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唐蜀华教授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撷菁

发布时间:2016-06-27 18:05

  本文关键词:周仲瑛教授“癌毒”学术思想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1年

唐蜀华教授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撷菁

周江  

【摘要】:唐蜀华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家政府津贴,曾担任江苏省中医院院长,曾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心系疾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长期从事中医内科诊疗,尤擅长心血管疾病及中医急症的治疗。恩师为人谦逊、和善、正直,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术道并茂。 本文第一部分从三方面总结了导师的对中医整体的学术思想。老师认为:①辨证是核心,需兼顾辨病。“辨证”结合“辨病”(指现代疾病概念),整体结合局部(宏观与微观),这样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②衷中参西,疗效最重要。老师认为,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是医学科学,其有各自的理论体系,但他们并不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他们都有各自的解剖、生理病理机制、治疗法则等等,中西医结合并不只是简单的、机械的中西医双重诊断,中药加西药的简单叠加,而应该是理论、手段、方法上的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帮助,做到“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化短为长”。③继承与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老师投身中医已逾半个世纪,继承是必不可少的,发展也是必须的。在工作中深深体会到辨证与辨病结合,传统与现代相互渗透,虽有矛盾对立,但更多的是通过相互比较、相互启发,而且是相互补充与相互促进。坚持必有收获。老师始终主张,在现阶段主观能动的工作或任务,必须坚持把发展放在第一位,发展是硬道理,中医必须与时俱进!这决不是一句赶时髦的口号,而是我们为了尽快实现中医现代化,实实在在要把握住的工作重点。 本文第二部分总结了导师在心系疾病和杂病方面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心系疾病以高血压病和心功能不全诊治为代表,杂病以慢性胃肠炎和晚期肿瘤的诊治为代表,充分体现了老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衷中参西以及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中医的坚定思想。 老师认为高血压病基本病机为阴虚阳亢,总属本虚标实,病位在肝,常涉及肾,往往肝肾同病,也可涉及心脾。本病早期肝阳上亢或肝火亢盛为主;中期阳亢伤阴,肝肾两虚多见;后期阴损及阳,表现为阴阳两虚,甚或以阳虚为主,表现为心阳虚、肾阳(气)虚等。素体肝阴不足,肝阳、肝火偏亢,炼液成痰,痰浊阻滞气机,气血运行不畅,凝滞成瘀血;阴虚及阳,气不化水,则水饮内停。总之,在高血压病发病过程中,可出现风阳、肝火、痰浊、瘀血、水饮等实质性病理产物。中医的治疗重点不能单纯放在降压,而是应该注重改善症状、保护靶器官、纠治代谢障碍和减少并发症这几个方面。 心功能不全的病理机制以心之气阳亏虚为本,血瘀、水饮为标。气虚渐而及阳,阳虚无以化气,不能帅血循行及蒸化水液,变生瘀血、水饮导致病情加重。现代研究表明:心功能不全与中医心气虚无力推动血脉,心阳虚无以鼓动温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另外,由于阴阳互根,或原发病阴虚在先、治疗中利尿伤阴,饮食化源不足等,也可出现气阴匮乏、阴阳并损的情况。病位虽主要在心,但与肺、肾密切相关,并可涉及肝、脾。总之,“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每每导致多脏腑功能失调,最终五脏精髓俱耗,阴阳两竭,病势重笃;或致喘脱、厥脱而阴竭阳亡,生命危殆。基于以上认识,近代中医对心衰治法,老师总结以下六点立法遣药之体会:益气贵运脾、温阳须斟酌、滋阴不可过、活血不宜凉、利水需常流、肺肾须兼匡。 老师在治疗心系疾病时益气贵运脾,在治疗杂病如慢性泄泻、晚期肿瘤表现为虚劳时更注重顾护后天之本。导师认为,许多肿瘤患者,经西医手术或多次放化疗,肿瘤仍转移或复发,且正气受损,脾不健运,胃不能纳,饱受疾病之痛,身心煎熬,甚至失去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中医药也不能根治肿瘤,但运用扶正固本的方法,顾护胃气,减轻痛苦,改善生存质量,使得患者有限的生存时间能过得更有意义。 第三部分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本人一直在中医院从事急症及危重病的救治工作,体会到真正的中西医结合并不仅仅是中药加西药的简单联合治疗,寻求和发现两者在理论层面上的高度融合,才更有利于现代医学的发展。师承期间受到老师学术思想的指导,笔者试从中医“有胃气则生”之胃气学说,与西医尤其重症医学之“胃肠道学说”理论相比较,似能够达到理论上的高度融合,治疗上的取长补短,衷中参西,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249.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小清;论胃气学说与肠外和肠内营养[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4年06期

2 刘福明 ,赵东杰 ,范群丽;唐蜀华教授治疗高血压病撷萃[J];江苏中医药;2002年06期

3 唐蜀华 ,李七一;中医后继人才“西化倾向”辩——与张成铭医师商榷之三[J];江苏中医药;2003年05期

4 唐蜀华;高血压病[J];江苏中医药;2004年10期

5 江慧红;;浅谈“有胃气则生 无胃气则死”[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年11期

6 陈晓虎,唐蜀华,李燕,蒋卫民;鬼针草颗粒剂治疗高血压病、高胰岛素血症的临床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7 唐蜀华,李七一,周仲瑛;周仲瑛教授论辨证五性[J];江苏中医;1992年06期

8 唐蜀华 ,李七一;发展是硬道理,中医必须与时俱进!——与张成铭医师商榷之一[J];江苏中医药;2003年01期

9 翁书和,梁俊雄,丁爱民,吴思慧;通腑益气法对多器官功能障碍大鼠全身炎症反应的调控[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10 程丑夫,张炜宁;心衰的中医病证归属浅析[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劲松;程晓昱;高宇;;温阳益气法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9年06期

2 杨帆;戴小华;王建彬;;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中医证候学观察[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3 钱岳晟,张伟忠,周怀发,王勤,黄静芳,庞庆祥,邱慧丽,赵光胜;鬼针草对血压影响的临床研究[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4 郭宁;李七一;;中医辨证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研究进展[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5 戴梅;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研究概况[J];北京中医;2005年01期

6 程海波;吴勉华;;周仲瑛教授“癌毒”学术思想探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年06期

7 叶放;陶帅;徐吉敏;王方圆;李国春;吴勉华;周学平;;周仲瑛教授应用犀角地黄汤临床经验要素数据挖掘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年10期

8 高铸烨;付长庚;张京春;;从治法入手探讨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应用研究的思路和方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年12期

9 王娟;陈婵;张鹏;史琦;杨易;黄黎明;王伟;;口服中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随机对照实验的系统评价[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年12期

10 方樑;周学平;李国春;王均琴;周仲瑛;;类风湿关节炎83例病机演变规律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中勇;邓鹏;胡丹;;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治疗[A];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九次活血化瘀学术研讨会活血化瘀临床应用新进展培训班论文集[C];2011年

2 李洁;朱栋栋;;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A];第五次全国中医药防治血栓病学术交流会暨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栓病分会换届改选工作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丁梅;樊军胜;;中医辨证论治学思想进展[A];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10年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4 顾宁;汪静;吴同启;;中西医防治心肌梗死后心肌重构的研究进展及思路探微[A];中医药现代化与科技创新高层论坛暨第二届金陵名医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王文武;何建成;丁宏娟;;心力衰竭中医证候要素的现代文献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次中医诊断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李洁;;从瘀论治心力衰竭[A];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栓病分会第四次学术研讨会暨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血栓病专业委员会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刘昭;祝光礼;;心力衰竭的中医药治疗研究现状[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第八次学术年会暨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8年

8 李林;方家;彭彩荷;刘中勇;;浅谈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认识与治疗[A];江西省第六次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妍;川芎嗪、黄芪液和参附液抑制心肌肥大及对线粒体和能量代谢的影响[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2 杨华升;温阳化饮、益气活血法防治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3年

3 宋耀鸿;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药研究新论[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4 张艳;益气活血中药对慢性心衰AngⅡ及其受体信号传导的影响[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5 常佩芬;心衰康治疗冠心病心衰阳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6 冼绍祥;肾阳虚型心力衰竭与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关系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7 李先涛;生脉胶囊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8 陈晶;温阳化饮益气活血法对慢性心功能不全大鼠心室舒缩功能、神经内分泌及心肌重塑的影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5年

9 陈磊;中药(新药)临床疗效综合评价的方法学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10 何怀阳;“固本救心方”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玉喜;木防已汤加减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洪烨晶;慢性心力衰竭常见中医证型与尿酸及左室重量指数的相关性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刘焕玉;高血压的临床信息规范及辨证分型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黄晴;人体血清水平的金属元素对抗菌药物体外抗大肠杆菌活性的影响[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高丽君;辛开苦降法治疗MODS临床疗效观察[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刘斌;温阳化饮方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黄睿臻;保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气虚水泛型)临床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王贵会;心力衰竭心功能改变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9 张聪聪;充血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中医证候特征及客观化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辛雨;慢性冠心病心衰中西医药物治疗的新进展[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华强;“胃气”概念辨析[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年02期

2 金玫,黄丽娟,王振裕,易京红,王倩;心衰合剂对慢性心力衰竭的干预[J];北京中医;2003年03期

3 潘竹立,高力珊;保心丸治疗气阴两虚、瘀血阻络型慢性心功能不全86例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1998年01期

4 张光霄;也谈中医科研的误区[J];中国医药学报;1997年02期

5 路军章,杨明会;胃气理论探析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原则[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年04期

6 蒋卫民;唐蜀华;王令谆;;高血压胰岛素抵抗患者瘀热证候与炎症因子的关系[J];光明中医;2008年11期

7 汤敏华;林江;;论中医药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8 浣晖;黄芪对肠缺血再灌损伤时肠外器官的保护作用[J];广西科学;2002年03期

9 田浪,艾俊,吴熙;丹参注射液与多巴酚丁胺合用治疗慢性肺心病心衰的临床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10 顾群;对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中医辨证施治作用机制的认识[J];河北中医;2002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阚湘苓,王东强;浅谈《伤寒论》水饮证治[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2 ;哪些药物忌用热水饮服[J];江苏统计;1997年12期

3 韩五九;浅谈《伤寒论》水饮治法[J];甘肃中医;2005年06期

4 高国峰;;《伤寒论》第28条之我见[J];天津中医药;2008年02期

5 张关生;小青龙汤新用[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0年01期

6 雷顺群;中医内科学讲座(3) 痰饮[J];中国乡村医药;2002年06期

7 唐学敏;魏小萌;;《伤寒论》治水八法浅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年08期

8 宋晶;;张仲景对口渴症的辨证施护探要[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年11期

9 ;何谓悬饮证?其主要证状和病理是什么?如何治疗?[J];河北中医;1981年S1期

10 谢亚强;;关于“痰饮”和“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我见[J];现代中医药;199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虞海;;秘方——清肝滋水饮治慢性中耳炎奇效之研究[A];中国中医药学会基层中医药会议专刊[C];1997年

2 艾华;王守岩;;试论《金匮要略》对惊悸病辨证论治特点[A];仲景医学求真(续三)[C];2009年

3 柳成刚;姜德友;;《金匮要略》痰饮的症状特点与气机的关系探讨[A];仲景医学求真(续一)——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蔡振民;谢腾飞;;二七二厂辐射环境影响评价[A];全国放射性流出物和环境监测与评价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5 张玉英;;《伤寒论》利水法则探析及运用[A];全国张仲景学术思想及医方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公培胜;;肾气丸的理解与应用[A];全国张仲景学术思想及医方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王树鹏;李海波;刘书宇;关庆增;;小青龙汤治疗变应性鼻炎相关理论探讨[A];仲景医学求真(续一)——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蒋小敏;;慢性心衰的经方辨治思路[A];仲景医学求真(续三)[C];2009年

9 闫军堂;;谈《金匮要略》中眩晕病症的方证辨治[A];仲景医学求真(续三)[C];2009年

10 何学斌;张占军;;苓桂术甘汤临床新用[A];全国基层中医临床应用学术会论文集[C];199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广东康赛市场服务有限公司 伍毅然;[N];中国经营报;2000年

2 南京中医药大学周仲瑛名医工作室 郭立中 朱垚;[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3 疏约;[N];文艺报;2006年

4 四川省宣汉县人民医院 王勇;[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5 李艳萍 记者马梁木;[N];鸡西日报;2009年

6 韩玉芳;[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6年

7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江少川;[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3年

8 赵武平;[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9 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N];中国经营报;2000年

10 徐文兵;[N];中国医药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洪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寒饮蕴肺证大鼠模型的建立[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6年

2 谢茂源;《伤寒论》水病的辨治规律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丰儒;水饮证治的规律与探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2 陈强;基于古今医案数据分析的痰饮病证治规律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9年

3 赵明芬;通补开泄法治疗胸痹(冠心病)的理论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7年

4 陈伟清;室上速射频消融围手术期的中医证型分布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5 李星河;冠心病房颤的中医证候分型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6 李敏;《伤寒杂病论》对慢性支气管炎及其并发症证治规律探讨[D];湖北中医学院;2007年

7 王博;水气病的六经辨治规律初探[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8年

8 王兰玉;138例高血压病左室肥厚患者中医辩证规律分析[D];湖北中医学院;2009年

9 李佐军;水飞蓟素对CCl_4和/或酒精所致小鼠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及机制初探[D];中南大学;2008年

10 何丽清;小青龙汤证多形性的临床观察和文献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1年


  本文关键词:周仲瑛教授“癌毒”学术思想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623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623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3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