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中医妇科研究范围_中医妇科前景怎么样_百年中医妇科发展史研究

发布时间:2016-06-03 00:04

  本文关键词:百年中医妇科发展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百年中医妇科发展史研究

    加入收藏夹      点击:88     下载:11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夏、商、周时期开始,中医妇科学已有萌芽,之后的每个历史时期均有著名的妇科医家及论著产生,妇科学的进步贯穿着整个中医学的发展历程,同时其发展变化与整个中国的社会发展息息相关。
  自1912至2011年的100年时间里,中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民族危机逐渐加深,阶级矛盾不断激化,社会整体环境急剧变化,中国的进步人士在不断地探索,试图通过学习西方来改变中国的命运,传统与外来文化激烈碰撞。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入了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新时期,期间经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大炼钢铁”、“文化大革命”等挫折,在改革开放后又迎来了全面的复兴。
  本研究属于我院重点项目“百年中医史研究”的一部分,因而按照项目要求,从时间上将百年中医妇科分为三个阶段来论述,从内容上抓住事业建制及理论临床两方面进行讨论。
  这三个时间段分别为第一阶段由1912年至1949年9月30日,是中华民国时期;第二阶段由1949年10月1日至1977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处于探索建设道路的时期;第三阶段由1978年至2011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经历了之前的变革后,进入全面发展的阶段。
  女性承担着整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繁衍传承,女性的身体健康关系着下一代的健康体魄,中医妇科学在医学开始之初,即显示其在医学中的重要位置。本研究通过系统整理1912-2011年中医妇科学史料,梳理百年中医妇科学的发展脉络,总结中医妇科学在经历西方医学的冲击后,所获得的经验和教训,为提高当代中医治疗妇科疾病水平提供借鉴和史学支撑。
  民国时期,中医教育始终未列入国家教育系统,近代中医界存争取办教育的抗争过程中建立许多私立中医教育机构。中医妇科作为中医的临床重要部分,在院校教育的学科设立中作为必设学科,多数安排在中医基础理论及经典著作的学习之后,要求学员具有一定的中医基础知识。民国早期,中医学校的教材选用尤其是本科讲义多选用明清医家的著作,其后1928年、1929年的两次全国中医学校教材编辑会议使教材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各个中医院校亦开始着手教材的编写。根据《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民国时期中医妇科书籍大致分为经典中医妇科学专著的再版及著名医家的经验总结两类。在理论研究方面,对天癸理论,彭逊之在《竹泉生女科集要》(1931)一书中对人体天癸的认识提出肾水、君火、相火的相交,是人体性功能和生殖机能的根本。在病因病机方面,包岩以经脉循行原理论述缠足造成中国妇女易得的妇科疾病。杨志一提出“大惊恐惧”致闭经不行。医家陈稚泉重视因不同性格、体型而用不同方式来治疗妇科疾病。在诊断方面,严鸿志在《女科证治约旨》(1921)中强调问诊,提出一问口渴,二问二便,三问经带,四问胎孕,五问产后。朱南山总结妇科问诊要诀,归纳为妇科十问歌。对治疗原则,姚五达提出三大治疗法则:(1)轻可投实法,(2)截流开源法,(3)扶正祛邪法。而中西医汇通在妇科上的表现,偏于以西医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药物学方面的知识与中医妇科理论相结合来解释经、带、胎、产的理论及通俗的妇女卫生保健常识。民国时期的中医妇科在临床上,,侧重临床治病内容,较多的是医家对自身经验的总结,见于各类著作以及期刊中有关妇科病的专论、医案、医集、学说等。医家详细记述治疗过程中的辨证论治,通过介绍西医解剖、生理、病理等科学知识,并与传统中医理论及治疗方法相结合,同时纠正以往一些错误的观念,并针对有争议的治验进行讨论。关于中医产科,由于西医妇产科学的进入、推广,传统的中医接生泫的种种弊端显露,西医产科学在此百年时间内逐渐取代了中医产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社会进入了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这一个全新的阶段。医学教育开始实行高、中、初3级制,重点发展医学高等教育,1949-1977年间全国各中医院校及研究所陆续出版了中医妇科学教材。如成都、南京、上海、山东、浙江、湖北、辽宁等中医学院,以及湖北省中医进修学校、内蒙古自治区中医研究所、湖南中医药研究所等,出版有《中医妇科学》、《简明中医妇科学》、《中医妇科学讲义》、《中医妇科纲要》、《中国妇科病学》、《中医妇科手册》、《中医妇科临床手册》、《妇科简要》、《妇产科、计划生育》等妇科学教材和讲义。这一时期,共出版中医妇科书籍仅80种。其中主要为三大类:校注影印经典中医妇科古籍、妇科学教材及临床治疗用药经验的总结。诊法方面,主要揭示了望人中沟形态与原发性不孕之间有紧密关系。临床常见病证诊治方面,卓雨农将闭经分血虚证、脾虚证、劳损证、血瘀证、风寒证、气郁证、痰阻证等7证,并随证自拟有效方剂。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和山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科组成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小组,成功研究出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外孕的新方法。李衡友基于调整“肾-天癸-冲任-胞宫”之间机能的平衡,发展创建以补肾为主、以活血化瘀为主、以温肾暖宫为主的3种中药人工周期疗法,分别简称中周Ⅰ号、中周Ⅱ号、中周Ⅲ号,治疗不孕症。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社会政治文化氛围的改变、公共卫生设施的改善、环境卫生的改进、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妇科疾病谱也发生改变,对妇科疾病的研究更多的关注重点在疑难病证的诊断治疗。中医妇科疾病上更多的关注崩漏、闭经、不孕症、妇科肿瘤、围绝经期综合征等方面的辨证论治及理法方药,研究方法由传统的对妇科古籍的理论整理探讨以及临床经验总结转向与西医的实验研究相结合的临床研究。
  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中医教育体系。教育形式也从建国前的以民办教育、师承家传教育为主,发展为以国家举办学院式教育为主,以民办教育、继续教育、成人教育为辅。中等教育、本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多层次办学,以及学历教育和岗位教育、留学生教育等类型并存的局面已经形成。
  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妇科学科为代表,1979年最先获得中医妇科硕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最先获的中医妇科博士授予权,并被评为全国中医妇科重点学科;1989年被教育部列为首批国家级重点学科;1993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首批局级重点学科;2007年被确定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单位。这一时期,中医妇科学逐渐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临床学科,在学科建制以及人才培养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在科研成果方面,自1978年以来中医妇科共200余项科研研究成果获得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各省市不同级别的科技奖项。研究课题包括对妇科基础理论的深入探讨以及对妇科疑难病的诊治方法的临床分析、妇科药物的研发等,涵盖子宫内膜异位症、宫颈癌、不孕症等妇科疑难病证。同时,大量书籍著作出版,出版中医妇科类书籍占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妇科出版物总数的93%,主要包括再版中医妇科古籍、名医经验总结、妇科临床专著等。这一时期,中医妇科学会及各地分会建立,妇科学术会议组织召开,后期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以及中医药对外交流事业的推进,更有国际间的妇科学术交流活动,开阔思路,有力地推动中医妇科的学术进步,对中医妇科的发展起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理论研究方面,针对月经产生的生理情况,打破了中医妇科长期以来的以“脏腑学说”、“气血学说”、“经络学说”为主的理论,结合现代医学“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提出了与其相对应的“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观点。针对月经的周期节律,提出月经周期的调节与月相相关的论点。
  在临床研究方面,中医妇科研究重点关注对疑难病辨证论治的研究,包括崩漏、闭经、不孕症、妇科肿瘤、围绝经期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结合西医妇科学理论,开展病证结合的研究,将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并强调调周法在妇科病治疗中的运用。诸多医家针对子宫功能性出血造成的崩漏、排卵障碍性不孕症、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慢性盆腔炎引起的继发性不孕症、ABO血型不合型不孕症以及子宫肌瘤、宫颈癌、围绝经期综合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病症的诊断、治疗方面均有较多的研究以及临床经验总结。
  通过对百年中医妇科发展的梳理,虽然中医妇科学在一定的时期受到不少冲击,但总体还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尤其是与西医学的相互交融,两者在理论、临床各个病证上的互为补充,互为支撑,为解决妇科疑难疾病提供新的思路与启迪,也为今后中医妇科学的良好发展提供了经验总结和借鉴。

作者 叶笑

学科专业 中国医学史

授予学位 硕士

授予单位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研究院

导师姓名 朱建平

学位年度 2014

关键词 中医妇科;近代医学史;妇女生理病理;临床医学;院校教育;学术发展

分类号 R271;R-09

同一导师论文 同一专业论文


  本文关键词:百年中医妇科发展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31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531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8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