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献的冠心病热证和痰、瘀证相关关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文献的冠心病热证和痰、瘀证相关关系研究
【摘要】:冠心病(CHD)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中医诊治冠心病(胸痹心痛)有独特的优势。从古代到现代,中医对冠心病证候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之中。近年来中医对冠心病证候认识的发展中,“热证”、“从热论治”的观点值得关注和探讨。“痰证”、“瘀证”是冠心病的重要证候,特别是“痰证”、“瘀证”相关的“痰瘀互结证”,同样是近十几年来冠心病证候认识的重要发展。目前对冠心病“热证”的认识,已有一定的探讨和综述。但仍有待进一步深入。本课题采用理论研究方法,基于文献:1.全面理清冠心病“热证”观点发展的全貌和脉络。通过系统搜集、整理相关文献,对文献进行悉心分析,用文献分类、分层方式,客观展示了:(1)冠心病“热证”观点逐年文献数量变化;(2)对冠心病“热证”观点认识的不同程度;(3)对冠心病“热证”观点认识的不同表现形态;(4)持冠心病“热证”观点的相关医家:即是各文章作者或文章介绍的医家;(5)持冠心病“热证”观点的医家在以往冠心病证候认识的基础上对新观点的接纳;(6)冠心病“热证”观点在医家间的承接和发展;(7)医家对冠心病“热证”病因、病理定位的认识;所列的病因、病理定位认识在第三章、第四章的观点形成中发挥了作用。2.提出本课题对冠心病“热证”病理定位的补充认识,理清这一认识与原有认识的关系,完善冠心病“热证”观点。(1)提出并论证冠心病“热证”病理定位应主要是交感神经兴奋。并述这一观点的临床意义。(2)理清上述冠心病“热证”病理定位观点与原有“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炎症”、“机体整体的热证”等认识的关系。3.并在上述基础上,探讨冠心病重视“热证”之后,与“痰证”、“瘀证”、“痰瘀互结证”的关系及对其辨证的影响。(1)冠心病热证与痰、瘀、痰瘀互结证的关系。有“仅热证”、“痰热证”、“瘀热证”、“热证+痰瘀证”等。(2)现代冠心病热证辨证的发展,对痰、瘀证的辨证也产生了影响。本研究对客观认识和评价冠心病“热证”观点(包括其未来发展)、完善冠心病的证候认识有一定意义。本研究的创新点:1.全面理清冠心病“热证”观点发展的全貌和脉络。2.提出本课题对冠心病“热证”病理定位的“交感神经兴奋”认识,并理清这—认识与原有认识的关系,完善冠心病的“热证”观点。3.并在上述基础上,总结了冠心病重视“热证”之后,对“痰证”、“瘀证”、“痰瘀互结证”辨证产生影响的6个方面。
【关键词】:文献研究 冠心病 热证 痰、瘀证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59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1
- 综述:冠心病热证与炎症相关性的研究进展11-19
- 参考文献17-19
- 前言19-21
- 1 现代冠心病热证辨证的发展21-50
- 1.1 冠心病热证辨证的古代论述21-22
- 1.2 现代冠心病热证辨证——未作为主要证候22-31
- 1.2.1 注意到热的征象,但未辨热证22-23
- 1.2.2 单方或复方为寒性,但不辨热证23-27
- 1.2.3 认为“热”是重要病机,但不辨热证(心痛气雾剂)27-28
- 1.2.4 辨热证,但未作为主要证候28-31
- 1.3 现代冠心病热证辨证——作为主要证候31-42
- 1.4 冠心病热证的病因42-46
- 1.5 现代冠心病热证辨证的发展小结46-50
- 1.5.1 发展曲线46-49
- 1.5.2 全面理清冠心病“热证”观点发展的全貌和脉络49-50
- 2 冠心病:一直被忽视的热证50-57
- 2.1 交感神经兴奋是冠心病的重要病理51-53
- 2.2 证候实质研究成果表明,热证时,交感神经兴奋53-54
- 2.3 冠心病的热证一直被忽视54-55
- 2.4 冠心病的热证被忽视的原因55-56
- 2.5 本文与近年来冠心病辨热证着眼点和辨证结果不同56
- 2.6 小结56-57
- 3 冠心病之热证,热在“心”57-62
- 3.1 误解57-60
- 3.2 解误60-62
- 3.3 小结62
- 4 冠心病热证与痰、瘀证的相关关系62-69
- 4.1 冠心病热证与痰、瘀证的关系62-65
- 4.2 现代冠心病热证对痰、瘀、痰瘀互结证辨证的影响65-69
- 结论69-72
- 参考文献72-81
- 致谢81-82
- 个人简历8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中亭;;论“热证忌灸”与“热证可灸”的文献研究[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郭娜;赵建国;;关于“热证可灸”与“热证忌灸”的思考[J];针灸临床杂志;2013年02期
3 胥佳;;热证不可灸探讨[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2年11期
4 杨孝芳;吴丽;;从“热证忌灸”到“热证贵灸”[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年01期
5 徐志伟;陈群;孙琪;刘雅梅;王斌;陈芝喜;雷娓娓;;中医热证实质研究[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09年03期
6 刘亚梅,陈群,薛雨芳;中医热证本质研究进展及思考[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7 任秀梅;沈雪勇;;热证禁灸与热证可灸辨析[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8 吴治恒;;内假热证辨治的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2年08期
9 王伟珍;热证的护理[J];吉林中医药;2004年12期
10 林莺;许金榜;;热证施灸的机理探讨[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嘉;刘友章;;再议“热证可灸”[A];2012年(第3次)广东省肝脏病学会中医药学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暨国家继续教育项目《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病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燕平;热休克蛋白HSP70在恶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热证的关系[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屈伸;基于文献的冠心病热证和痰、瘀证相关关系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6年
2 周铁成;原发性肺癌热证分级量化及分层级诊断模式的探索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元颖;中医热证的免疫网络与病理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2年
4 丁珊珊;急性白血病患者单个核细胞信息与热证的相关性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073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607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