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癌转化”的病因病机及防治策略研究
本文关键词:“炎—癌转化”的病因病机及防治策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炎癌转化 非可控性炎症 中医 病因病机 治法
【摘要】:目的:“炎-癌转化”即慢性非可控性炎症恶性转化,其病理机制较为复杂,掌握“炎-癌转化”的病理机制是预防及阻断肿瘤进程的重要方法,是目前西医学研究的热点。中医学强调治未病的思想,对于治疗疾病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医学理论中尚未有涉及“炎-癌转化”的相关阐述,因此,全面收集、整理有关与“炎-癌转化”相关的文献,探讨出“炎-癌转化”的病因病机及主要治法具有一定的理论及临床价值。方法:1、理论研究:(1)梳理现代医学对于“炎-癌转化”的相关描述,总结出西医学关于炎癌转化的研究进展,找出“炎-癌转化”的相关疾病模型。(2)梳理中医学相关古代文献、现代临床研究及名医名家治疗经验,总结炎癌转化的相关理论。并以慢性萎缩性胃炎至胃癌、慢性乙型肝炎至肝癌、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至结肠癌、慢性宫颈炎至宫颈癌这四个存在“炎-癌转化”的疾病过程为例,探讨各自的病因病机及治法并加以总结,最后总结出“炎-癌转化”的一般规律。2、文献研究:(1)目的:以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为例,探讨“炎-癌转化”的病因病机及常用治法。(2)方法:全面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及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以典型的“炎-癌转化”过程中的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为例,收集其中医临床治疗文献,进行整理及计数资料统计,以EXCEL输入数据,SPSS19.0进行数据统计,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病因病机、病位、常用药物及治法等进行科学性总结,并进一步总结出“炎-癌转化”的一般病因病机及治法规律。(3)结果:共纳入85篇文献,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病因病机多见气虚、血瘀、气滞、湿、热、阴虚、邪毒、痰、阳虚、寒、食积、血虚等,病位在脾、胃、肝、肾等脏,黄芪、党参、黄连、半夏、薏苡仁、茯苓、枳壳、黄芩、半枝莲、蒲公英、鸡内金、麦冬、当归、陈皮、柴胡、太子参、石斛、沙参、延胡索、厚朴、三七、佛手、百合、炒山楂等,其治法多为益气养阴、祛湿、清热、理气、活血、解毒、消积散结、养血、消食、散寒、制酸等。(4)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病位在脾胃,多涉及肝肾,病机总属本虚标实,标实以血瘀、湿热、气滞为多主,本虚以气虚、阴虚为主,治疗方法主要以补虚泻实为法,补虚多健脾益气养阴,泻实多清热化湿、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注重解毒散结。因此“炎-癌转化”的病因病机也离不开本虚标实的病理变化,治疗上应重视邪正盛衰的关系予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气血阴阳,并应将解毒散结之治法贯穿病程治疗始末。3、基于前文总结的规律,对炎癌转化的病因病机及进行详细的阐述,并对治法作简要的探讨。结论:中医学认为在慢性炎症性疾病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正气亏虚是炎癌转化的内在因素,正虚邪实是炎癌转化的重要条件。感受外邪、情志失调、饮食损伤、劳逸失调及痰饮、瘀血类病理因素积聚等因素,加速了炎癌转化的进程,最终因本虚标实、气血阴阳失调,导致病邪久滞不去,湿热、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积聚,化生湿热痰瘀毒邪阻滞于机体,搏结于脏腑组织,化生有形之邪并搜集人体之精华以自养,不断增大、恶化,发为肿瘤。因此在防治“炎-癌转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饮食起居、生活方式及精神情志等方面加以干预,治疗时可以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补虚泻实,注意脏腑气血阴阳的调整,注重解毒散结法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的应用,以延缓甚至逆转“炎-癌转化”的进程。
【关键词】:炎癌转化 非可控性炎症 中医 病因病机 治法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28
【目录】:
- 摘要7-9
- Abstract9-12
- 前言12-13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13-32
- 1. “炎-癌转化”的西医研究13-18
- 1.1. 西方医学对“炎-癌转化”的认识13-17
- 1.2. 西方医学对“炎-癌转化”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17-18
- 1.3 总结18
- 2 “炎-癌转化”的中医研究18-32
- 2.1 关于“炎-癌转化”的中医学说18-20
- 2.2 “炎-癌转化”相关例证的病因病机及治法探讨总结20-31
- 2.3 讨论31-32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32-43
- 1. 研究目的32
- 2. 资料与方法32-34
- 2.1 一般资料检索方法32
- 2.2 纳入及排除标准32-33
- 2.3 计数方法33
- 2.4 统计分析方法33
- 2.5 技术路线图33-34
- 3. 文献整理结果34-40
- 3.1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病因病机34-37
- 3.2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用药规律37-40
- 4. 讨论40-43
- 4.1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病因病机40-41
- 4.2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治法41-42
- 4.3 以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为例探讨“炎-癌转化”的病因病机及治法42-43
- 第三部分 “炎-癌转化”病因病机及防治策略探讨43-51
- 1. 病因与发病43-45
- 1.1 外感病因43
- 1.2 内伤病因43-45
- 1.3 病理因素聚积45
- 1.4 正气亏虚45
- 2. 病机与发病45-48
- 2.1 正虚邪实,本虚标实45-47
- 2.2 阴阳失调47
- 2.3 气血失常47-48
- 3. 防治原则48-50
- 3.1 自我调摄48-49
- 3.2 治则49-50
- 4. 总结50-51
- 参考文献51-6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61-62
- 致谢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章力勤;胃炎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96例临床体会[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2 王元浩;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J];湖北中医杂志;2000年04期
3 姜志昂;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56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0年04期
4 邢萍;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0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0年06期
5 杨俊,孔炳耀;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诊治综述[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年05期
6 郭常亮,王永春,李瑞林;胃夫康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26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0年08期
7 唐付才;中医药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进展[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1年01期
8 梅天一,周福海;自制胃萎复胶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29例[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1年01期
9 金东明,季幸姝,孙树权,齐忠志,王彩霞;近五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临床及实验进展特点[J];中医药学报;2001年06期
10 刘恩松;胃复散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8例[J];河北中医;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樵;夏飞;;周亨德老中医谈慢性萎缩性胃炎[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九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 黄明河;蔡锦莲;;萎胃Ⅰ号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135例观察[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八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6年
3 孟胜喜;;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之我见[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二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暨2010年脾胃病诊疗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0年
4 王亮;;唐志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A];第二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消化疾病诊治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8年
5 梁国英;李明;;谢晶日教授舌镜互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体会[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四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2年
6 王常松;;从虚郁毒瘀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探析[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诊断专业委员会2009’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刘启泉;杜艳茹;刘晓辉;;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九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李佃贵;孟宪鑫;李刚;;慢性萎缩性胃炎证治经验[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8年
9 李佃贵;娄莹莹;史纯纯;崔建从;俞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临床经验[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8年
10 马山;;再谈慢性萎缩性胃炎[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胃宁和络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总有效率达93.1%[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2 冯瑶 德宁;中医可防止慢性萎缩性胃炎“变坏”[N];新华日报;2006年
3 大兵;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自我保护[N];中国石油报;2002年
4 王振岭 周文平 范俊利;中药可有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5 南昌市第一医院消化科 副主任医师 熊锋宝;正确对待慢性萎缩性胃炎[N];家庭医生报;2004年
6 ;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方[N];农村医药报(汉);2004年
7 石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药对[N];中国医药报;2005年
8 ;胃灵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9 文羊;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饮食调节[N];中国消费者报;2000年
10 南京中医药大学 刘舟 张卫华 骆殊;孟景春:慢性萎缩性胃炎三治[N];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阮氏秋河;胃炎Ⅰ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干预作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2 郭红梅;曾斌芳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及扶正消萎汤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3 郭琳;慢性萎缩性胃炎证治规律的探讨[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4 魏玉霞;慢性萎缩性胃炎近10年中医文献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5 梅惠文;单兆伟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6 陈国忠;周德丽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学术经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韦玉娜;胃炎Ⅰ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作用及其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
8 张伦;萎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9 杜琳;单兆伟教授慢性萎缩性胃炎证治经验辑要[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10 钟e,
本文编号:5468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546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