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淋证的古代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

发布时间:2017-08-03 01:24

  本文关键词:淋证的古代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


  更多相关文章: 古籍 文献研究 学术源流 治疗经验


【摘要】:研究目的与意义淋证是指小便涩痛,滴沥不尽,常伴见溲行急迫、短数者。根据病因和症状特点的不同,可分为热、血、石、气、膏、劳六证。其病因有内、外因之别,但主要病理因素为湿热。基本病机为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病证初起以实为主,久则转虚或者虚实夹杂。本证多见于西医泌尿系感染、结核、结石、肿瘤,以及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乳糜尿等疾患之中,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充分挖掘、整理、继承和发扬古代文献中的诊疗经验,为临床提供更多借鉴的方法,以期提高临床疗效。研究方法与成果论文应用传统文献学研究方法,从淋证病名源流考辨、历代重点医籍淋证理论整理、淋证相关问题讨论等三个方面展开。第一部分,淋证名称多样,或与小便症状描述相关,如淋溲、淋沥,或与淋证伴随症状相关,如淋满、淋闭。汉代以前,癃为癃、淋、闭三者总称,是指小便不畅的疾病。第二部分,为全文重点部分,该部分以朝代为纲,系统全面梳理历代医家的淋证认识。文论采用断代史的划分方法,将淋证古代发展史分为先秦至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等四个时期。将各个历史时期中医学的发展概况、发展特点、历代重点医籍中涉及淋证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总结与分析。涵盖了淋证病因病机、诊断、治疗方药、预防调护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内经》首次提出淋证的病名,并分析淋证成因为湿邪和热邪。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热在下焦”的病因病机,并记载治疗淋证的重点药物石韦及其炮制方法,记载了妇人淋症状及治疗方药。提出淋证“忌汗”理论。王叔和《脉经》记载了淋证的脉象为“少阴脉数”,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提出“肾虚膀胱热”观点,并首创按患者性别与年龄进行分类且分篇论述的方法。孙思邈《千金要方》记载了淋证的针灸疗法。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明确区分了血淋与尿血。施发《察病指南》系统划分了淋证的脉象。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记载了淋证“忌补”之说。张景岳《景岳全书》总结了淋证治疗原则。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重用山药治淋,首列“花柳毒淋”病名。第三部分,讨论了淋证相关问题。文章通过整理研究文献,将“忌补”学说与“花柳毒淋”的溯源,血淋与尿血的鉴别以及妇人淋的文献等问题进行了梳理。“忌补学说”始于丹溪存疑,据考证,“忌补学说”记载见于南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说明“忌补学说”出现在元代之前,并被当时的医家们认可。“花柳毒淋"的症状记载明清之前就已经出现。窦汉卿《疮疡经验全书》中,就已经记载了因为梅毒而导致淋证的疾病,称之为“内蛀疳”。首次将尿血与血淋的鉴别文献及子淋、产后淋的记载文献进行了整理分析。结论首次以朝代为纲,系统全面梳理历代医家的淋证认识。记录分析重点医案。提炼出对临床有借鉴意义的诊断理论、治疗原则、治疗方药及饮食调护的方法等。
【关键词】: 古籍 文献研究 学术源流 治疗经验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56.52
【目录】:
  • 摘要9-11
  • ABSTRACT11-12
  • 文献综述12-18
  • 1.1 淋证病名12
  • 1.2 淋证的病因病机12-14
  • 1.2.1 湿热之邪致淋12-13
  • 1.2.2 肾虚受邪致淋13
  • 1.2.3 气机不畅致淋13-14
  • 1.3 淋证的辨证治疗14-15
  • 1.3.1 内治法14-15
  • 1.3.2 外治法15
  • 1.3.3 “忌汗”和“忌补”学说15
  • 1.4 淋证相似病证的鉴别15-17
  • 1.4.1 淋证与癃闭15-16
  • 1.4.2 膏淋与尿浊16
  • 1.4.3 血淋与尿血16
  • 1.4.4 各类淋证鉴别16-17
  • 参考文献17-18
  • 前言18-20
  • 1 淋证病名源流考辨20-21
  • 1.1 淋证与癃闭之名的区分20-21
  • 1.2 淋证的分类21
  • 2 先秦至南北朝时期对淋证的认识21-29
  • 2.1 概述21-22
  • 2.2 《黄帝内经》22-23
  • 2.2.1 首次出现“淋”之病名22
  • 2.2.2 对淋证病因病机的初步认识22-23
  • 2.2.3 妄用热法而致淋,治以顺应四时23
  • 2.3 《难经》23
  • 2.4 汉·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23-26
  • 2.4.1 淋证的病因病机认识24-25
  • 2.4.2 淋证的症状概括25
  • 2.4.3 治疗淋证的方剂——当归贝母苦参丸25
  • 2.4.4 淋证治疗禁忌25-26
  • 2.5 《神农本草经》26-27
  • 2.5.1 主治石淋药物26-27
  • 2.5.2 通治五淋药物27
  • 2.6 《中藏经》27-28
  • 2.6.1 依据病因,首分八淋27-28
  • 2.6.2 分述各淋症状表现,强调石淋危候28
  • 2.7 晋·王叔和《脉经》28
  • 2.8 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28-29
  • 2.8.1 通治五淋药物28-29
  • 2.8.2 主治石淋药物29
  • 2.8.3 误服或炮制不当而致淋的药物29
  • 3 隋唐时期对淋证的认识29-42
  • 3.1 概述29-30
  • 3.2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30-32
  • 3.2.1 分篇论淋30
  • 3.2.2 淋证病因认识30-31
  • 3.2.3 辨析血淋与尿血31
  • 3.2.4 妇人淋和小儿淋31-32
  • 3.3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32-38
  • 3.3.1 淋证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32
  • 3.3.2 淋证的诊法32-33
  • 3.3.3 淋证的治疗方剂33-37
  • 3.3.4 淋证治疗中药37
  • 3.3.5 淋证的针灸治疗方法37-38
  • 3.4 唐·王焘《外台秘要》38-42
  • 3.4.1 关于《范汪方》《广济》的治淋方剂39-41
  • 3.4.2 许仁则对淋证的认识41
  • 3.4.3 对妇人淋、小儿淋的补充41-42
  • 4 宋金元时期对淋证的认识42-61
  • 4.1 概述42
  • 4.2 《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42-45
  • 4.2.1 系统总结治淋方剂42-43
  • 4.2.2 病因病机的发展43
  • 4.2.3 食疗法治疗淋证43-45
  • 4.3 南宋·刘f 《幼幼新书》45-47
  • 4.3.1 《婴童宝鉴》45-46
  • 4.3.2 《石壁经》46
  • 4.3.3 《婴孺》46-47
  • 4.4 南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47-51
  • 4.4.1 淋证三因,以气为本47-48
  • 4.4.2 淋证的治疗方剂发展48-50
  • 4.4.3 妇人淋治则及方药50-51
  • 4.4.4 明确区分血淋与尿血51
  • 4.5 宋·施发《察病指南》51-52
  • 4.5.1 七表脉中主淋的脉象52
  • 4.5.2 八里脉中主淋的脉象52
  • 4.6 南宋·严用和《济生方》52-54
  • 4.6.1 丰富淋证病因53
  • 4.6.2 区分淋证与利病53
  • 4.6.3 淋证分类53-54
  • 4.7 金·刘完素及其著作54-56
  • 4.7.1 病因病机发展54
  • 4.7.2 记载代表方剂54-55
  • 4.7.3 消渴病产生膏淋55-56
  • 4.8 金·张从正《儒门事亲》56-57
  • 4.8.1 涌泄之法治疗淋证56-57
  • 4.8.2 淋证调护57
  • 4.9 南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57-59
  • 4.9.1 治疗禁忌的提出57-58
  • 4.9.2 病因病机的总结58
  • 4.9.3 淋证证治58-59
  • 4.10 元·朱丹溪及其著作59-61
  • 4.10.1 病因病机的发展59-60
  • 4.10.2 主要治疗方剂60-61
  • 5 明清时期对淋证的认识61-79
  • 5.1 概述61
  • 5.2 明·徐彦纯《玉机微义》61-62
  • 5.2.1 总结淋证诊断与症状表现62
  • 5.2.2 总结淋证的病因病机62
  • 5.2.3 总结淋证治疗方剂62
  • 5.3 明·戴思恭《秘传证治要诀》和《证治要诀类方》62-64
  • 5.3.1 明确区分癃、淋、遗、闭63
  • 5.3.2 暑月淋证的病因病机及治法63
  • 5.3.3 提出以血色辨血淋病因63-64
  • 5.4 明·虞抟《医学正传》64-66
  • 5.4.1 博采众家并参己见64-65
  • 5.4.2 秉承家学并记载祖方65-66
  • 5.5 明·孙一奎《赤水玄珠》66-67
  • 5.5.1 论述妇人石淋病因病机66-67
  • 5.5.2 治淋应开郁火、滋阴血兼以导气利窍67
  • 5.6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67-68
  • 5.7 明·龚廷贤《寿世保元》68-69
  • 5.7.1 以脉象预见淋证预后68
  • 5.7.2 记载实用病案68-69
  • 5.8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69-71
  • 5.8.1 综述治淋之法70
  • 5.8.2 区分男女血淋病因70-71
  • 5.9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71-72
  • 5.9.1 详析各淋病因71-72
  • 5.10 清·傅青主《傅青主男科》72
  • 5.11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72-73
  • 5.12 清·张璐《张氏医通》73-74
  • 5.12.1 总结《金匮》论淋证四条73
  • 5.12.2 临床验案73-74
  • 5.13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74-75
  • 5.13.1 提出“淋属肝胆,浊属心肾”74-75
  • 5.13.2 总结治淋之法75
  • 5.14 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75-76
  • 5.14.1 淋证溯源概述75-76
  • 5.14.2 辨别淋浊之源76
  • 5.15 清·罗国纲《罗氏会约医镜》76-77
  • 5.16 日本·丹波元坚《杂病广要》77-78
  • 5.16.1 首次收录梅毒致淋77-78
  • 5.16.2 创新治淋方剂分类78
  • 5.17 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78-79
  • 5.17.1 淋证分类78
  • 5.17.2 重用山药78-79
  • 5.17.3 记载治疗毒淋方剂79
  • 6 讨论79-85
  • 6.1 “忌补”学说源流讨论79-80
  • 6.2 “花柳毒淋”的源流讨论80
  • 6.3 血淋与尿血的鉴别源流讨论80-81
  • 6.4 子淋源流探析81-82
  • 6.5 产后淋源流探析82
  • 6.6 导引法治淋82-83
  • 6.7 淋证临床理论探讨83-85
  • 6.7.1 诊断理论83
  • 6.7.2 治疗原则83-84
  • 6.7.3 治疗方药84
  • 6.7.4 饮食调护84-85
  • 结语85-86
  • 参考文献86-90
  • 致谢90-91
  • 个人简历9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房方;刘圣金;李祥;徐飞;陈建伟;;钟乳石炮制机制研究[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4年09期

2 陈建新;潘翠琦;薛春香;;不同产地石膏成分含量的比较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年25期

3 王琴;陈国光;;淋证从肝论治[J];世界中医药;2013年11期

4 谢光宇;李玉莹;付杰新;黄恒前;吕艳红;植凡;刘超荣;;不同体位对前列腺增生下尿路尿动力学检查结果的影响[J];广西医学;2011年11期

5 王永炎;张启明;;象思维与中医辨证的相关性[J];自然杂志;2011年03期

6 孙志东;毕旭伟;孙志新;田洪江;梁华;;从肺论治淋证之浅析[J];中医药信息;2010年03期

7 尹璇;陈志伟;;斑蝥素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仪器;2009年03期

8 韩国营;赵遵田;;我国重要药用苔藓植物的药用功效[J];生物学教学;2008年12期

9 颜平;;淋证的命名体系及分类模式[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10 孙志新;马艳春;张瑞;;浅析从脾论治淋证[J];中医药学报;2007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于晓;胃脘痛病证的古今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媛媛;古代中医石淋病史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0年

2 段银枝;淋证证治规律的文献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6121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6121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1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