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慢性盆腔疼痛中医发病因素及证候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女性慢性盆腔疼痛中医发病因素及证候的研究
【摘要】:研究目的:通过对慢性盆腔疼痛患者及健康人群进行中医相关病因问卷调查,并对慢性盆腔疼痛患者进行中医四诊资料收集,探讨女性慢性盆腔疼痛的相关中医病因,以及证型分布规律,为临床工作中预防女性慢性盆腔疼痛发病提供理论依据及辨证施治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根据《中医病因病机学》(陶汉华主编2002年出版)及通过对古代、现代文献查阅设计出中医病因学问卷调查表,在广东省中医院妇科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及在健康人群中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健康女性分别进行中医病因问卷调查,并对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中医四诊资料收集。将收集的资料输入电脑,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一、对CPP组及正常组进行组间差异比较,结果显示两组在以下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文化程度、夏天待空调房时长、夏天穿露脐装或露背装、参加水上活动、游泳、泡温泉、青春期游泳、易激怒、恐惊、抑郁、焦虑、产褥期不良情绪、月经期间吃生冷、偏嗜某一口味、每日主食总量、产后劳累、入睡时间、性生活频率、月经未净同房、堕胎次数、宫腔手术、盆腹腔手术。二、对CPP组及正常组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夏天待空调房时长、夏天露背或露脐装、抑郁、焦虑是CPP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OR1);一日主食总量是保护因素(P0.05,OR1)。三、137例CPP患者中,以气滞血瘀为主,占24.81%,气血两虚型占13.87%,肾虚血瘀型10.95%,气虚血瘀型占9.49%,精血不足型占9.49%,寒凝血瘀型占8.76%,寒湿凝滞型占6.57%,湿热瘀结型占6.57%,脾虚湿瘀型占4.38%,虚寒证型占2.92%,肝郁脾虚型占2.19%。四、40岁以下以实证为主;21~40岁以气滞血瘀居多(28.57%);40岁以上肾虚血瘀为主(33.33%)。经卡方检验,结果提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对病程长短及证型、西医病因及证型进行卡方检验,提示P0.05。研究结论:一、夏天待空调房时长、夏天露背或露脐装、抑郁、焦虑均有可能增加慢性盆腔疼痛发生的几率,一日主食总量增多有可能减少慢性盆腔疼痛发生的几率。二、随着社会审美观和穿着习惯改变,现代女性趋向穿着露脐装或露背装,加上长期空调环境,经期不忌口,进食生冷寒凉食物,寒气易侵犯机体而致病;现代社会活动种类多样化,许多女性参与水上活动、游泳、泡温泉,无形中导致寒湿之邪入侵致病。另外,越来越多的女性承受着家庭、工作、生活的压力,在情绪上出现易激怒、恐惊、焦虑、抑郁,一方面这些不良情绪可能会导致慢性盆腔疼痛的发病,另一方面身体上的不适会加重这些不良情绪。现代生活水平提高,物质供应丰富化,娱乐活动多样化,很多人不注重饮食、作息,形成进食主食量少、晚睡等不良习惯,对疾病的发生存在着隐匿的风险。三、慢性盆腔疼痛患者,血瘀证型多见,且以气滞血瘀型居多,实证血瘀除气滞血瘀,还包括寒凝血瘀、湿热瘀结,虚证血瘀型包括肾虚血瘀、气虚血瘀、脾虚湿瘀。四、年龄对证型有显著影响,40岁以下以实证为主,21~40岁以气滞血瘀居多,40岁以上以虚证为主,且以肾虚血瘀居多;病程长短、西医病因对证型无显著影响。
【关键词】:慢性盆腔疼痛 中医病因 中医证型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71.9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10
- 引言10-11
- 第一章 文献研究11-23
- 第一节 西医学对慢性盆腔疼痛的研究11-15
- 一、CPP的定义及流行病学特点11
- 二、CPP的西医病因及特点11-14
- 三、CPP的西医诊断14
- 四、西医关于CPP的治疗14-15
- 第二节 古代中医学关于CPP的研究15-20
- 一、古代中医学关于CPP的病名及概述15-16
- 二、古代中医学关于CPP病因病机的认识16-18
- 三、古代中医学关于CPP的辨证方药18-20
- 第三节 现代中医学对CPP的研究20-23
- 一、现代中医学关于CPP病因病机的认识20-21
- 二、现代中医学关于CPP的辨证治疗21-23
- 第二章 临床研究23-43
- 第一节 研究方案23-25
- 一、研究对象23-25
- 二、研究内容25
- 三、研究方法25
- 第二节 研究结果25-35
- 一、一般资料统计学分析26-27
- 二、CPP中医发病相关因素27-32
- 三、CPP中医病因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32-33
- 四、CPP中证候分析33-35
- 第三节 分析与讨论35-42
- 一、中因病因与疾病的发生和治疗35-37
- 二、一般情况讨论分析37
- 三、CPP中医病因讨论分析37-41
- 四、CPP证候特点分析41-42
- 第四节 不足与展望42-43
- 结语43-44
- 参考文献44-47
- 附录47-53
- 致谢53-54
- 统计学审核证明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代翠婷;;500例慢性盆腔疼痛患者临床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年12期
2 沙玉成;女性慢性盆腔疼痛的常见原因[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1991年04期
3 张震;慢性盆腔疼痛的社会心理学侧面[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5年03期
4 储继军,胡小荣,陈红霞;育阴解郁法治疗女性心源性慢性盆腔疼痛18例[J];河南中医;2005年02期
5 李慧云;;女性慢性盆腔疼痛原因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年24期
6 郑玉玲;;慢性盆腔疼痛病因学研究进展[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年07期
7 苗英;;浅谈中西医整体化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疼痛的临床经验[J];亚太传统医药;2012年05期
8 吴粉兰;;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年27期
9 何东杰;许丽绵;;许丽绵教授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经验[J];新中医;2012年11期
10 马碧赞;;绝育术后78例慢性盆腔疼痛原因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3年2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陶柳;李金伟;;慢性盆腔疼痛发病率及病因分析[A];第二十一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四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上册)[C];2005年
2 李玉艳;熊光武;史常旭;梁志清;徐惠成;陈勇;王琳;常青;;慢性盆腔疼痛的病因学分析[A];第八次全国妇产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3 黄邦高;张心男;徐智慧;倪庆节;诸靖宇;周鹏;;生物反馈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疗效评估[A];2006年浙江省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4 吴瑞瑾;;慢性盆腔疼痛的中西医结合治疗[A];全国中西医结合生殖系统炎症性疾病专题学术会议论文及摘要集[C];2013年
5 冉青珍;施安丽;;中药配合醪糟食疗治疗慢性盆腔疼痛52例[A];第九次全国中医妇科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6 向东方;梁雪芳;陈秀华;;薄氏腹针治疗慢性盆腔疼痛48例临床观察[A];首届全国腹针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郭红燕;;慢性盆腔疼痛的神经阻滞治疗[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妇科内镜会场(妇科内镜学组)论文汇编[C];2012年
8 宋春生;赵家有;;解读《EAU慢性盆腔疼痛指南(2012年版)》[A];首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男科论坛——暨第二次全国男科青年学术会议2012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医药学会泌尿男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姬薇 本报实习生 尹晓鹏;职业女性压力致病不应忽视[N];工人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春磊;中国人群中慢性盆腔疼痛症状与前列腺炎症的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冬红;女性慢性盆腔疼痛中医发病因素及证候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2 李彦茹;女性慢性盆腔疼痛患者的体质分布规律探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3 冯文图;中医体质学说在常见妇科慢性盆腔疼痛疾病诊治中的应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英晓菲;腹腔镜诊断女性慢性盆腔疼痛283例临床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0年
5 陈艾丽;女性慢性盆腔疼痛患者中医体质与生活因素的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6 谢凤;中药直肠给药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疼痛病症的研究现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6年
7 梁钧梅;施氏砭术综合疗法治疗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疼痛的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王玲敏;女性慢性盆腔疼痛的五脏病位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年
9 陈玮;盆腔炎性疾病所致慢性盆腔疼痛的治疗研究进展[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5576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557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