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大蠊提取物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及机理探讨
本文关键词:美洲大蠊提取物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及机理探讨
更多相关文章: 美洲大蠊 溃疡性结肠炎 细菌易位 成纤维细胞 免疫调节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病程迁延的慢性非特异性结直肠炎症,是消化系统常见的难治性疾病。近年来,国内外UC的发病率快速增长,相关的治疗药物也成了学者研究的热点。目前,临床上治疗UC常配合中药口服或灌肠,这不仅可以提高疗效、减少复发率,而且还可以减少西药用量及减轻长期服用的副作用。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 L.)为我国传统的动物类中药,具有通利血脉之功效。近年来,以美洲大蠊为原料制成的制剂在防治消化系统疾病方面效果显著,如放射性食管炎、急性糜烂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等各类消化性溃疡,但对其作用机理的相关报道和基础研究甚少。因此,本试验首先以美洲大蠊乙醇提取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动物试验探讨其对UC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对UC时细菌易位的干预作用;其次进一步以美洲大蠊乙醇提取物及其各极性部位为研究对象,分别探讨各极性部位对成纤维细胞功能、免疫活性的影响,以期阐明抗UC的机理。主要研究内容结果如下:(1)美洲大蠊乙醇提取物化学成分分析结果:多肽(17.59 mg/g)、氨基酸(5.75mg/g)、多元醇(11.60 mg/g)、粘糖氨酸(4.65 mg/g)、尿嘧啶(0.189 mg/g)。(2)以2,4-二硝基氯苯+乙酸复合法建立的UC大鼠为模型,探讨美洲大蠊乙醇提取物抗UC的疗效。将42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n=7):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美洲大蠊提取物三组(20,40,80 mg/kg)、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造模完成次日,给予药物干预,连续给药10 d。每天记录大鼠体重、大便性状,并计算疾病活动指数(DAI)。实验结束后,解剖收集肛门以上约3 cm处的直肠,用于MPO水平及病理学检测,结果表明:美洲大蠊提取物能降低大鼠DAI、减轻肠道炎症指标水平并且能够改善上皮细胞缺损、腺体破坏、杯状细胞消失、炎细胞浸润等病理变化。(3)以绿色荧光蛋白标记并且耐氨苄西林的大肠杆菌为示踪菌,结合动物模型,研究美洲大蠊提取物对UC大鼠细菌易位的干预作用。将24只无抗药性的UC模型大鼠连续给药4 d,同时灌服示踪菌,每天一次。实验结束后,解剖收集大鼠结肠、肠系膜淋巴结、肝、脾、肾。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美洲大蠊提取物高剂量组(80 mg/kg)能显著降低UC大鼠肠道细菌易位率(p0.05)。(4)从细胞水平探讨美洲大蠊提取物及其各极性部位对NIH3T3成纤维细胞功能的影响。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PAE及各极性部位对NIH3T3细胞增殖的影响,其中PAE终浓度为250μg/m L时,促增殖作用达到高峰。采用羟脯氨酸试剂盒测定药物对细胞胶原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PAE对胶原蛋白合成具有促进作用。考马斯亮蓝测定细胞总蛋白合成,结果表明PAE能够促进细胞总蛋白的合成。划痕实验表明PAE能使较多的细胞进入创口模型,加速细胞愈合速度,促进细胞的迁移。(5)以环磷酰胺(80 mg/kg)诱导的免疫力低下小鼠为模型,研究美洲大蠊提取物及其各极性部位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BuOH部位能够提高胸腺和脾脏指数,并对小鼠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有较好的激活作用,可见美洲大蠊具有较好的免疫调节作用,以Bu OH部位活性最好。
【关键词】:美洲大蠊 溃疡性结肠炎 细菌易位 成纤维细胞 免疫调节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59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7
- 缩写注释7-12
- 第一章 绪论12-26
- 1.1 美洲大蠊的研究概况12-19
- 1.1.1 美洲大蠊药材简介12
- 1.1.2 美洲大蠊化学成分研究12-17
- 1.1.3 美洲大蠊药理活性17-18
- 1.1.4 美洲大蠊的毒性与安全性18-19
- 1.2 溃疡性结肠炎(UC)的研究概况19-23
- 1.2.1 UC的临床表现19
- 1.2.2 UC的发病机理19-20
- 1.2.3 UC的药物治疗20-23
- 1.3 细菌易位与肠黏膜屏障23-24
- 1.4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24-25
-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25-26
- 第二章 美洲大蠊提取物化学成分的研究26-37
- 2.1 材料26-27
- 2.1.1 仪器设备26
- 2.1.2 药品与试剂26-27
- 2.2 方法27-32
- 2.2.1 美洲大蠊提取物(PAE)的制备27
- 2.2.2 PAE的分步萃取27-28
- 2.2.3 TLC鉴别28
- 2.2.4 含量测定28-32
- 2.3 结果32-36
- 2.3.1 提取物浸膏得率32-33
- 2.3.2 PAE的TLC鉴别33
- 2.3.3 PAE各极性部位中多肽含量33-34
- 2.3.4 PAE各极性部位中游离氨基酸含量34
- 2.3.5 PAE各极性部位中多元醇含量34
- 2.3.6 PAE各极性部位中粘糖氨酸含量34-35
- 2.3.7 PAE各极性部位中尿嘧啶含量35
- 2.3.8 PAE及各极性部位中各成分含量的汇总表35-36
- 2.4 本章小结36-37
- 第三章 美洲大蠊提取物对UC大鼠的疗效研究37-45
- 3.1 材料37-38
- 3.1.1 实验动物37-38
- 3.1.2 实验试剂38
- 3.1.3 主要仪器设备38
- 3.1.4 主要溶液配制38
- 3.2 方法38-41
- 3.2.1 动物模型的复制方法38
- 3.2.2 实验剂量的确定38-39
- 3.2.3 供试药物的制备39
- 3.2.4 分组处理39
- 3.2.5 观察指标39-41
- 3.3 统计学分析41
- 3.4 结果41-44
- 3.4.1 各组大鼠的一般状态41-42
- 3.4.2 肉眼观察各组大鼠直肠组织42-43
- 3.4.3 光学显微镜观察(HE染色)各组大鼠直肠组织43-44
- 3.4.4 直肠MPO活性44
- 3.5 本章小结44-45
- 第四章 美洲大蠊提取物对UC大鼠细菌易位的干预45-50
- 4.1 材料46
- 4.1.1.实验动物46
- 4.1.2 示踪菌46
- 4.1.3 实验试剂46
- 4.1.4 主要仪器46
- 4.1.5 主要溶液配制46
- 4.2 方法46-47
- 4.2.1 动物模型的复制方法46-47
- 4.2.2 实验剂量的确定及供试药物的制备47
- 4.2.3 分组处理47
- 4.2.4 观察指标47
- 4.3 统计学分析47-48
- 4.4 结果48-49
- 4.4.1 大鼠体重变化48
- 4.4.2 细菌培养及鉴定48-49
- 4.4.3 肠道细菌易位率及组织细菌含量49
- 4.5 本章小结49-50
- 第五章 美洲大蠊提取物对NIH3T3成纤维细胞功能的影响50-58
- 5.1 主要仪器与试剂50-52
- 5.1.0 仪器50
- 5.1.1 试剂50
- 5.1.2 主要试剂的配置50-51
- 5.1.3 细胞培养51
- 5.1.4 供试药物的制备51-52
- 5.2 方法52-53
- 5.2.1 最佳接种浓度确定52
- 5.2.2 最佳培养时间的确定52
- 5.2.3 细胞增殖的测定52
- 5.2.4 胶原合成量的测定(羟脯氨酸试剂盒法)52-53
- 5.2.5 细胞总蛋白含量测定(考马斯亮蓝染色法)53
- 5.2.6 体外细胞迁移能力53
- 5.3 统计学处理53-54
- 5.4 结果54-57
- 5.4.1 最佳接种浓度的确定54
- 5.4.2 最佳培养时间的确定54-55
- 5.4.3 PAE各极性部位对NIH3T3增殖的影响55
- 5.4.4 PAE各极性部位对NIH3T3胶原合成的影响55-56
- 5.4.5 PAE各极性部位对NIH3T3总蛋白含量的影响56
- 5.4.6 PAE对NIH3T3迁移的影响56-57
- 5.5 本章小结57-58
- 第六章 美洲大蠊提取物对免疫低下小鼠的免疫增强作用58-66
- 6.1 实验仪器与试剂58-60
- 6.1.1 仪器58-59
- 6.1.2 试剂59
- 6.1.3 实验动物59
- 6.1.4 相关溶液的配置59-60
- 6.2 实验方法60-62
- 6.2.1 实验剂量的确定及供试药物的制备60
- 6.2.2 实验分组与给药60
- 6.2.3 相关考察指标60-62
- 6.3 统计学处理62
- 6.4 实验结果与分析62-65
- 6.4.1 PAE各极性部位对小鼠体重的影响62-63
- 6.4.2 PAE各极性部位对小鼠免疫器官重量的影响63
- 6.4.3 PAE各极性部位对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63-64
- 6.4.4 PAE各极性部位对小鼠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64
- 6.4.5 PAE各极性部位对小鼠血清溶血素水平的影响64-65
- 6.5 本章小结65-66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66-68
- 7.1 主要结论66
- 7.2 创新点66-67
- 7.3 展望67-68
- 参考文献68-77
- 致谢77-78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韶华,梁焯南,冯南贵,贾凤龙,张秀梅;深圳市美洲大蠊季节变化规律[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1年05期
2 冯琳琳;张钟宪;;美洲大蠊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3 史未名;;美洲大蠊的药用研究进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年03期
4 王奎;冯颖;何钊;孙龙;陈智勇;;美洲大蠊中两个有抑菌活性的单甘酯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3年09期
5 李文盛,袁金富,许派波;广州地区美洲大蠊雄性若虫的减数分裂和染色体核型的观察(摘要)[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1987年Z1期
6 李树楠;李辉;张华明;杜一民;李凤贤;方春生;董辉;李奇勋;胡忠;;美洲大蠊中促进肉芽生长成份的研究[J];云南医药;1987年03期
7 涂剑波;;南昌市美洲大蠊对溴氰菊酯抗药性测定初报[J];医学动物防制;1989年03期
8 苏贵道;;凯素灵对美洲大蠊卵荚杀灭效果观察[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1989年03期
9 韩华荣;吴珊;;溴氰菊酯毒粉现场毒杀美洲大蠊效果观察[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1992年03期
10 姚其方,陈钦撰;几种合成菊酯对美洲大蠊的药效观察[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199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吕小满;胡艳芬;刘光明;何正春;施贵荣;彭芳;;美洲大蠊提取物体内外抗肿瘤作用及机制探讨[A];第十届全国抗炎免疫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王柏海;周兴苗;雷朝亮;;美洲大蠊食性及其消化酶活性研究[A];华中三省(河南、湖北、湖南)昆虫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冯琳琳;张钟宪;;美洲大蠊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6年
4 周琼;;开发美洲大蠊资源,培育农村新兴产业[A];华东地区农学会学术年会暨福建省科协第七届学术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5 周珍文;刘志刚;龚十妹;刘玉琳;;美洲大蠊不同抗原成份的分析[A];第一届全国变态反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6 魏继福;张伟;赵凌;刘成成;马文静;何韶衡;;杆状病毒昆虫表达系统中生产美洲大蠊Per a9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2009年全国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7 李艳;王立山;刘景丽;王军;肖杭;高蓉;;脱氧鬼臼毒素对美洲大蠊乙酰胆碱受体信号通路分子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A];中国毒理学会第六届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摘要[C];2013年
8 周珍文;刘志刚;;蟑螂变应原的研究进展[A];第一届全国变态反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9 尚稚珍;宁黔冀;杨淑华;徐建华;;杀虫剂混配在靶标部位上电生理生化的初步分析[A];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199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石贵明;八方通宝加速企业海外营销[N];中国企业报;2007年
2 ;美洲大蠊[N];大众科技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王乐;把握行业本质 提倡精锐竞争[N];中国医药报;2010年
4 高初建;网络营销助力企业信息化[N];中华工商时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肖小芹;美洲大蠊生物学特性及药用价值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2 张丹;美洲大蠊抗肿瘤活性成分及其结肠定位片的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4年
3 周琼;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 L.)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鹏;美洲大蠊及其不同提取物对小鼠急性免疫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的比较[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2 沈敏;美洲大蠊提取物对肝星状细胞凋亡及PI3K/AKT/p70~(S6k)信号通路影响的实验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3 李艳;脱氧鬼臼毒素对美洲大蠊乙酰胆碱受体信号通路机制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3年
4 袁东强;美洲大蠊和丝光绿蝇油脂性质和抗氧化活性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5年
5 刘晓飞;美洲大蠊成虫肠道细菌多样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6 刘成成;美洲大蠊提取物制备工艺及其抗原性初步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4年
7 李娜;美洲大蠊提取物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及机理探讨[D];江苏大学;2016年
8 周玉峰;美洲大蠊诱捕器及诱饵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4年
9 黎昌莉;美洲大蠊提取物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迁移的初步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10 赵微;美洲大蠊提取物在抗肿瘤中的免疫调节作用[D];大理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5352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535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