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三针促进结直肠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与血清miR-19a相关研究
本文关键词:足三针促进结直肠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与血清miR-19a相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足三针 结直肠癌根治术 血清miR-19a 胃肠道功能
【摘要】:目的:针刺在调节结直肠癌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防治中表现出良好的疗效,而针刺的起效机理尚未完全明确。又因miR-19a在结直肠癌中作为致癌基因,通过转录后的表达调节癌细胞增殖、凋亡和转移,促进肠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所以miR-19a与肠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故本研究采用靳三针疗法的足三针穴组调节结直肠癌术后胃肠功能紊乱,通过观察针刺前后患者血液miR-19a的相对表达量的变化,旨在从基因调控层面探讨针刺调整胃肠动力的机理,为针刺在防治术后胃肠动力障碍中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验支持。方法:1、将符合纳入标准的32例结直肠癌术后患者,根据排除标准排除6例,然后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足三针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足三针组除予常规对症治疗外,每日予手法针刺双侧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穴治疗。选择平卧位,使患者放松。将针快速破皮,持针候气,通过徐疾提插补泻法进行补虚泻实,每个穴位做手法2分钟,总治疗时间不超过30分钟,总疗程最多5天,5天后仍未排气亦终止治疗。治疗过程中两组分别剔除1例,故最后24例进入评估。2、观察记录患者肠癌切除术后第一次排气和排便时间、术后患者疼痛、腹胀评分等临床指标;3、分别在手术前,手术后第1天,术后第5天,两组患者每人抽取静脉血3m1,然后以2000rpm的频率离心20分钟,用移液器取上清液装于无RNA酶的EP管中冻-80℃保存待测。4.检测时将血清样本依照试剂盒(TRIpure reagent kit)说明书方法提取RNA,用miR-19a特异RT引物进行逆转录,再用miR-19a对应的引物进行实时定量基因扩增荧光检测系统检测。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术程、术中出血量、麻醉方式、手术部位、方式等一般资料统计比较,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治疗后,足三针组在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和拔除胃肠降压管时间上比对照组缩短,并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p0.01);在改善术后腹部疼痛、腹胀不适等症状体征上,足三针组优于对照组(p0.05);所有患者血清miR-19a相对表达量,术前、术后第一天和术后第五天三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术后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组术后第一天与第五天差值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疗效分级构成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足三针”促进结直肠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具有显著效果,有力的预防肠管扩张、肠粘连、肠梗阻、菌群失调、肺部感染等术后并发症,其缓解术后腹痛、腹胀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对症护理,是一种简便高效的围手术期快速康复手段,可以大力推广;其促进结直肠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术后体内血清miR-19a表达有关。
【关键词】:足三针 结直肠癌根治术 血清miR-19a 胃肠道功能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46.5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引言10-12
- 第一章 文献研究12-19
- 1.1 现代医学对结直肠癌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研究现状12-13
- 1.1.1 现代医学对结直肠癌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认识12
- 1.1.2 西医对胃肠运动紊乱的用药研究12-13
- 1.1.3 西医预防及调节胃肠功能紊乱的方法13
- 1.2 现代医学对miRNAs的研究现状13-14
- 1.2.1 miRNAs的定义及其对人体的作用13-14
- 1.2.2 miR-19a在结直肠癌及肠道炎症中的作用14
- 1.2.3 miRNAs可在外周血中稳定存在14
- 1.3 中医对结直肠癌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认识14-19
- 1.3.1 结直肠癌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概念及症状14-15
- 1.3.2 中医的病因病机15
- 1.3.3 中医对胃肠功能紊乱的治疗现状15-19
- 第二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19-24
- 2.1 临床资料19-20
- 2.1.1 病例来源19
- 2.1.2 诊断标准19
- 2.1.3 纳入标准19-20
- 2.1.4 排除标准20
- 2.1.5 剔除标准20
- 2.1.6 退出(脱落)标准20
- 2.2 研究方法20-22
- 2.2.1 分组方法20
- 2.2.2 治疗方法20-21
- 2.2.3 意外情况处理21-22
- 2.2.4 异常情况预防22
- 2.3 疗效观察22-23
- 2.3.1 资料收集22
- 2.3.2 临床观察指标及其记录时间点22-23
- 2.3.3 疗效评价指标23
- 2.4 数据管理及统计学分析23-24
- 第三章 结果24-33
- 3.1 一般资料观察24-25
- 3.2 临床结果观察及分析25-33
- 3.2.1 两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情况对比25-26
- 3.2.2 拔除胃肠减压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住院总费用情况比较26-27
- 3.2.3 两组患者症状、体征情况对比27-30
- 3.2.4 两组患者血清miR-19a含量变化情况30-32
- 3.2.5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对比32-33
- 第四章 讨论33-37
- 4.1 针刺治疗结直肠癌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理论依据33
- 4.2 针刺处方选穴依据及行针手法33-35
- 4.2.1 针刺选方依据及作用33-34
- 4.2.2 “靳三针”行针手法34-35
- 4.4 实验数据分析35-36
- 4.4.1 术后临床观察指标分析35
- 4.4.2 术后症状、体征评分结果分析35
- 4.4.3 血清miR-19a浓度结果分析35
- 4.4.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对比35-36
- 4.4.5 实验数据分析总结36
- 4.5 存在的不足及展望36-37
- 结语37-38
- 参考文献38-40
- 附录40-48
- 致谢48-49
- 统计学审核证明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汉涛 ,Kraemer M.;随访危险因素分析:复发和非复发结直肠癌的比较[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年12期
2 苏森;患结直肠癌妇女后代癌症的危险性增加[J];中国肿瘤;2001年06期
3 汪一虹;在确定的法国人群中年龄<45岁结直肠癌病人与≥45岁结直肠癌病人的比较[J];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2002年01期
4 李会晨;结直肠癌解剖位置的连续性右向迁移[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2003年03期
5 李志霞;结直肠癌复发及转移的综合治疗[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3年06期
6 何建苗,蒲永东,曹志宇,刘卫平;老年人结直肠癌186例的外科治疗[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3年05期
7 保红平,方登华,高瑞岗,李奎,张雪松,刘天锡;青年人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分析[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4年01期
8 章江;;监测结直肠癌非常必要[J];国外医学情报;2004年04期
9 郜文秀,杨艳芳,梁小波,李耀平,李佩珍;细胞粘附分子变异体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预后[J];中国公共卫生;2005年07期
10 Nozawa T. ,Enomoto T. ,Koshida Y. ,M. Kuranami,王志宇;人结直肠癌黏膜下血小板源性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特异性增强表达[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胃肠病学分册);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树;;结直肠癌预后与转移相关因素分析[A];2005年浙江省肿瘤学术会议全国大肠癌转移与复发的诊治研讨会学术论文集[C];2005年
2 邹一峰;吴小剑;兰平;;结直肠癌免疫治疗新进展[A];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大肠肛门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郁宝铭;;结直肠癌治疗的进展及其新理念[A];2006年浙江省肛肠外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4 王锡山;;结直肠癌治疗的困惑之我见[A];第九届全国肿瘤转移学术大会暨2011年黑龙江省医学会肿瘤学年会报告集[C];2011年
5 秦建平;;未病思想中的结直肠癌预防[A];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学会第五届学术交流会暨新技术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2年
6 高文庆;陈会林;童蕾;陆松春;;老年梗阻性结直肠癌诊疗体会(附42例报告)[A];首届“之江中医药论坛”暨浙江省中医药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王启远;周长江;高云飞;徐岩;李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结直肠癌[A];《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第八届组稿会暨急诊医学首届青年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8 巴一;;结直肠癌靶向治疗进展[A];第三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教育集暨论文集[C];2009年
9 何超;朱洪波;;结直肠癌的生物治疗[A];2009年浙江省肿瘤外科学术年会暨肿瘤外科规范化诊治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9年
10 万德森;;进一步提高结直肠癌疗效的思考[A];2009年浙江省肿瘤学术年会暨肿瘤诊治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 顾晋;分期不精确 致结直肠癌过度治疗[N];健康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贾岩;跨线治疗成结直肠癌最后防线[N];医药经济报;2012年
3 本报记者 贾岩;跨线治疗构筑结直肠癌最后防线[N];医药经济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林琳;结直肠癌:可以治愈的癌症[N];医药经济报;2013年
5 记者 张妍 通讯员 熊静帆 朱品磊;深圳结直肠癌发病高于全国[N];深圳商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孙刚;预防结直肠癌:请管住嘴[N];解放日报;2013年
7 上海市中医医院肿瘤科 侯凤刚 副主任医师;中医药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作用和特色[N];上海中医药报;2014年
8 李华虹 孙瑜淼 记者 李丽云 实习生 阴浩;专家呼吁:结直肠癌应多学科规范化诊疗[N];科技日报;2014年
9 ;降低结直肠癌复发有新疗法[N];人民日报;2003年
10 韩自力;新化疗方案可高效治疗结直肠癌[N];健康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涛;MicroRNA-31/FIH-1调控关系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2 任翡;MYBL2基因在结直肠癌的表达及机制的初步探讨[D];复旦大学;2014年
3 吴朋;结直肠癌中microRNA-615基因甲基化及其生物学特性探究[D];复旦大学;2014年
4 李泽武;MicroRNA-203靶向ZNF217基因调控结直肠癌生物学行为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5 徐兴远;低分子肝素对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6 梁洪亮;miR-454在结直肠癌中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D];山东大学;2015年
7 金鹏;MMR蛋白在雌激素致结肠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SEPT9检测结直肠癌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8 珠珠;云南省Lynch综合征候选基因标志物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4年
9 周智航;SEMA3F通过下调ASCL2-CXCR4轴而抑制结直肠癌转移的分子机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10 王林;MiRNA-300对结直肠癌肿瘤侵袭和增殖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的初步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颜斐斐;术后结直肠癌患者癌因性疲乏与影响因素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2 李斌;结直肠癌患者就诊延迟分析[D];中南大学;2009年
3 叶建杰;慈溪市结直肠癌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4 赵波;结直肠癌危险因素及临床流行病学特征的调查与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2013年
5 崔娟娟;p53和nm23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6 宋青芳;正常肠道、癌前病变、结直肠癌相关微生物组学比较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7 郭秀燕;结直肠癌术后生存分析[D];泰山医学院;2014年
8 王静;TL1A在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动物模型中作用的初步探讨[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9 吴哲;Th17细胞在TL1A调控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中作用的初步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10 肖华旭;通过microRNA-155下调SOCS-1在结直肠癌的表达促进其转移和侵袭[D];川北医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5358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535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