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刺针法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研究
本文关键词:浅刺针法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本课题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研究,旨在对浅刺针法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以评价浅刺针法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优效性。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 19.0软件将105例合格受试者随机分组,分为浅刺针法组、常规穴位浅刺组及常规针刺组3组,每组35例。其中浅刺针法组取穴为:选取颈椎病变相应节段附近的阳性反应点进行浅刺(阳性反应点的确定:①颈项部通过望诊,皮肤颜色、毛孔的疏密与健侧不同处;②于颈椎病变节段进行触诊,皮肤紧张度较健侧异常、有压痛、皮下结节、条状肌索等处)。操作方法为:患者坐位,常规消毒后,于病变的阳性反应点以10-30度斜刺进针,进针深度0.2-0.6寸,同时要求患者进行颈部运动,根据患者疼痛缓解情况调节针刺方向和角度,以患者症状缓解为度。常规穴位浅刺组(对照组1)取穴:选取“针灸学”中天柱、风池、曲池、外关、颈夹脊、阿是穴,以10-30度斜刺进针,进针深度0.2-0.6寸。常规针刺组(对照组2)取穴:选取“针灸学”中风池、天柱、颈夹脊、外关、曲池、阿是穴,毫针刺法,按虚补实泻法操作,得气后留针。3组均采用1寸毫针,留针20分钟。3组均每日治疗1次,5天为1个疗程,总共治疗10次,疗程间休息2天。以第1次治疗前、第5次治疗后、第10次治疗后、1个月后随访为评价时点,以NPQ-颈痛量表和McGILL-疼痛量表作为疗效评价指标。采用SPSS 19.0软件包建立数据库,运用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一)三组患者的一般基线情况,如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NPQ颈痛量表及McGjill疼痛量表积分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基线特征分布均衡,具有可比性。(二)疗效分析:1.三组第5次治疗后、第10次治疗后、一个月后随访的NPQ颈痛量表、McGjill疼痛量表评分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提示三种针刺疗法在缓解颈椎病颈痛方面均有确切疗效。2.三组患者在同一观察时点两两比较,NPQ颈痛量表第5次、第10次治疗后三组组间比较,浅刺针法组与常规穴位浅刺组、常规针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常规穴位浅刺组与常规针刺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随访,浅刺针法组与常规穴位浅刺组、常规针刺组比较,常规穴位浅刺组与常规针刺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McGjill疼痛量表第5次治疗后三组组间比较,浅刺针法组和常规穴位浅刺组、常规针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常规穴位浅刺组与常规针刺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0次治疗后及1个月后随访,浅刺针法组与常规穴位浅刺组、常规针刺组比较,常规穴位浅刺组与常规针刺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浅刺针法的疗效优于其余两组,起效快,且疗效巩固,而常规穴位浅刺组的近期疗效与常规针刺组相当,其随访一个月的疗效又优于常规针刺组。3.三组治疗结束时总体疗效比较:浅刺针法组临床治愈4例,显效27例,好转4例,无效0例,总愈显率为88.57%;常规穴位浅刺组临床治愈0例,显效24例,好转8例,无效1例,总愈显率为72.73%;常规针刺组临床治愈0例,显效22例,好转10例,无效2例,总愈显率64.71%,三组总愈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表明,浅刺针法的总体疗效与其余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浅刺针法治疗颈椎病颈痛的总体疗效优于其他两组,常规穴位浅刺组的总体疗效与常规针刺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疗法的总体疗效相当。结论:浅刺针法治疗颈椎病颈痛较常规穴位浅刺及常规针刺见效快,效果显著,疗效巩固;常规穴位浅刺与常规针刺的近期疗效相当,其随访一个月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
【关键词】:颈椎病颈痛 浅刺针法 针灸 临床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46.9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引言10-12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12-21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研究概况12-15
- 一、颈椎病颈痛的病因12-13
- 二、颈椎病颈痛的发病机制13-14
- 三、颈椎病颈痛的治疗概况14-15
- 四、小结15
-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研究概况15-19
- 一、病名方面15
- 二、病因病机15-16
- 三、祖国医学对颈椎病颈痛的治疗概况16-18
- 四、小结18-19
- 第三节 关于浅刺针法19-21
- 一、浅刺针法的来源19
- 二、浅刺针法的机理19
- 三、浅刺针法的特点19-21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21-35
- 第一节 研究对象21-22
- 一、病例来源21
- 二、诊断标准21
- 三、纳入标准21
- 四、排除标准21
- 五、剔除标准21
- 六、脱落标准21-22
- 第二节 研究方法22-25
- 一、临床研究设计22
- 二、研究目的22
- 三、研究假设22
- 四、随机分组方法22
- 五、对照方法22
- 六、盲法22
- 七、样本含量估算22-23
- 八、治疗方法23
- 九、不良事件及处理23
- 十、疗程23
- 十一、疗效评定与观察23-24
- 十二、病例的脱落与处理24
- 十三、统计分析方法24
- 十四、技术路线24-25
- 第三节 结果分析25-30
- 一、一般资料分析25
- 二、一般情况的基线比较25-26
- 三、疗效评价26-30
- 第四节 临床不良反应记录30
- 第五节 脱落病例记录30
- 第六节 讨论30-35
- 一、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研究现状30-31
- 二、浅刺针法治疗颈椎病颈痛的研究依据31-32
- 三、结果分析32-33
- 四、结论33
- 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33
- 六、设想与展望33-35
- 结语35-36
- 参考文献36-39
- 附录39-48
- 致谢48-49
- 附件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乐小燕;范郁山;;浅刺针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研究[J];广西中医药;2007年03期
2 张继祥;扬刺针法治疗急性腰腿软组织扭伤[J];中国针灸;1994年S1期
3 唐勇;;透刺针法内涵新解[J];针灸临床杂志;1996年Z1期
4 张红;透刺针法的应用与研究概况[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5 张凤琴;马瑞斌;;毛刺针法治疗面瘫[J];中国民间疗法;2014年03期
6 丁国玉;;三刺针法配合推拿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72例[J];山西中医;2008年09期
7 陆 ;浅刺针法临床应用探讨[J];中国针灸;1995年02期
8 陆矾;浅谈浅刺针法应用中的几个问题[J];针灸临床杂志;1996年09期
9 郭峰;王洪;;略论《内经》浅刺针法[J];中国中医急症;2011年07期
10 熊继发;;输刺针法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陈枫;袁盈;蔡向红;;改良合刺针法治疗癫痫100例临床疗效观察[A];2010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摘要集[C];2010年
2 焦志华;东贵荣;;阴阳调衡透刺针法治疗脑梗死后肌张力增高疗效的临床观察[A];中国针灸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下集)[C];2009年
3 廉治军;曲燕;;透刺针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A];糖尿病中医研究进展——全国第六次中医糖尿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4 范郁山;赵彩娇;黄尉;;浅刺针法与“治未病”[A];第三届泛中医论坛·思考中医2007——中医“治未病”暨首届扶阳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王庆波;赵俐黎;刘俊红;陈瑞华;滕迎春;陈利;;扬刺针法干预睡眠失调性亚健康的疗效观察[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6 刘建浩;东贵荣;;阴阳调衡透刺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偏瘫机理浅析[A];中国针灸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下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范郁山;浅刺针法对脑梗塞神经细胞保护机制的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06年
2 李淑荣;浅刺针法治疗颈椎病的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纯燕;浅刺针法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2 杨蝉铭;浅刺针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3 陆顺庠;短刺针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血清IL-1β、TNF-α作用效能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4 李乃奇;鼠爪刺针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5 陈晓鸥;排刺针法治疗中风后髋关节外旋初探[D];天津中医学院;2003年
,本文编号:6124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612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