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补肾健脾法治疗男性不育弱精子症对人工授精结局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8-02 00:10

  本文关键词:补肾健脾法治疗男性不育弱精子症对人工授精结局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弱精子症 补肾健脾法 男性不育 宫腔内人工授精


【摘要】:目的:探讨补肾健脾法治疗男性不育弱精子症患者对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脾肾两虚型"拟行IUI的不育男性患者共78例,随机分为A组(补肾健脾法组)、B组(抗氧化治疗组)和C组(空白组)3组,每组26例,12周为1个疗程。检测治疗前后计算机辅助精液分析(CA-SA)、精子形态学等反映精子质量指标的变化,并对IUI后的妊娠结局进行追踪随访。结果:治疗后A组患者精子活力和前向运动精子(PR)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前后患者精液量、精子浓度、精子形态以及精子运动参数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临床妊娠率、累积妊娠率和活胎率均高于B组和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补肾健脾法治疗男性不育弱精子症患者,能提高该类患者的精子活力及前向运动速度,有助于改善IUI的妊娠结局。
【作者单位】: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科;广州中医药大学;
【关键词】弱精子症 补肾健脾法 男性不育 宫腔内人工授精
【基金】: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资助项目(编号:20151234) 广东省科学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40213)
【分类号】:R277.5
【正文快照】: 不孕不育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显示:在美国、北欧等发达国家的发病率为8.4%~21.0%,发展中国家10%~30%左右[1]。男方因素约占不孕不育病因的40%,其中以精液异常最为常见,同时因男性取精液简单、快捷、廉价和无损伤性,男性精液分析被推荐为不孕不育初筛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永祯;男性不育验案两则[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年09期

2 华良才;男性不育辨治录验[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87年04期

3 傅本善;活精散治疗男性不育[J];四川中医;1987年12期

4 田凤鸣,刘玺珍,高国青;男性不育辨证论治刍议[J];北京中医;1987年05期

5 周光耀;男性不育治验二则[J];广西中医药;1987年03期

6 张连城;;男性不育从肝论治[J];河北中医;1987年06期

7 冯世纶;;治疗男性不育证的体会[J];中医药研究;1987年04期

8 田凤鸣;高国青;;男性不育脉证并治[J];甘肃中医;1988年02期

9 黄海波;男性不育证治[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9年11期

10 彭光祖;王仲彬;;男性不育临证心得[J];江西中医药;198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欧春;;略论男性不育的诊治[A];浙江省中医药学会男性病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6年

2 皇甫予苏;;浅析传统文化思想对男性不育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朱政衡;秦国政;;古代医家男性不育认识辑要[A];新编男科理论与临床——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七届中医男科学术大会;全国中医男科临床与科研方法高级研修班;2006年云南省中医男科诊疗技术培训班讲义与论文集[C];2006年

4 王宝庆;;男性不育的临症心得[A];第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男科学术会议及全国中西医结合男科提高班论文汇编及讲义[C];2011年

5 吕伯东;陶婷婷;黄晓军;;中药治疗男性不育作用机制的研究[A];2007年浙江省男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6 吕伯东;陶婷婷;黄晓军;;中药治疗男性不育作用机制的研究[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泌尿外科、男科专业委员会第五次学术年会暨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7年

7 常德贵;张培海;吴天浪;王同庆;;男性不育从肝肾探讨[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届男科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马凤梅;连方;孙振高;张建伟;张宁;刘延荷;王利红;牟善芳;孟茜;;中药治疗特发性男性不育的观察研究[A];第六届全国优生科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9 贾玉森;张志杰;代宏亮;李曰庆;;中医药治疗男性不育弱精子症60例临床观察[A];第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男科学术会议及全国中西医结合男科提高班论文汇编及讲义[C];2011年

10 庞保珍;庞慧卿;庞清洋;赵焕云;;男性不育证治[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届男科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陈小飞邋冯立中;治疗男性不育 阳春三月最佳[N];健康报;2008年

2 刘文虎;治男性不育方[N];民族医药报;2006年

3 江源;男性不育的中医看法[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4 叶明;男性不育的辨证施治[N];中国医药报;2001年

5 董培;慢性前列腺炎和男性不育[N];家庭医生报;2006年

6 李宏军;如何应对男性不育[N];健康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超;男性不育(少弱精子症)中医证候规律研究[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6年

2 徐会超;针药联合治疗肾阴阳两虚型男性不育弱精子症的临床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6067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6067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8a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