟 上海长征医院普外三科医生;反流性食管炎药物久治不愈该怎么办?[N];文汇报;2013年
2 张昌k(;反流性食管炎瞄上年轻人[N];健康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王海蕴;反流性食管炎探因[N];中国消费者报;2002年
4 罗达仁;反流性食管炎防治有6招[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9年
5 伏新顺;反流性食管炎的自我康复[N];家庭医生报;2008年
6 北京朝阳医院西区消化内科主治医师 张继舜;预防反流性食管炎之策[N];保健时报;2012年
7 陈敬 龚晓明;治反流性食管炎效优价廉[N];医药经济报;2002年
8 本报记者 赵晴晴;反流性食管炎咋治?[N];健康时报;2004年
9 贾九玉;反流性食管炎病人的自我保健[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10 本报记者 王磊;远离反流性食管炎[N];保健时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洪蓓;王焕禄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红藤棱莪煎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2 张厂;和降胶囊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及相关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3 赵威;膈肌生物反馈训练对反流性食管炎维持治疗疗效研究及机制探讨[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4 叶佳文;加减柴芍六君汤治疗肝郁脾虚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
5 师宁;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候、证素分布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6 李飞跃;反流性食管炎粘膜上皮紧密连接蛋白及桥粒连接蛋白表达方式的改变及与IL-6表达关系的实验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9年
7 张林;CYP2C19基因多态性分析及其与奥美拉唑疗效关系的临床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苗;运脾颗粒治疗脾胃气虚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观察[D];甘肃中医药大学(原名:甘肃中医学院);2015年
2 王冕;治脊疗法配合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连学雷;奥瑞凝胶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疗效评价及对NOS、VIP表达影响的研究[D];河南中医学院;2015年
4 刘畅;通过聚类分析法探究符思教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用药规律及经验[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5 赵雪香;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素特点的调查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6 王萌;从反流性食管炎辨证论治文献探讨其证候类型与方药运用特点[D];新疆医科大学;2016年
7 王曼;GerdQ评分与反流性食管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6年
8 曹翠纳;寒热平调法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干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9 张奕昕;3652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镜下临床特征[D];山东大学;2016年
10 陈雪萍;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型分布及相关因素的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型分布及相关因素的研究
,
本文编号:5124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512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