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对神经病理痛模型大鼠脊髓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电针对神经病理痛模型大鼠脊髓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神经病理性疼痛 电针 谷氨酸 谷氨酸转运体 左旋-吡咯烷-2-4二羧酸
【摘要】:电针镇痛是用脉冲电,刺激特定穴位代替捻针操作而达到镇痛作用的现代方法。我国兽医针刺镇痛的应用与研究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它被运用于各种类型手术中的止痛,可克服药物对心脏和呼吸抑制的缺陷。针刺不仅对急性疼痛有很好的效果,而且对慢性疼痛也有较好的疗效。神经病理痛性疼痛是由于神经系统病变引起的慢性疼痛,其主要症状可以分为刺激依赖性(持续性疼痛和自发痛)和非刺激依赖性(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由于神经病理性疼痛导致中枢可塑性改变及神经网络和活性物质相互作用的复杂性,针刺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中枢机制尚未阐明清楚。谷氨酸是哺乳动物神经系统内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对神经元有极强的兴奋作用,故也称为兴奋性氨基酸。兴奋性氨基酸神经元和突触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海马回、大脑回外层和脊髓灰质,参与中枢疼痛感觉的传导。有文献报道,兴奋性氨基酸在中枢敏化和脊髓传导转化方面起到关键作用。神经损伤导致感觉传入纤维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增加,中枢神经谷氨酸受体被激活,神经元兴奋性增加并激活胶质细胞。谷氨酸转运体是消除细胞外液谷氨酸的唯一途径,对兴奋性信号的终止以及保护神经细胞免受兴奋性毒性损伤具有重要意义。谷氨酸转运体被报道与慢性疼痛相关。已发现的高亲和力谷氨酸转运体有五种亚型,清除累积的谷氨酸主要由氨酸天冬氨酸转运体(GLAST)和谷氨酸转运体-1(GLT-1)完成。为了探索GLAST和GLT-1参与针刺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54只雌性SD大鼠被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control)、模型组(SNI)和模型+电针组(SNI+EA)。模型组和模型+电针组通过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手术制作疼痛模型,对照组做假手术。手术后第8天开始,对模型+电针组进行电针治疗,取“足三里”和“三阴交”穴,2Hz,每次持续30min,每两天一次,共电针7次。采用触觉测痛仪测定手术前、手术后第7、8、14和20天各组大鼠手术侧后肢机械触痛阈。每组在手术后第8、14和20天取6只大鼠,断颈处死后采集腰部脊髓4-6段,采用荧光定量PCR和免疫印迹方法检测大鼠脊髓GLAST和GLT-1表达量的变化水平。另取24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电针组(EA)、电针+注射谷氨酸转运体抑制剂5μg组(EA+PDC5)、电针+注射谷氨酸转运体抑制剂10μg组(EA+PDC10)和电针注射谷氨酸转运体抑制剂20μg组(EA+PDC20)。所有大鼠制作神经病理痛模型并进行鞘内置管,术后第8天开始,按上述方法电针,电针前30分钟,鞘内注射不同剂量PDC,采用触觉测痛仪测定手术前、手术后第7、8、14和20天各组大鼠术侧后肢机械触痛阈,观察不同剂量PDC对电针镇痛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SNI大鼠痛阈在手术7天后显著低于control组(p0.05);SNI+EA组大鼠的痛阈于14d和20d显著高于SNI组(p0.05),并和control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神经损伤后大鼠患肢出现痛觉超敏而电针能提高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痛阈并呈现出累加镇痛效应。实验过程中,各组之间GLAST和GLT-1的mRNA水平变化没有显著差异。在8d、14d和20d,SNI组大鼠GLAST和GLI-1蛋白质表达水平显著低于control组大鼠(p0.05)。SNI+EA组大鼠GLAST和GLT-1蛋白质表达水平在8d和SNI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14d和20d高于SNI组(p0.05)。显示电针能够显著抑制GLAST和GLT-1在神经病理痛模型中的下调趋势。鞘内注射PDC结果显示,电针前注射10μg或20μg PDC组大鼠痛阈显著低于不注射或注射5μg PDC组大鼠,说明PDC对电针镇痛效应有逆转作用,并存在剂量依赖性,进一步证明GLAST和GLT-1参与电针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本研究通过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手术建立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探讨电针对大鼠痛阈以及GLAST和GLT-1表达水平的影响,表明电针能有效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并增加脊髓谷氨酸转运体蛋白质的表达。该研究有助于揭示电针的镇痛机制,促进神经科学的发展。
【关键词】:神经病理性疼痛 电针 谷氨酸 谷氨酸转运体 左旋-吡咯烷-2-4二羧酸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45;R-332
【目录】:
- 摘要7-9
- Abstract9-12
- 缩略语表12-13
- 1 前言13-22
- 1.1 文献综述13-20
- 1.1.1 神经病理性疼痛研究进展13-14
- 1.1.2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14-16
- 1.1.3 电针镇痛机制研究进展16-17
- 1.1.4 电针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进展17-18
- 1.1.5 谷氨酸受体与疼痛18-19
- 1.1.6 谷氨酸转运体与疼痛19-20
- 1.2 研究思路20
- 1.3 研究内容20-21
- 1.3.1 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的建立20
- 1.3.2 电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机械触痛阈的影响20-21
- 1.3.3 电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GLAST和GLT-1 表达水平的影响21
- 1.3.4 谷氨酸转运体抑制剂对电针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影响21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21
- 1.5 研究创新点21-22
- 2 材料与方法22-33
- 2.1 主要药品试剂22-23
- 2.2 主要仪器与设备23-24
- 2.3 主要溶液及试剂的配置24
- 2.4 试验动物的准备24
- 2.5 试验方法24-32
- 2.5.1 试验设计24-25
- 2.5.2 动物模型制备25-26
- 2.5.3 电针方法26-27
- 2.5.4 大鼠机械痛阈的测定27-28
- 2.5.5 脊髓样品总RNA及蛋白提取28-29
- 2.5.6 谷氨酸转运体基因表达水平测定29-30
- 2.5.7 谷氨酸转运体蛋白表达水平测定30-31
- 2.5.8 鞘内置管及注射31-32
- 2.6 统计学分析32-33
- 3 结果与分析33-37
- 3.1 大鼠患侧足底触觉痛敏的变化33-34
- 3.2 大鼠脊髓GLAST和GLT-1 基因水平的变化34
- 3.3 大鼠脊髓GLAST和GLT-1 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34-35
- 3.4 鞘内注射PDC对电针镇痛效果的影响35-37
- 4 讨论37-42
- 4.1 疼痛模型的建立37
- 4.2 电针穴位及参数的选择37-39
- 4.3 电针对脊髓谷氨酸转运体表达水平的影响39-40
- 4.4 谷氨酸转运体抑制剂对电针镇痛效应的影响40-42
- 5 结论42-43
- 参考文献43-52
- 附录52-53
- 致谢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同度,张昌颖;素食大鼠的贫血现象[J];营养学报;1957年04期
2 陈伟强;赵善广;;自制注射用大鼠固定装置[J];上海实验动物科学;1992年04期
3 肖柳英,林培英,冯昭明,张丹;不同周龄的SD大鼠生理、生化及体重的正常值测定[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6年03期
4 李淑云;简易大鼠灌胃器的制作[J];锦州医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5 杨明智,陈积圣;一种大鼠抓取与固定的新工具介绍[J];上海实验动物科学;2001年03期
6 戴英,陆群;复方H_(505)对Wistar大鼠外周血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1年01期
7 韦应波,孙喜庆,曹新生,姚永杰,冯岱雅,杨长斌;+Gz暴露时间对大鼠记忆功能和行为的影响[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3年01期
8 吕学军,郭俊生,李敏,周利梅,张永娟;晕船大鼠体内铁含量的变化[J];中国职业医学;2003年04期
9 汤仁仙,王迎伟,王慧,周峰;201A中药合剂对大鼠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炎病变的影响[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10 孙同柱,付小兵,翁立新,梁雪梅,陈伟;介绍一种简易的大鼠保定方法[J];上海实验动物科学;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音;孙振宇;胡敏;李冬霞;;持续性高正加速度对大鼠颞颌关节损伤的作用[A];第八届全国颞下颌关节病学及(牙合)学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2 祝~=骧;iJ梊霞;洃克琴;崔素英;文允摪;,
本文编号:5181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518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