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电针与假电针治疗颈椎病颈痛的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4 00:32

  本文关键词:电针与假电针治疗颈椎病颈痛的对比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电针 假电针 颈椎病颈痛 对比研究


【摘要】:目的:通过电针与假电针的对比研究,评价电针治疗颈椎病颈痛的的临床实效。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设计方法,在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门诊招募研究病例,共纳入病例74例,随机按1:1的比例将受试者分为电针组和假电针组。1.电针组取穴:颈椎阳性反应平面夹脊穴2对、肩中俞(双)、中渚(双)、大椎。器械:华佗牌一次性管针φ0.30×25mm,华佗牌SDZ-V型电子针疗仪。操作:患者坐位或俯卧位,在指定穴位及周围常规消毒后,取管针套管固定在穴位上,取一次性管针,弹击进针,进针1寸(约1.3cm),不行针;双侧夹脊穴(上)、肩中俞分别连接电子诊疗仪(负极接“夹脊穴(上)”,正极接“肩中俞”),选取参数为疏密波(2Hz,100Hz),调整强度为1,持续通电30min:所有穴位留针时间为30min。2.假电针组取穴:同电针组。器械:华佗牌一次性套叠式钝头针φ0.30×25mm;特制假电针仪:将'SDZ-V型”电子针疗仪近机身的输出电线切断,使输出电路形成断路,所连接的针灸针无电流通过;保留完整的输入电路,使电子针疗仪指示灯保持通路。操作:患者坐位或俯卧位,在指定穴位及周围常规消毒后,取管针套管固定在穴位上,取一次性套叠式钝头针,弹击进针,当钝头针枕头接触皮肤后将回弹入针柄(约1.3cm),不行针;双侧夹脊穴(上)、肩中俞分别连接假电针仪(负极接“夹脊穴(上)”,正极接“肩中俞”),选取参数同电针组;所有穴位留针时间为30min。3.疗程及随访两组的治疗频次均为每周3次,治疗间期大于24小时,以10次为一个疗程,并随访一个月。4.评价指标及观察时点评价指标为MPQ疼痛问卷、NPQ颈痛问卷、SF-36生存状况调查问卷以及总体疗效评价(参照尼莫地平评分法对NPQ减分率进行评价),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一个月经行评价。治疗过程中随时记录不良事件。5.统计方法实验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用构成比、率表示,组间比较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若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检验,组内、组间对比用t检验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否则用秩和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用秩和检验。所有的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检验标准为P0.05。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结果:本研究共纳入受试者74名,剔除1例,脱落6例,有效病例共67例,其中电针组37例,假电针组30例。1.基线资料患者治疗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治疗史及中医病证分型等一般资料方面进卡方检验或秩和检验分析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诊治疗前两组NPQ评分分别为电针组29.73±12.81和假电针组28.70±14.13,P=0.781;MPQ总分两组分别为电针组15.84±7.56和假电针组13.83±6.38,P=0.282;SF-36健康状况总分两组分别为电针组110.80±29.10和假电针组121.50±33.88,P=0.170;PCS评分两组分别为电针组57.09±16.77和假电针组63.08±18.34,P=0.168;MCS评分两组分别为电针组51.06±16.67和假电针组55.85±18.50,P=0.243。因此治疗前两组间评价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线齐,两组具有同质性,均衡可比。2.NPQ颈痛量表(1)组内比较电针组:治疗前(29.73±12.81)与治疗结束时(23.27±13.18)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2;治疗前(29.73±12.81)与随访一个月(25.08±16.27)差异也具有显著性差异,P=0.038。而结束时(23.27±13.18)与随访一个月(25.08±16.27)对比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413);假电针组:治疗前(28.70±14.13)与治疗结束后一个月(33.61±15.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束时(26.39±14.46)与治疗结束后一个月(33.61±15.34)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而治疗前(28.70±14.13)与结束时(26.39±14.46)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292。(2)组间比较治疗结束时,电针组(23.27±13.18)与假电针组(26.39±14.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0;治疗结束后一个月,电针组(25.08±16.27)与假电针组(33.61±15.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3.MPQ疼痛问卷(1)组内比较电针组:治疗前(15.84±7.56)与结束时(8.89±6.10)对比具显著性差异,P=0.000;治疗前(15.84±7.56)与治疗结束后一个月(9.16±6.86)对比存在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0;而结束时(8.89±6.10)与结束后一个月(9.16±6.86)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764)。假电针组:治疗前(13.83±6.38)与结束时(11.23±8.37)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4;结束时(11.23±8.37)与结束后一个月(13.73±6.79)的对比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而治疗前(13.83±6.38)与结束后一个月(13.73±6.79)比较则无统计学意义(P=0.794)。(2)组间比较治疗结束时,电针组(8.89±6.10)与假电针组(11.23±8.3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1;治疗结束后一个月时,电针组(9.16±6.86)与假电针组(13.73±6.79)对比差异则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2)。4.SF-36健康状况调查问卷(1)SF-36总分①组内比较电针组:治疗前(110.80±29.10)与治疗结束时(129.51±32.47)差异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0;治疗前(110.80±29.10)与治疗结束后一个月(127.31±39.65)差异也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0;而治疗结束时(129.51±32.47)与结束后一个月(127.31±39.65)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1。假电针组:治疗前(121.50±33.88)、治疗结束时(129.41±35.67)和结束后一个月时(124.91±33.76)SF-36总分间两两比较(治疗前与结束时及结束后一个月、结束时与结束后一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11、0.233、0.247)。②组间比较治疗结束时,电针组(129.51±32.47)与假电针组(129.41±35.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治疗结束后一个月,电针组(127.31±39.65)与假电针组(124.91±33.76)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787。(2)PCS(生理健康状况评分)①组内比较电针组:治疗前(57.09±16.77)与结束时(65.57±18.43)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前(57.09±16.77)与结束后一个月(64.22±19.89)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治疗结束时(65.57±18.43)和结束后一个月(64.22±19.89)对比则无显著性差异(P=0.598);假电针组:治疗前(63.08±18.34)与结束时(63.42±20.06)及结束后一个月(62.38±19.16)对比、治疗结束时(63.42±20.06)与结束后一个月(62.38±19.16)之间两两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867、0.546、0.543)。②组间比较治疗结束时,电针组(65.57±18.43)与假电针组(63.42±20.06)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648;结束后一个月,电针组(64.22±19.89)与假电针组(62.38±19.16)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2。(3)MCS(心理健康评分)①组内比较电针组:初诊治疗前(51.06±16.67)与结束时(60.66±16.68)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治疗前(51.06±16.67)与结束后一个月(59.82±18.23)对比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而治疗结束时(60.66±16.68)与结束后一个月(59.82±18.23)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686);假电针组:治疗前(55.85±18.50)与结束时(63.03±18.27)对比MC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治疗前(55.85±18.50)与结束后一个月(59.93±17.80)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60;治疗结束时(63.03±18.27)与结束后一个月(59.93±17.80)对比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304。②组间比较治疗结束时,电针组(60.66±16.68)与假电针组(63.03±18.27)无显著性差异,P=0.500;治疗结束后一个月,电针组(59.82±18.23)与假电针组(59.93±17.80)两组间MC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9。5.有效率(参照尼莫地平评分法进行疗效评定,详见附录6)治疗结束时电针组的总有效率是48.60%,其中显效率为24.30%;假电针组的总有效率为33.33%,其中显效率为16.67%。两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Z=-1.213,P=0.225);随访一个月时电针组的总有效率是43.20%,其中总显效率为18.9%;假电针组的总有效率为10.0%,其中显效率为0%。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107,P=0.002)。结论1.电针与假电针均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颈椎病颈痛,随访一个月后电针组疗效优于假电针组。2.在改善NPQ、MPQ和生理健康评分方面,电针组优于假电针组:在改善心理健康方面电针组与假电针组无明显差异。
【关键词】:电针 假电针 颈椎病颈痛 对比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46.9
【目录】:
  • 中文摘要3-7
  • Abstract7-13
  • 引言13-15
  • 第一章 文献研究15-27
  • 第一节 颈椎病颈痛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15-17
  • 一、流行病学15
  • 二、病理生理15-17
  • 三、现代医学的临床治疗17
  • 第二节 颈椎病颈痛的中医研究进展17-21
  • 一、颈痛的中医认识17-18
  • 二、病因病机18-19
  • 三、中医治疗19-21
  • 第三节 电针镇痛的机制21-22
  • 一、对神经递质的干预21-22
  • 二、对神经传递系统的干预22
  • 第四节 安慰针的研究进展22-25
  • 一、安慰针刺对照的应用现状22-24
  • 二、安慰针剌的机制探讨24-25
  • 三、安慰对照的设立与原则25
  • 第五节 小结25-27
  • 第二章 临床研究27-45
  • 第一节 临床研究方案27-32
  • 一、病例选择27
  • 二、研究方法27-28
  • 三、治疗方案28-29
  • 四、观察项目与指标29
  • 五、不良事件/反应及处理29-30
  • 六、数据库构建,管理及统计方法30-31
  • 七、技术路线31-32
  •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32-40
  • 一、一般资料分析32
  • 二、结局指标结果分析32-39
  • 三、结论39
  • 四、安全性及依从性分析39-40
  • 第三节 讨论40-45
  • 一、立论依据40
  • 二、选穴依据40-41
  • 三、对照组的设置41-42
  • 四、评价指标的选择42-43
  • 五、结果分析43-44
  • 六、不足及展望44-45
  • 结语45-47
  • 参考文献47-53
  • 附录53-63
  • 在校期间获奖或发表论文情况63-64
  • 致谢64-65
  • 附件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翁明;廖海清;;电针治疗老年性失眠疗效量表分析[J];针灸临床杂志;2007年05期

2 吴盾;潘三强;刘运泉;梁荫基;湛湘丽;宿宝贵;;电针对脑梗塞大鼠脑皮质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的影响[J];解剖学研究;2009年01期

3 臧鑫;;中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药;2008年04期

4 王少锦,李青,佘延芬,李爱英,徐华洲,赵志国;电针对谷氨酸钠诱导的肥胖大鼠脂代谢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5年04期

5 郜婕;唐成林;刘仁建;陈晓琳;谢辉;余敏;刘祖丽;;不同强度电针对肥胖大鼠附睾脂肪细胞内质网应激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3年02期

6 邹燃;张红星;张唐法;徐芸;;不同频率电针与药物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比较[J];中国临床康复;2006年43期

7 郑重,邓晓筑,张泉,田理,王毅,魏雪梅,李国臣,李莉,马潞,宋开源;电针改善颈源性感觉神经性听力损失的电生理研究[J];中国针灸;2004年02期

8 李文迅,图娅,方芳,王苇,陶娟,雷皓;电针对抑郁模型大鼠脑形态结构影响的磁共振成像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5年04期

9 何欣;潘安娜;沈维高;梁英;;电针对急性脑梗死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年20期

10 刘世敏;夏勇;李艺;何金森;施征;吴焕淦;崔学军;;Effects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bcl-2 and bcl-XL in the Degenerative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Disc of Rats[J];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郭长青;芮娜;刘焰刚;刘云霞;沙岩;马广昊;;新砭石疗法治疗肩周炎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A];“针灸诊疗规范化研究的思路”学术论文集[C];2008年

2 屠文展;蒋松鹤;楼新法;张瑞峰;刘芬;庞玲霞;李莎莎;;低频脉冲电针对慢性根性痛大鼠背根神经节P物质的影响[A];中国针灸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上集)[C];2009年

3 方芳;方剑乔;刘U,

本文编号:6698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6698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a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