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对骨质疏松症中医主要病机和现代病因学的认识与探讨

发布时间:2016-06-13 16:29

  本文关键词:对骨质疏松症中医主要病机和现代病因学的认识与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骨质疏松症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参与的多因素复杂疾病。中医对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机存在3种认识,即肾虚为本、脾虚为本、脾肾俱虚共为根本。在对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机存在分歧和争议的情况下,本文结合骨质疏松症现代病因学的研究结果,阐释了骨质疏松症肾虚为本、脾虚为本、脾肾俱虚共为根本3种认识的科学内涵,目的在于加强对骨质疏松症中医病机的理解,促进对骨质疏松症

中西医结合学报 2 1 0 0年 1 2月第 8卷第 1 2期

Jun l f hn s ne rt eMeiie ee e 0 0 o ra o ieeItg ai dcn .D cmb r2 1 .Vo. . . 2 C v 18 No 1

对骨质疏松症中医主要病机和现代病因学的认识与探讨 王新祥,张允岭,黄启福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实验中心,北京 1 0 7 008

摘要:骨质疏松症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参与的多因素复杂疾病。中医对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机存在 3种认识,即肾虚为本、虚为本、肾俱虚共为根本。在对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机存在分歧和争议的情况脾脾 下,本文结合骨质疏松症现代病因学的研究结果,阐释了骨质疏松症肾虚为本、虚为本、肾俱虚共为根本脾脾

3种认识的科学内涵,目的在于加强对骨质疏松症中医病机的理解,促进对骨质疏松症的中西医认识与沟 通,并为提高中医防治骨质疏松症临床疗效提供参考与帮助。 关键词:骨质疏松;肾虚;脾虚;遗传性疾病,天性;环境因素诱发疾病先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组织结构退化为骨特征,导致骨的脆性增高及骨折的危险性增加的一

现代病因学理论,讨中医对骨质疏松症主要病机探的不同认识,目的在于加强对骨质疏松症中医病机的理解。促进对骨质疏松症的中西医认识与沟通,并为提高中医防治骨质疏松症临床疗效提供参考与 帮助。 1骨质疏松症中医主要病机

种全身代谢性骨骼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疼痛、身长 短缩、易发骨折等 .有时并无明显症状。骨质疏松症 分为原发性、发性和特发性 3类,继以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为常见,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老年性骨包

质疏松症,,本文讨论的主题。据 2 0是 0 0年我国第 5次人口普查的结果,预测我国原发性骨质疏松人 数约为 88 0人 .占总人口的 6 9 0万约 .7,随着而

骨质疏松症是随着现代影像医学的发展而得以 认识的一种较新的疾病,医认为其病机涉及多个中

我国人均寿命的延长和人口结构的改变 .发病率其 呈明显上升趋势 .已成为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骨质疏松症引发的脆性骨折多发于脊椎和

髋部 .常

脏腑,对其主要病机持肾虚为本的认识占绝对优势; 持脾肾俱虚共为根本的认识也在增多;脾虚为本持 认识的较少,而近来发现此认识亦有坚实的理论然依据和科学基础。

会导致长期卧床,使病人失去独立生活能力,重影严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并发症发生后且 死亡率较高,会造成巨额医疗消费。骨质疏松症还不仅是我国,是一个全球性的严重的公众卫生问也 题。称为无声无息的流行病。被

1 1骨质疏松症肾虚为本中医根据骨质疏松症 .

的病因病机和临床症状,多将其归属为“骨痿”骨“痹”范畴。对于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机,形成了肾虚 为本的普遍认识 _。在生理上,肾为先天之本, 2]主

病机是中医对疾病发生、展及其变化机制的发

藏精,生髓,养骨,精髓故骨为肾所主,肾精的盛衰影响骨的生长、育、发强盛、衰弱的全过程。在病因 病机上,虚导致精亏,亏导致髓失所养,为骨肾精成

认识,是对病因、性、候、腑气血虚实变化的概病证脏 括,任务旨在揭示疾病的本质,对疾病进行正确其是

诊断和有效防治的理论基础。本文结合骨质疏松症

髓空虚的骨质疏松症。在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的

基金项目:育部新教师基金资助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资助项目( o 0 0J 0 )教 N . 67P 2;国家自然科 学基金资助项目( o 3 8 2 0 N .0 79 ) C0 rs o d n e:Xi— in a g,M D,Prfso;Te:0 06 6 9 3;E mal rep n e c n xa g W n oe s r l 1—78 6 4— i:wa g ixa g n y h o c r. r n xn in c@ a o . o cl n

对骨质疏松症中医主要病机和现代病因学的认识与探讨


  本文关键词:对骨质疏松症中医主要病机和现代病因学的认识与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69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569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9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