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病理阶段证候、证素分布特点研究
本文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病理阶段证候、证素分布特点研究
【摘要】:研究目的:中医辨证论治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方面具有优势,本研究基于中医理论、相关文献调研及临床专家咨询,通过多中心病例的采集,运用多种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初步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病理阶段证候、证素分布特点,为临床辨证论治治疗该疾病提供指导,进一步阐述了本病的病因病机,并对该疾病中医药证候方面科学研究进行探索。研究方法:本文包括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两部分。第一部分理论研究,撰写综述两篇,第一篇阐述慢性萎缩性胃炎现代医学研究,重点介绍本病发病机制、病理诊断标准的演变过程、防治的研究进展等;第二篇总结慢性萎缩性胃炎与中医病名的相关性、病因病机、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概况。第二部分临床研究,本研究观察28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病理阶段患者的病例资料,从一般资料、四诊信息入手,主要运用描述性分析、差异性检验、因子分析等统计方法,探索性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病理阶段中医常见证候、证素分布特点。研究结果:本研究共收集28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不同病理阶段明确诊断为萎缩49例,肠化152例,异型增生80例,本次研究经统计学分析发现一般资料中病程、烟酒史、Hp感染、胃镜下伴随诊断在不同病理阶段分布均有差异。对281例不同病理阶段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因子分析,得出萎缩病理阶段病位在胃、肝、脾,病理性质为气滞、湿、热、气虚、阳虚,证候类型有脾胃虚弱证、肝胃不和证、肝脾不调证、肝胃郁热证;肠化病理阶段病位在胃、肝、脾,病理性质为气滞、湿、热、血瘀、阳虚、气虚、阴虚,证候类型主要有脾胃虚弱证、肝胃郁热证、肝脾不调证、脾胃湿热证、胃络瘀阻证、肝胃不和证;异型增生病理阶段病位在胃、脾、肝,病理性质为气滞、热、湿、血瘀、阳虚、气虚、阴虚,证候类型主要为脾胃虚弱证、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肝脾不调证、胃络瘀阻证、肝胃不和证。研究结论:(1)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病理阶段的主要证候类型为脾胃虚弱证、肝胃郁热证、肝脾不调证、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胃络瘀阻证,各个病理阶段均以脾胃虚弱证为主要证候,在萎缩病理阶段证候中没有脾胃湿热证及胃络瘀阻证,主要以肝胃不和证和肝郁脾虚证为主,无明显的脾胃湿热及肝胃郁热证的表现,随着病情的进展,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及胃络瘀阻证的比例逐渐增加,肝胃不和证的比例逐渐降低。(2)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病理阶段的病位证素主要为胃、脾、肝,随着病情逐渐进展,从胃、肝、脾转变为胃、脾、肝,提示在脾多属久病,预后不好。病性证素在萎缩病理阶段以气滞、湿、气虚为主,热并不明显,并且无血瘀的表现,随着病情的进展,化热,生瘀,气损及阳,阳虚比例增加,阴虚出现。体现本病为本虚标实,以气虚为本,阳虚为要,湿、热、血瘀为标实。(3)一般资料中病程、烟酒史、Hp感染、胃镜下伴随诊断不同病理阶段分布均有差异,与Hp感染呈明显正相关。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 病理阶段 证候 证素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59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英文缩略词10-11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11-42
- 综述一 慢性萎缩性胃炎现代研究进展11-24
- 1 概述11
- 2 病理诊断演变过程11-14
- 3 诊断14-17
- 4 内科治疗17-20
- 5 内镜下治疗20-21
- 参考文献21-24
-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概况24-42
- 1 病名诊断24-25
- 2 病因病机25-28
- 3 辨证论治28-32
- 4 专方专药32-34
- 5 中西医结合治疗34-36
- 6 其他治疗36-38
- 参考文献38-42
- 前言42-43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43-94
- 1 资料43-44
- 2 方法44-46
- 3 研究结果46-88
- 4 讨论88-94
- 结语94-95
- 参考文献95-97
- 致谢97-98
- 个人简历9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章力勤;胃炎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96例临床体会[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2 王元浩;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J];湖北中医杂志;2000年04期
3 姜志昂;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56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0年04期
4 邢萍;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0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0年06期
5 杨俊,孔炳耀;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诊治综述[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年05期
6 郭常亮,王永春,李瑞林;胃夫康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26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0年08期
7 唐付才;中医药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进展[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1年01期
8 梅天一,周福海;自制胃萎复胶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29例[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1年01期
9 金东明,季幸姝,孙树权,齐忠志,王彩霞;近五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临床及实验进展特点[J];中医药学报;2001年06期
10 刘恩松;胃复散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8例[J];河北中医;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樵;夏飞;;周亨德老中医谈慢性萎缩性胃炎[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九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 黄明河;蔡锦莲;;萎胃Ⅰ号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135例观察[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八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6年
3 孟胜喜;;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之我见[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二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暨2010年脾胃病诊疗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0年
4 王亮;;唐志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A];第二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消化疾病诊治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8年
5 梁国英;李明;;谢晶日教授舌镜互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体会[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四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2年
6 王常松;;从虚郁毒瘀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探析[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诊断专业委员会2009’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刘启泉;杜艳茹;刘晓辉;;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九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李佃贵;孟宪鑫;李刚;;慢性萎缩性胃炎证治经验[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8年
9 李佃贵;娄莹莹;史纯纯;崔建从;俞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临床经验[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8年
10 马山;;再谈慢性萎缩性胃炎[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胃宁和络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总有效率达93.1%[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2 冯瑶 德宁;中医可防止慢性萎缩性胃炎“变坏”[N];新华日报;2006年
3 大兵;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自我保护[N];中国石油报;2002年
4 王振岭 周文平 范俊利;中药可有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5 南昌市第一医院消化科 副主任医师 熊锋宝;正确对待慢性萎缩性胃炎[N];家庭医生报;2004年
6 ;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方[N];农村医药报(汉);2004年
7 石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药对[N];中国医药报;2005年
8 ;胃灵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9 文羊;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饮食调节[N];中国消费者报;2000年
10 南京中医药大学 刘舟 张卫华 骆殊;孟景春:慢性萎缩性胃炎三治[N];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阮氏秋河;胃炎Ⅰ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干预作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2 郭红梅;曾斌芳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及扶正消萎汤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3 郭琳;慢性萎缩性胃炎证治规律的探讨[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4 魏玉霞;慢性萎缩性胃炎近10年中医文献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5 梅惠文;单兆伟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6 陈国忠;周德丽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学术经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韦玉娜;胃炎Ⅰ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作用及其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
8 张伦;萎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9 杜琳;单兆伟教授慢性萎缩性胃炎证治经验辑要[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10 钟e,
本文编号:6431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643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