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内经》方剂理论体系框架演变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1 12:21

  本文关键词:《内经》方剂理论体系框架演变发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内经 方剂理论 方剂学教材 体系框架 演变


【摘要】:目的阐明从《内经》到现代方剂学教材方剂理论体系框架演变发展的历史沿革及其规律特点,初步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稳定的方剂理论体系框架。方法梳理总结《内经》方剂理论体系要点,初步勾勒现代方剂学教材方剂理论体系的框架结构,并对《内经》与现代方剂学教材理论体系进行纵向对比分析研究,通过搜集、查阅和参考相关古代医籍文献,归纳总结方剂理论体系框架的演变发展历史脉络与规律特点。结果第一节主要对《内经》中涉及的相关方剂理论内容进行梳理与整合。认为《内经》已具备构成方剂理论体系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治则与治法、主治、组方、配伍、制方形式、用法等方面。第二节主要梳理从《内经》至现代方剂学教材方剂理论的历史沿革及其发展变化。从治法发展、主治病证症、组方配伍演变到方剂的煎服法等,方剂理论内容或扩增,或消减,或发生融合,各有其发展演变特点。第三节归纳总结从《内经》到现代方剂学教材发展演变的大致规律特点。认为方剂理论体系框架的发展有三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一是宋末金元时期,随着方剂功效及方论的出现与发展,方剂理论实现了“药—方—效—证”与“证—法—方—药”的统一;二是明清时期,由于方剂分类方法的进步,尤其是清·汪昂《医方集解》创立的综合分类法,解决了方剂长期以来不能自成体系的分类问题,标志着中医方剂学的初步形成;三是伴随着现代方剂学学科的建立与方剂学教材的面世,方剂理论体系框架完成了从初步探索到逐渐完善的过程,并大致勾画了现代方剂理论体系框架。方剂理论体系框架的演变发展整体呈现从粗到细,再由博返约的一个过程。方剂理论体系框架各部分的发展往往是不同步的并相互影响。结论《内经》已经具备构建方剂理论体系框架的一些基本要素,但难以形成系统框架。从《内经》到现代方剂学教材,方剂理论内容整体呈现一个不断壮大扩充的过程,期间也有一些理论内容逐渐缩减、消亡或发生融合。方剂理论体系框架基本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附属到独立,最后兼容并蓄的过程。
【关键词】:内经 方剂理论 方剂学教材 体系框架 演变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2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方剂理论体系现代研究进展9-19
  • 1 方剂与治法研究9-10
  • 2 方剂分类研究10-11
  • 3 方剂组成与配伍规律研究11-13
  • 4 方剂剂型研究13-14
  • 5 方剂用法研究14
  • 6 小结14-15
  • 参考文献15-19
  • 前言19-20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20-63
  • 第一节 《内经》包含方剂理论框架的基本要素20-28
  • 1 治则与治法20-22
  • 2 主治以病症为主22-23
  • 3 “君臣佐使”的组方结构23-25
  • 4 配伍以性味配伍为主25
  • 5 以七方为代表的制方形式25-26
  • 6 方剂用法26-28
  • 第二节 从《内经》到教材的方剂理论体系演变28-49
  • 1 方剂与辨证论治28-33
  • 2 组方配伍33-39
  • 3 七方演变39-43
  • 4 方剂用法发展43-49
  • 第三节 方剂理论体系框架的演变规律特点49-63
  • 1 方剂理论体系发展的三个重要历史节点49-60
  • 2 方剂理论体系框架的演变特点60-63
  • 结语63-66
  • 1 结论63-65
  • 2 存在问题与不足65-66
  • 参考文献66-69
  • 附录69-73
  • 《内经》13方原文69-73
  • 致谢73-74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74-75
  • 个人简历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松辉;对《内经》理论体系式教材结构的设想[J];中医药学刊;2004年07期

2 陈淑芬;;家庭功能分析的理论体系简介——家庭功能分析的相关概念[J];中国全科医学;2006年02期

3 李今庸;;祖国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探讨[J];湖北中医杂志;1979年01期

4 王钊;论“时脏阴阳”为《内经》理论体系之核心[J];国医论坛;1988年04期

5 程士德;;《内经》理论体系纲要(三)——试论《内经》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J];中医函授通讯;1990年06期

6 程士德;;《内经》理论体系纲要(五)——《内经》理论体系的生命物质观[J];中医函授通讯;1991年02期

7 程士德;;《内经》理论体系纲要(七)——《内经》理论体系的形神统一观[J];中医函授通讯;1991年04期

8 张俊智,宋爱华,陈卫川;回族医药学理论体系概述[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1997年03期

9 侯利民;浅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10 安之璧;;关于“护理学”的探讨(四)[J];中华护理杂志;198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明龙;;推进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创新[A];当代中国经济问题探索(下册)[C];2004年

2 李述章;;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哲学审视[A];全国首次公共行政管理方法论创新学术研讨会资料文集[C];2004年

3 朱进;;不知道答案的问题最重要[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科学的本源[C];2006年

4 金炳镐;;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5集)[C];2009年

5 于义池;;犯罪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及其社会价值[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6 赵瑞华;;论一脉相承、内在统一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7 刘阶群;;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的理论体系和主要观点[A];坚持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全国社科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二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黄文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理论体系初论[A];中国共产党90年研究文集(上)[C];2011年

9 何建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的几点认识[A];“历史唯物主义与民族复兴之路”全国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10 苏军;;以人为本,,科学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和谐社会——论构建“和谐社会”理论体系与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A];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国社会科学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警广东省总队 龙汉荣;旗帜·道路·理论体系[N];解放军报;2007年

2 颜晓峰;旗帜·道路·理论体系的高度统一[N];丽水日报;2007年

3 黄民汉;“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的高度统一[N];战士报;2007年

4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 石仲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三位一体”[N];解放日报;2012年

5 求是杂志社原总编辑 张晓林;道路、理论体系、制度[N];深圳特区报;2012年

6 国防大学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邋执笔 颜晓峰;旗帜、道路、理论体系的高度统一[N];解放军报;2007年

7 雷云;伟大旗帜·正确道路·科学理论体系[N];宁波日报;2007年

8 德州市委讲师团团长 潘小曼;新历史起点上的旗帜、道路、理论体系[N];德州日报;2007年

9 本版编辑 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 仇兴平 某基地政治工作教研室主任 李兴文 75200部队政治部主任 吴社洲 75763部队政委 李和森 海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 吕强 军区宣传部副部长 彭泽成;把握科学理论体系 坚定社会主义信念[N];战士报;2007年

10 蔡多文邋刘笑伟;一个系统科学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N];解放军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崔玉娈;制度精神初探[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慧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2 何流;《内经》方剂理论体系框架演变发展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3 胡妍;科学理论体系中的简单性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4 侯瑞华;中国特色理论体系基本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5 王志东;对叠罗汉理论体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4年

6 延慧芳;中英犯罪理论体系比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7 孙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两大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经验[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王慧;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观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10 范爽;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理论体系及其发展创新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042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6042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50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