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概念范畴及其相互关系的探讨
本文关键词:亚健康与“治未病”的概念、范畴及其相互关系的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929?
?学术探讨?
亚健康与“治未病”的概念、范畴及其相互关系的探讨
王天芳 孙 涛
1
2
摘要本文在阐述亚健康的概念与范畴及中医“治未病”的概念与范畴的基础上,论述了亚健康与中医“治未病”的关系,认为亚健康属于中医“治未病”的范畴,中医“治未病”思想及其理论体系可指导亚健康的临床辨识及干预,开展亚健康的研究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医“治未病”的内涵及理论体系。
关键词亚健康;治未病;概念;范畴;关系ExplorationontheConceptandCategoryofSub2healthandChineseMedicine“TreatingPre2disease”Doctrineand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mWANGTian2fangandSUNTaoDepartmof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Diagnosis,PreclinicalSchool,BeijingUniversityofBABSTRACT Basedondissertingtheconceptandgory2heastahinesemedicine
“treatingpre2disease”doctrine,theretioiptensd.authorsconsideredthatthe
sub2healthstatebelongtrif“dase”;thethinkingandtheoreticalsystemcanbeusedtoguideinrvetionfsub2health,andtheresearchonsub2healthmayfurthercom2plementanddepcotationandtheoreticalsystemof“treatingpre2disease”.
KEYWORDS
sub2health;treatingpre2disease;concept;category;relationship
亚健康与“治未病”均为当前的热门话题,关于它们的概念、范畴及相互关系,更是当前讨论的重点内容,笔者在这里谈一点儿自己的看法,敬请同道斧正。
1 亚健康的概念与范畴111 亚健康概念的提出 亚健康是一个当代新名词、新概念,是基于健康与疾病的概念而提出的,而关于健康与疾病的概念本身,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不同的定义。
〔1〕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健康定义为:Healthisastateofcompletephysical,mentalandsocialwell2beingandnotmerelytheabsenceofdiseaseorinfirmity(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3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虚弱)。该定义体现了医学模式的转变。
分析目前人们关于疾病概念的认识,可以将其归纳为广义的疾病和狭义的疾病两大类。广义的疾病是针对健康而言,也就是说只要不符合健康的定义,就可
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资助(No.
2006BAI13B05)
以认为是有“病”了;狭义的疾病是根据疾病分类手册而言,也就是指具有一定诊断标准的、具体的疾病名称
(包括综合征)。然而有些人表现为种种不适,或在体检中发现一些生物参数的偏高、偏低,认为自己得
(广义之病)了,但不一定满足当前疾病分类手册“病”
中的某些标准而被诊断为某种具体的疾病名称(狭义之病),这就是广义和狭义疾病之间关系的一个简单的表述。
基于上述关于健康和疾病(狭义)的认识,人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人既不属于健康范围,也不满足疾病的诊断标准,而是处于两者之间,因此就有“第三状态”、“中间状态”、“过渡状态”、“灰色状态”等概念的诞生。由于处于两者之间者,已经偏离了健康状态,被我国学者称为“亚健康状态”,也就是次等的健康状态。“第三状态”或“亚健康状态”等概念的提出,反映了人们对健康质量的更高追求和对医疗保健的更高需求。
基于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亚健康的理解和认识,中华中医药学会在2006年组织起草、发布的《亚健康中
〔2〕
医临床指南》中将亚健康定义为: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
作者单位:11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诊断系(北京
100029);21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
通讯作者:王天芳,Tel:010-64286661,E2mail:wangtf@bucm.edu.
cn
?930?
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
112 目前关于亚健康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1211 亚健康的名称 可能是由于“第三状态”
如果按照上述“(1)”和“(2)”来判定亚健康,很
可能将一部分健康人群或疾病人群划归进来。①将健康人群判断为亚健康状态的情况:如因体内的生理变化而出现的一些暂时的症状或实验室指标的改变,或由于个体差异而表现为一些生物参数的偏离正常范围(目前医学上的所谓正常值的范围是根据大多数人的情况而制订的)等。②将疾病人群判断为亚健康状态(甚至健康状态)的情况:如在一些疾病的早期或潜伏期,体内虽然已经存在有一定的病理改变,但从刻下的宏观临床症状表现或检测指标方面,尚未表现出来(包括因为无明显不适而未进行相关实验室或影像学检测,或受经济、医疗条件、诊断技术水平等因素而未能进行充分的或有效的检测等情况)等。
,,健,但从临床,1),更何况三者之间本身就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从生理到病理的动态演变和相互转变的过程。因此,只能说健康、亚健康、疾病的判定是相对而言的,三者各自均存在着程度的差异。如:同样属于健康的范围,但有程度的不同
。
或“中间状态”这个概念太抽象,我国学者提出了“亚健康”的概念来代表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第三状态”。但从名称上看,似乎是隶属于健康下的分类(这一点在英文名称sub2health中也有体现),偏于健康这一边。因此,也有一些“亚疾病状态”、“临床前状态”、“病前状态”等一类的名词出现在媒体或文章中,但这些名词也有偏向疾病之嫌。总的来说,这些名称只是在命名时的切入点、侧重点的不同而已。亚健康通俗易懂,已被人们广泛采用,并且一些冠以“亚健康”的学术团体和科普、学术专著已经纷纷登台、亮相,笔者认为就用此名称代表“第三状态”也无妨,关键是要界定、发展此概念的内涵、与相应的发生机理,11212 疾病的概念,,主要有两类人群。(1)一类人群表现为各种不同的躯体、心理、社会交往方面的主观感觉上的不适或能力的减退等,但运用现代的仪器或方法检测或评估却未发现阳性指标,或虽有部分指标的改变,但尚未达到西医学有关疾病的诊断标准,也即所谓“有症无据”。具体来说,这类人群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躯体方面可表现为疲乏无力、肌肉及关节酸痛、头昏头痛、心悸胸闷、睡眠紊乱、食欲不振、脘腹不适、便溏便秘、性功能减退、怕冷怕热、易于感冒、眼部干涩等;精神心理方面可表现有情绪低落、心烦意乱、焦躁不安、急躁易怒、恐惧胆怯、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精力不足、反应迟钝等;社会交往方面可表现有不能较好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角色,工作、学习困难,不能正常地处理好人际关系、家庭关系,难以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等。根据亚健康人群的具体表现,还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分类。如在《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中,依据健康概念的维度,主要划分
〔2〕
为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和社会交往亚健康。以躯体亚健康为例,其表现依然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是否还可以根据机体的功能系统(如心血管系统亚健康、胃肠系统亚健康等)或主要症状表现(如疲劳性亚健康、睡眠性亚健康、疼痛性亚健康等)进行进一步的划分,是未来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2)另一类人群则表现为体检中发现一些生物参数偏离了正常范围,但够不上疾病的诊断标准,临床上也无明显不适。
〔3〕
由于健康、亚健康和疾病三者之间存在着交叉、重叠现象,针对亚健康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模糊地带,可
依据一些参数制订相应的标准。如症状表现的多少、严重程度、持续的时间、对日常生活影响的程度、生物参数值的高低范围等,从而将三者的判定变得可操作化,便于人们在研究和临床干预中采用。如在《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中,对于以症状表现为主者,为了将其与健康状态明显分开,从典型亚健康状态入手,对其持续时间的要求规定为3个月(当然,随着研究和认识的不断深入,可以不断修正)。
11213 亚健康的范畴 根据《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中有关亚健康的定义,亚健康状态属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过渡状态”,其覆盖的人群范围是相
?931?
当广泛的。同属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其表现可能多种多样,各有不同。因此,对亚健康状态进行系统、科学的分类,并提出相应的范畴,是临床识别及干预亚健康状态的前提和基础,是必须进行的研究内容之一。
如果从健康、亚健康和疾病三者之间是一个动态演变过程及存在相互转化关系的层面上界定亚健康状态的范畴,则可能有助于我们不断深入认识亚健康的实质及发展倾向和演变规律,从而有利于从临床上对亚健康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干预和疾病的防控。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认为亚健康是一个大概念,不仅涵盖了与健康和疾病衔接的区域或阶段,而且可能存在有一些独立的实质性内容。笔者在《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和《亚健康学》有关内容的基础上,将亚健康状态人群可能涉及的医学范畴进一步梳理如下。(1)因体内的生理变化而出现的一些暂时的症状或实验室指标的改变,参数的偏离正常范围等范畴,,2)不良适应所反映出来的身心及社会交往方面的种种不适的表现,如疲劳、虚弱、情绪改变、社会交往困难等,或某些生物参数的轻度异常(此类亚健康状态近邻健康的范畴,这些不适或失调相对容易恢复)。(3)机体身心功能的轻度失调而表现出来的种种躯体、心理等方面的症状,或个别生物参数的轻度异常。其确切的病因及发生机理在相当时期内难以明确,其表现与各种“综合征”可能会有一定的交叉(这类亚健康状态中有些容易恢复,有些不容易恢复)。(4)由于组织结构及生理功能减退所导致的各种虚弱表现,或某些生物参数的轻度异常(这类亚健康状态是由于人体自然衰老或早衰所导致,经过调整或干预,有些是可逆的。有些虽不可逆,但其发展速度可能会减慢)。(5)某些疾病经手术、或药物等多种不同手段治愈,或自然痊愈后(病灶消除,生物参数恢复正常等),或由于身体内经历了较大的生理变化(如妇女的流产、分娩等)后,机体的功能处于恢复阶段,仍存在有各种虚弱或不适的表现(这类亚健康状态经充分休息或调整后,多数可以恢复。这部分人群从表现上可以归为亚健康,但如果从发生的时空上来说,是处于疾病之后的一个状态)。(6)某些疾病发病前的生理病理学改变所导致的种种临床症状表现,或某些生物参数的轻度异常。此时,已呈现出发展成某些疾病的高危倾向,潜伏着向某病发展的高度可能。但也有一些表现和疾病之间的关联性,属于人们还没有完全认识到的(对于这类状
〔2〕
〔4〕
态,如不及时加以干预,将会朝着某些疾病的方向发
展,并在一定的时期内发展到满足某些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此类状态与有些学者提出的“临床前”的概念较为接近,近邻疾病)。(7)某些疾病在体内已经出现病理改变(主要指形态)的证据,但由于临床上尚未出现明显的症状表现,而没有引起重视进行相应的检查,或由于现有诊断技术及水平的限制,检查不出证据来,或现有的证据不能得出相应的诊断结论(这类状态只是有待明确诊断,从本质上来说已经属于疾病的范畴,与“亚临床”状态或“潜临床“状态的概念接近。但从病人的表现上来看,可能被认为是健康状态或亚健康状态)。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有效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或调整,对于促进健康状态的维持及疾病的防控有着重要的意义。
2 中医“治未病”的概念及范畴211 中医“治未病”概念的提出 “治未病”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里所言“治未病”是其最经典的含义,即处于健康状态时,要未病先防。《内经》中还有其他篇章提到“治未病”。如《素问?刺热篇》指出:“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这里的“治未病”是指在疾病初发之际,症状轻微不明显时(热病首先通过面色赤表现出来),就及时予以治疗。又如《灵枢?逆顺篇》指出:“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未衰者也。下工刺,其方袭者也,与其形之盛衰者也,与其病之与脉相逆者也。故曰: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刺其已衰,势必大昌。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这里的“治未病”,主要强调在疾病未发、病后邪气未盛、病后正气未虚时要及时治疗。
212 中医“治未病”的范畴 根据中医历代医家
在《内经》基础上对“治未病”内涵的发展,其范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21211 未病养生、防病于先 当人体处于健康状态时,要注意运用各种养生保健的方法和手段,增强体质,维护健康,提高生活质量,防止疾病的发生。这种
〔5〕
无疾病的状态,被今人称为“健康未病态”。
?932?
21212 欲病救萌、防微杜渐 当人体出现一些偏3 亚健康和中医“治未病”的关系
311 中、西医有关健康和疾病认识的比较 从广
离健康的迹象、征兆,但还达不到疾病的标准时,要及时调理、治疗,防止其发展为疾病。即《素问?序》中
所指出的“消患于未兆”、“济羸劣以获安”。在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论诊候第四》中出现了“欲病”的概念:“古人善为医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於事混淆,即病者难以救矣。”这种“欲病”的状态,被今人称为
〔5〕
“前病未病态”。
从上述引文可看出,孙思邈在提出“欲病”的同时,还提出了“未病之病”的概念。如何理解“未病之病”?从诊断角度可以将其理解为机体内已经存在疾病的信息,但尚未显化而从症状上表现出来,看上去如同健康人一样(古人对疾病的认识,主要是根据外在的宏观表现,即自觉症状与体征)。这种情况与现在意义上的疾病潜伏期(如传染病的潜伏期),,〔5〕
期)等相似,”。根据现在有关疾病的概念,严格上已经属于“已病”的范畴,只是缺乏明确的诊断依据,或目前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
21213 已病早治、防其传变 当人体患有疾病
义上来说,中、西医对于疾病的认识是一致的,但从狭
义上来说,诊断疾病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中医更强调功能上的失调,多根据机体所表现出来的外在的宏观征象进行判断,因此,书中记载的很多疾病的名称是以主症命名的,从西医学角度看就是症状。而西医学更重视机体内形态、结构方面的改变,当然也有属于功能改变而导致的疾病者。其所言疾病,一般来说有较为明确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如果比较中、西医有关健康(无病)、疾病(已病)、亚健康(欲病)范畴的大小,假设在中医“无病”与西医“健康”范畴一样大的前提下,西医学“疾病”的范畴比中医的“已病”小,只是部分中“已病;西医“欲病”的范畴 亚健康,但其所反映的理念早在中医《黄帝内经》时代的“治未病”思想中就有体现,也就是要重视疾病的预防,提高健康质量及生活质量。亚健康状态的范畴不等同于中医广义“治未病”中的未病,但属于中医“治未病”的范畴,与中医所言“欲病”的状态最为接近,但可能包括一部分“已病”的内容,这是因为中医所言病主要根据症状进行判断的缘故,它比西医疾病的范畴要大。
313 中医“治未病”思想及其理论体系可指导亚健康的临床辨识及干预 亚健康虽然作为一种新概念是基于西医学健康和疾病概念诞生,但根据西医学的指导思想,如果其机理不明确,就无法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更何况亚健康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其范畴相当大,在当前来说对于其分类及判断(或诊断)也存在着很大的困难。
而中医的“治未病”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医理论体系是侧重于从宏观表现来认识和辨识、判断机体的状态,更何况中医所言疾病的部分属于亚健康的范畴。因此,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为亚健康的调摄指明了方向,其理论体系可指导亚健康的临床辨识及干预,其优势具体可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中医“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等整体观的思想为亚健康的辨识与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2)中医“三因制宜”的思想为亚健康人群的个体化诊疗提供了基本原则。(3)中医“四诊合参”的诊察手段,有利于对亚健康状态的早期诊察。(4)中医体质学说与辨证理论有利于对亚健康状态的辨识与分类。(5)中医丰富多样的治疗方法和技术为亚健康的干预提供了手段。(6)中医科学的养
后,要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并掌握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及传变途径,以防止其进一步的发展和传变,使病情更为严重,或累及更多的脏腑。如《难经?七十七难》指出:“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这种疾病的早期或未传变状态,今人称为“传变未病
〔5〕
态”。
21214 瘥后调摄、防其复发 当疾病初愈后,要采取适当的调养方法及保健手段,促进机体的完全康复,防止疾病的复发。古人认为疾病痊愈后,如调养不当,可发生复发,并有食复、劳复等的不同。依照上述命名原则,将疾病愈后的未复发状态称为“愈后未病态”。
从上述“治未病”的含义可以看出,广义“治未病”中的“未病”包括无疾病、欲病、已病和病愈后四个状态;而狭义“治未病”中的“未病”仅指前两个阶段,即无疾病和欲病。
古人提出“治未病”概念,主要是倡导一种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的思想和理念。中医经几千年实践形成的诊治疾病的理论体系及丰富的治疗与养生保健的方法和手段,在“防患于未然”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933?
。
生理念及丰富的保健手段可运用于亚健康的预防和调摄。
314 开展亚健康的研究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医“治未病”的内涵及理论体系 亚健康概念的提出虽然为时不是很长,但已经逐步得到公众与学术界的广泛重视与接受。因此,开展亚健康的研究,将进一步促进对中医“治未病”的研究与实践,促进中医药健康保健服务体系的建立,体现了我国卫生事业重点前移的战略思想。
“上工治未病”已经提出几千年,一直到目前仍然是一种很新的理念。虽然也有人提出“未病学”,并通过学术专著而体现,但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尚存在不足。因此,通过亚健康的研究,集中西医的精华和优势,将这种朴素而先进的理念和当代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有机结合,促进人们对中医“治未病”更深入的理解,使中医的“治未病”从理念、思想发展成为看得到的、更容易被世人接受的、系及中医未病学学科,有的作用
〔4〕
参
[1]
考文献
PreambletotheConstitutionoftheWorldHealthOr2ganizationasadoptedbytheInternationalHealthConference,NewYork,19-22June,1946;signedon22July1946bytherepresentativesof61States(OfficialRecordsoftheWorldHealthOrganization,no.2,p.100)andenteredintoforceon7April19481
[2][3][4][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ZYYXH/T2———2006).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21王天芳.亚健康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方向与思路.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10):871-8721
孙涛,王天芳,武留信主编..北京:中国中医药,2007:13-14主京:医药科技出版社,-(:2008-01-11 修回:2009-06-27)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0年征订启事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是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
级学术期刊。本刊执行“中西医并重、促进中西医结合”方针,旨在报道我国中西医结合在肾病临床、科研
、预防等方面的经验,介绍国内外有关肾病专业的进展,为提高中西医结合水平,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的医药学,为促进我国医学科学现代化服务。
本刊已进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技术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
本刊辟有著名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荟萃、实验论著、临床论著、短篇论著、病例报告、讲座与综述、专病专方、体会与交流、学术动态等栏目。
本刊为月刊,每期订价12100元,全年144100元,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9-587X,国内统一刊号:CN14-1277/R,邮发代号:22-26,全国各地邮政局均可订阅,也可直接向编辑部办理邮购。
编辑部地址:山西省太原市06079信箱,邮编:030006;电话(传真):0351-7965258;E2mail:sx7965258@126.com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10年征稿征订启事
本刊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
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办刊宗旨是发扬中西医结合所长,贯彻中医与西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本学科理论与临床研究成果和进展,进行学术交流和促进学术水平的提高。
本刊设有“实验研究”、“临床研究”、“研究报告”、“经验与教训”、“短篇报道”、“研究生园地”、“基层园地”和“护理园地”以及“继续教育讲座”、“调查报告”、“综述”等栏目。
欢迎广大中医、西医以及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口腔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人员踊跃撰写论文,尤其对各级科研课题、科研成果的报告论文予以优先发表;欢迎广大同道积极订阅。
本刊为大16开本,60页,双月刊,每期定价12元,全年定价72元。邮发代号26-143。全国各地邮局(所)均可订阅,漏订者亦可与编辑部直接联系。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安庆市孝肃路42号,邮编:246004;电话0556-5866225,5519852;传真:0556-5545966;E2mail:ent93@163.com;entcw@126.com
博泰典藏网btdcw.com包含总结汇报、出国留学、高中教育、表格模板、高等教育、计划方案、农林牧渔、行业论文、教学研究以及亚健康与_治未病_的概念范畴及其相互关系的探讨等内容。
本文关键词:亚健康与“治未病”的概念、范畴及其相互关系的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671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67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