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思维注意事项_护理临床思维训练_论中医临床思维灵感
本文关键词:中医临床思维,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早在《内经·八正神明篇》中就有“昭然独明”、“慧然独悟”等灵感记载。灵感作为现代认识论的范畴,是指思维过程中人对客观事物相对独立、短暂的突然颖悟和明锐理解。它集感性与理性于一身,既能直接捕捉和感知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又能直接领悟和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是由客观事物直接引起的“顿悟式”的认识飞跃。钱学森说:“灵感是一种人们没有意识到的对信息的加工过程,是在潜意识中酝酿问题而后与显意识的突然沟通。”它的产生离不开实践、机遇、联想、直觉等环节。近年来,随着思维科学研究的进展,灵感已成为中医思维形式的一种,并广泛应用于临床,笔者试结合中医临床作初步探讨。
思维灵感的特性
偶然性和突发性使灵感具有灵性。灵感常常以突然降临的形式在人们头脑中闪现出智慧的火花,一些新念头、新见解、新发现,不一定都是在大脑高度集中思考的时候出现,而往往是在对问题作了多方面的艰苦思索之后,大脑松弛状态下忽然闪现出来的。长期潜心思索、苦心钻研的人,更容易产生灵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一定的知识经验积累和思维能力准备,同时还要善于捕捉。
张从正《儒门事亲》卷二中就有偶有所遇厥疾获瘳记11篇,记录了偶得吐法、泻法、出血法等。今人汪氏等用“甑脚水”回乳,就是在临床中偶然发现的。刘氏由朱丹溪首创的“提壶揭盖”法而灵感闪现,茅塞顿开,悟出了“塞盖止流”法,在临床上用于治疗泄泻、遗精、尿崩、带下、自汗等病症,取得了满意效果。
灵感的出现带有相当的偶然性,但偶然中隐含着某种必然。恩格斯曾经说过:“所谓偶然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自觉地认识和掌握这种必然,使人有可能通过某种途径激发创造性灵感。
综合性和创造性
灵感在我们使用任何一种思维时,都可能遇到。换句话说,灵感以凝缩的形式包含了许多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并发生着诸多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在一般情况下无法发生的能动作用,是人脑诸种认识能力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的功能,它能使人摆脱习惯性思路的困境,瞬息间领悟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形成新形象、新概念、新思想,所以也是极其宝贵的最佳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清代温病学家余师愚由于其父染疫为群医所误,长期考虑温病相应的治法,在读《本草》时发现“石膏性寒,大清胃热,味淡而薄能解肌表热,体沉而降,能泄实热”,才“恍然大悟”。知道了“非此不足以治热疫”,遂创清温败毒饮,“遇有其证,投之无不获效,历三十年活人无算”,并著成《疫疹一得》,使瘟疫治法有所突破。温病学重要文献《温热论》也是叶天士游洞庭湖时突发灵感,口述并由顾景文执笔记录的。汉代名医华佗正是在战场救护的大量实践中,由于偶然的机遇触发了灵感创造出麻沸散,并由动物的动而少病创造出了五禽戏。
思维灵感产生的基本因素
博学精深:泰勒说过:“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特的见解。”纵观中医发展的历史,博学广识、见地深远,是历代医家成功成才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灵感迸发的必备条件和土壤。
隋唐名医孙思邈认为医学乃“至精至微”之事,要求医家“涉猎群书”、“博极医源”,从多方面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清代名医叶天士谓其后代:“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然后可以济世”;吴鞠通“进与病谋,退与心谋,十阅春秋,然后有得”才著成了《温病条辨》,在温病学理论上的这一成就与他“近师承于叶氏,远追踪乎仲景”是分不开的;李时珍闭户读书十年,搜罗百氏,凡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无所不览,知识渊博,以至《本草纲目》纸贵洛阳;徐灵胎学验俱丰,治病得心应手,是与他广泛研究星经、地志、九宫、音律、武术、兵法分不开的,他提出非聪明敏哲,渊博通达,虚怀灵变,勤读笔记,精鉴确识之人不可学中医。这些都提示医生在学有专攻和研究的同时,要勤求博采。秦伯未被誉为诗、书、医三绝,他的医学成就得力于多方面的修养。程门雪曾谓:“名医必然饱学,断无俭腹名医也。”他的医学造诣自不必说,其文学修养、书画、金石篆刻都具相当水平。
“文以载道”,不通文理难明医理,邵辅说“医学奥旨,非儒不能明”;《新唐书》谓孙思邈“通百家说,善言老子、庄周”;《清史稿》说柯琴“博学多闻,能诗,善古文辞”;清代著名医家薛雪善诗论,撰有《一瓢诗话》;徐大椿擅道情,创作的《洄溪道情》,,更是文坛医苑的佳话。当代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教授曾经说过:“在中医学的发展长河中,医学与文学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凡医学之有成就者,无不娴于文学,亦只具有较高文学修养的人,才可能精通医学。”他非常欣赏黄宗羲“先穷经,后正史”的治学方法。
如果说古代医家都要求自己博学精深的话,那么当代的创造型良医则更应如此。集中精力,精深研究,主攻专业窄化是必须和有益的,但“窄化专业”绝不能“窄化视野”,因为从自己的专业知识领域向其他领域望去,在视野重合处,往往会看到意想不到的奇观。
清人刘开说得好:“非尽百家之美,不能成一人之奇;非取法至高之境,不能开独之域。”由此看来,灵感的产生与医生对经典著作和基本理论的熟谙以及知识面的宽窄有至为重要的关系。博学精深,不仅是指在本学科之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系统的专业理论、精湛的专业技能、必要的科研信息,而且在本学科之外,要有较丰富的相邻、交叉和边缘学科的知识,一定的社会科学和其他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等等。甚至有人认为医家应该是个“杂家”,知识面广可以左右逢源,触类旁通,受到多方面的启示。
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愿望
兴趣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态度,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浓厚稳定的兴趣时,就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思索和平日对诸多信息的储备。愿望表明人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追求,它能促使人对问题进行长时间思考,以激发联想,产生下意识而独辟蹊径。
唐笠三在《吴医汇讲》中曾引用了朱丹溪描述自己思考过程的一段话:“方书瘦胎饮一论,为湖阳公主作也,予族妹苦于难产……予甚悯焉。视其形肥而勤于针黹,构思旬日,忽自悟曰,此正与湖阳公主相反,彼奉养之人,其气必实,耗其气使和平,故易产。今形肥,知其气虚,久坐知其不运,今其有孕至五六个月,遂于大全方紫苏饮加补气药,与十数贴,因得男儿甚快。”丹溪忽然自悟的灵感,正是由于他怜悯族妹难产,构思旬日的结果。应该说,此时他已经有了对该病了如指掌的认识和成竹在胸的治疗措施。
恬静的心情,舒静的环境
恬静的心情使人摒除急躁烦恼,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宁静的自然环境和舒松的社会环境能摆脱分散注意力的其他问题,避免干扰,全神贯注,使下意识思维活跃起来。灵感能沟通和活跃我们的思路,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但不能代替平日的理论知识学习、临床经验积累和思维能力的自我培养。《吴医汇讲》中谓:“看病不认真切,则静坐思之,总于望、闻、问、切四者中搜求病机,必有得心之处,胸中了了,用药方灵,若终于疑惑,而勉强投方,窃恐误人性命也。”《医学心悟》论“医有彻始彻终之理时”也说“学者读书之余,闭目凝神,时刻将此数语,细加领会,自应一旦豁然,融会贯通,彻始彻终,了无疑义,以之司命,奚愧焉。”
研究临床思维灵感的意义
灵感是一种闪光思想,它可以使诗人产生绝妙佳句,科学家产生创造性的构思,得出久思不解问题之答案,也能使医生得出最佳治疗措施,有时甚至导致新的发现和重大发明。研究中医临床思维灵感,肯定其科学性和客观实在性,确立其在中医临床思维中的地位,从而加深对灵感产生规律的认识,让灵感更多地莅临,有助于中医理论的发展和临床辨治水平的提高。
本文关键词:中医临床思维,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51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55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