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针刺联合易筋经“托天桩”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与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7 10:19

  本文关键词:针刺联合易筋经“托天桩”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与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针刺 易筋经 托天桩 颈型颈椎病


【摘要】:目的观察与研究针刺联合易筋经“托天桩”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将70例被诊断为颈型颈椎病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例数分别为35例,对照组:针刺风池、天柱、颈夹脊、肩井、大椎穴。每周治疗3次,隔天治疗1次,周末不进行治疗,共计7周;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习练易筋经“托天桩”,第一周每天集中练习10分钟,由专门人员进行规范、监督练习,每周练习6次,第二周开始每周针刺治疗时集中练习,共3次,其余次数由患者自行于家中练习,共计7周。两组以10次为1个疗程,疗程与疗程之间间隔2天,共计2个疗程;2个疗程结束后统计治疗数据结果,包括每个患者治疗前后的McGill评分、颈椎功能评定分、颈背部(包括背部督脉、颈部、大椎穴)体表温度以及颈部(包括大椎、双侧颈百劳穴)浅表微循环,并于3个月后进行随访。实验结束后对相关检测指标数据进行整理,采用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对实验所采集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根据实验研究结果,对两组治疗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内容包括两组方法的临床疗效、相关指标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表明针刺联合易筋经“托天桩”法与单纯针刺法均可改善颈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1、治疗组总有效率97.1%,其中痊愈16例,有效18例,无效1例,对照组总有效率94.3%,痊愈8例,有效25例,无效2例。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其治疗效果经统计学检验分析,具有显著差异(P0.05);2、治疗组McGill评分、颈椎功能评分、颈背部(背部督脉、颈部、大椎穴)体表温度;颈部腧穴(大椎、双侧颈百劳穴)浅表微循环与对照组经统计学检验分析,具有显著差异(P0.05);3、治疗组的颈背部(背部督脉、颈部、大椎穴)体表温度与对照组经统计学检验分析,具有显著差异(P0.05),并能更好的诱发连续、规整的背部督脉线的红外循经轨迹;4、3个月后随访发现,治疗组复发2例,复发率为5.7%,对照组复发8例,复发率为22.9%,说明针刺联合易筋经“托天桩”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针刺组,且复发率较低。结论1、通过针刺联合易筋经“托天桩”能够有效地防治颈型颈椎病,为临床治疗颈型颈椎病提供了一项新的思路;2、易筋经“托天桩”对治疗颈型颈椎病是一种有效、方便、无任何副作用且不受医疗、环境限制的可靠的治疗方法, 为临床治疗颈型颈椎病提供了新的选择;3、本实验运用了的红外成像技术及浅表微循环技术作为检测实验的工具之一, 为今后诊断颈型颈椎病的提供了新的检查工具。
【关键词】:针刺 易筋经 托天桩 颈型颈椎病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46.9
【目录】:
  • 中文摘要7-8
  • Abstract8-10
  • 前言10-11
  • 第一部分 研究资料与方法11-16
  • 1. 研究资料11-12
  • 1.1 研究对象11
  • 1.2 诊断标准11-12
  • 2. 研究方法12-16
  • 2.1 随机分组12
  • 2.2 治疗方法12-13
  • 2.3 干预时间13
  • 2.4 随访时间13
  • 2.5 数据采集13
  • 2.6 评价指标与方法13-14
  • 2.7 数据处理与分析14-16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16-22
  • 1. 脱落情况16
  • 2.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16-17
  • 3. 观察资料比较17-21
  • 3.1 McGill简化量表总分比较17
  • 3.2 McGill简化量表项目分比较17-18
  • 3.3 颈椎功能评定总分比较18
  • 3.4 颈椎功能评定项目分比较18-19
  • 3.5 大椎穴、督脉线、颈部体表温度比较19-20
  • 3.6 颈部腧穴浅表微循环比较20-21
  • 4. 临床疗效比较21
  • 5. 复发情况21-22
  • 第三部分 文献研究22-26
  • 1. 中医对颈型颈椎病的认识22
  • 2. 西医对颈型颈椎病的认识22-23
  • 2.1 颈椎稳定性的维持22-23
  • 2.2 颈型颈椎病与颈椎周围肌肉系统的相关性23
  • 2.3 颈椎生理曲度与颈椎稳定的相关性23
  • 3. 颈型颈椎病的流行病学研究23
  • 4. 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特征及分型23-24
  • 4.1 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特征23-24
  • 4.2 颈型颈椎病的临床分型24
  • 5. 中医疗法24-25
  • 6. 西医疗法25-26
  •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26-33
  • 1. 关于本课题的选择26
  • 2. 关于治疗方法的选择26-29
  • 2.1 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概述26-27
  • 2.2 易筋经“托天桩”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概述27-29
  • 3. 关于本课题观察指标的选择29-30
  • 3.1 简化McGill疼痛量表及颈椎功能评定量表29
  • 3.2 颈背部体表温度测定29-30
  • 3.3 颈部腧穴浅表微循环指标30
  • 4. 关于临床结果的评价30-32
  • 4.1 两组病例一般情况分析30
  • 4.2 结果真实性评价30
  • 4.3 镇痛疗效30
  • 4.4 颈椎功能恢复疗效30-31
  • 4.5 颈背部体表温度比较分析31
  • 4.6 颈部腧穴浅表微循环疗效31-32
  • 4.7 浅表微循环与体表温度的相关性32
  • 4.8 临床疗效评价32
  • 4.9 治疗前后疾病严重程度比较分析32
  • 5. 治疗后3个月复发情况32-33
  • 第五部分 结论33-34
  • 1. 结论33
  • 2. 关于本课题的存在的不足及今后研究思路33-34
  • 参考文献34-37
  • 附录A37-38
  • 附录B38-39
  • 附录C39-40
  • 附录D40-41
  • 附录E41-42
  • 致谢42-43
  • 文献综述43-47
  • 参考文献46-47
  • 作者简历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天昱;舒颈汤治疗颈型颈椎病120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5年11期

2 吴春宝;罗磊;曾一林;;颈型颈椎病的中医药治疗[J];中医正骨;2005年11期

3 罗永宝;何纯青;;颈型颈椎病理论研究概述[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4 李桂华;;推拿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中医评述[J];辽宁中医杂志;2011年05期

5 何淑丽;何娟;;疾刺加推拿治疗颈型颈椎病128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年02期

6 周斌;;筋骨并重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13年12期

7 ;什么是颈型颈椎病[J];科学大观园;2008年19期

8 张明志,梁磊;挑灸治疗颈型颈椎病80例小结[J];中医正骨;2000年12期

9 龙炳新;综合治疗颈型颈椎病86例[J];中国骨伤;2001年11期

10 郑晓峰,刚敬平,孔庆轩;颈型颈椎病的探讨[J];医学动物防制;2005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伟;;按压弹拨为主治疗颈型颈椎病30例[A];第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中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郭艳幸;赵庆安;张媛;章奕;;颈型颈椎病的分型与治疗[A];第十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暨中西医结合手法治疗骨伤科疾病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8年

3 张雪;罗汉华;宁飞鹏;林定坤;苏国义;赵兵德;高强;黄少敏;;颈型颈椎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A];第十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4 鲍铁周;宋永伟;郭艳幸;;优值牵引法治疗颈型颈椎病[A];中医药中青年科技创新与成果展示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王石;王珏;;针法手法精炼组合治疗颈型颈椎病200例临床观察[A];全国第六届骨科微创手术与多种针刀手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张文俊;;颈型颈椎病的手法治疗的发展现状[A];广东省针灸学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全国脑卒中及脊柱相关性疾病非药物诊疗技术培训班论文集[C];2011年

7 武震;李普光;唐东昕;张军;孙树椿;;红外热像术研究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A];中医药学术发展大会论文集[C];2005年

8 陈水金;陈少清;郑其开;宋红梅;王诗忠;黄振刚;柯德明;;“三步五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养生学与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会议暨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史明;梁大喜;李红波;;颈型颈椎病的中医外治方法探讨[A];第三届泛中医论坛·思考中医2007——中医“治未病”暨首届扶阳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王宝霞;;颈型颈椎病的康复治疗[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二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仁福钟;何谓颈型颈椎病[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方旭生;中药能量球热烫疗法的应用及对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2 赵忠民;颈型颈椎病的症状与软组织的变化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1年

3 于栋;手法松解胸锁乳突肌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观察及相关实验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年

4 武震;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及颈后肌群受长期应力作用的相关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年

5 钟秋艳(Chung Chau Yim);远道敏感穴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评估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梦微;超声引导下针刀软组织松解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廖晓;回医理筋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疗效研究[D];宁夏医科大学;2015年

3 张欣;针刀治疗颈型颈椎病实验与临床研究及机理探讨[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4 贺志亮;桂枝加葛根汤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5年

5 陈复贤;阿是穴四花刺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泸州医学院;2014年

6 孙孝斌;远近三种不同针灸配穴处方对颈型颈椎病疗效的临床研究[D];四川医科大学;2015年

7 王建业;颤压“颈三线”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河南中医学院;2015年

8 陈思娜;针刺壮筋穴配合McKenzie疗法对颈型颈椎病的干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9 陈晨;针刺夹脊穴及阿是穴配合颈肩部推拿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观察[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5年

10 陈发娟;悬吊运动疗法结合循经弹拨法对颈型颈椎病的康复疗效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298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5298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e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