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熨背俞穴对肺脾气虚型COPD患者排痰效果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盐熨背俞穴对肺脾气虚型COPD患者排痰效果的研究
【摘要】:目的评价盐熨背俞穴对肺脾气虚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排痰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入住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呼吸内科的肺脾气虚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患者共66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和排痰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盐熨疗法,即通过将盐包加热后,沿患者腰背部两侧膀胱经进行熨烫,于肺俞、膈俞、脾俞、肾俞做重点熨烫。每日干预两次,每次25min,共干预14日。检查患者干预前,第7天,第14天的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和痰液PH值,整理、记录干预前后患者COPD评估测试(the COPD Assessment Test, CAT)得分,用以评价盐熨疗法的排痰效果。结果研究结束后,观察组完成研究例数30例,对照组30例。统计分析结果如下:1基线资料比较干预前,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如年龄、性别等),,数据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特征资料(如病程、病情严重程度等),数据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用药情况(如雾化药物、支气管舒张剂等),数据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饮食习惯(如饮水量、果蔬等),数据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患者CRP值、痰液PH值、CAT评分,数据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患者基线数据具有可比性。干预过程中,对两组间治疗、护理方案调整情况进行比较,数据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干预过程中治疗、护理方案的调整没有对盐熨手法的干预效果造成影响,具有可比性。2血清C反应蛋白的变化情况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第7日、干预第14日的血清CRP值进行比较,两组患者血清CRP水平的时间效应有统计学差异(P0.05);处理效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别与时间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差异(P0.05)。3痰液PH值的变化情况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第7日、干预第14日的痰液PH值进行比较,时间效应有统计学差异(P0.05);处理效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别与时间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差异(P0.05)。4 CAT得分的变化情况干预前与干预后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CAT得分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CAT得分(16.27±4.877)高于对照组(13.23±4.897),比较干预后两组间CAT得分统计学差异(P0.05)。5安全性分析研究期间共发生7例不良事件,对照组4例,观察组3例,经判断,均与研究干预无因果关系。安全性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研究方案的安全性较好。结论1、盐熨背俞穴可一定程度上降低血清CRP值。2、盐熨背俞穴使PH值随时间变化趋势发生变化,一定程度改善了痰液黏稠度。3、盐熨疗法可改善咳痰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4、本研究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均与盐熨疗法无关,提示安全性较好。
【关键词】:盐熨疗法 排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背俞穴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48.1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0
- 前言10-12
- 理论研究12-16
- 1 祖国医学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认识12
- 2 祖国医学对生痰机制的认识12-13
- 2.1 痰液生成机制12-13
- 2.2 肺脾气虚型COPD生痰机制13
- 3 国内外研究进展13-14
- 4 盐熨背俞穴排痰的理论依据14-15
- 4.1 热熨的作用机制和功效14-15
- 4.2 部位选择依据15
- 4.3 传热物选择依据15
- 4.4 时间和疗程选择依据15
- 5 创新之处15-16
- 研究对象和方法16-25
- 1 研究对象16-17
- 1.1 病例来源16
- 1.2 诊断标准16
- 1.3 纳入标准16
- 1.4 排除标准16
- 1.5 剔除标准及处理原则16-17
- 1.6 中止标准及处理原则17
- 1.7 脱落标准及处理原则17
- 2 研究方法17-21
- 2.1 样本含量估计17
- 2.2 抽样方法及分组方法17
- 2.3 随机分配方案隐藏17-18
- 2.4 干预措施18-20
- 2.5 评价指标及标准20-21
- 3 研究步骤21
- 3.1 前驱研究阶段21
- 3.2 正式研究阶段21
- 4 统计学处理21
- 5 质量控制21-23
- 5.1 保证操作准确性21-22
- 5.2 保证患者依从性22
- 5.3 保证数据准确性22-23
- 6 伦理考虑23-24
- 7 研究技术路线24-25
- 结果与分析25-38
- 1 临床研究完成情况25
- 2 一般资料分析25-29
- 2.1 人口学资料比较25-26
- 2.2 临床特征资料比较26-27
- 2.3 治疗用药情况比较27-28
- 2.4 影响排痰效果的饮食习惯比较28
- 2.5 观察指标比较28-29
- 2.6 研究过程中治疗、护理方案调整情况比较29
- 3 干预效果评价29-33
- 3.1 两组患者血清CRP值比较30-31
- 3.2 两组患者痰液PH值比较31
- 3.3 两组间CAT得分比较31-32
- 3.4 不良事件分析32-33
- 4 讨论33-38
- 4.1 一般资料比较分析33
- 4.2 盐熨背俞穴对患者体内炎症的影响33-34
- 4.3 盐熨背俞穴对患者痰液黏稠度的影响34-35
- 4.4 盐熨背俞穴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35-36
- 4.5 安全性分析36-38
- 结论38
- 本研究的局限和展望38-39
- 参考文献39-42
- 致谢42-43
- 文献综述43-47
- 参考文献45-47
- 附录47-62
- 作者简历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赫;背俞穴的应用[J];陕西中医;1989年02期
2 孙永平,甄薇;背俞穴位置考[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年05期
3 沈克艰,杜永年,杨海鸥;背俞穴治疗妇科下腹痛30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2年04期
4 王泽涛,欧阳亮;背俞穴的临床应用[J];针灸临床杂志;2004年12期
5 段延萍;周杰;张茹心;;背俞穴临证举隅[J];陕西中医;2006年02期
6 吴新贵;何源浩;;背俞穴的主治作用及其机制[J];中国临床康复;2006年43期
7 张红宏;;推拿背俞穴治疗腹痛268例体会[J];光明中医;2007年08期
8 徐斯伟;;背俞穴为主治疗哮喘的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7年10期
9 周雁蓉;;背俞穴放血与中药结合治疗痤疮30例[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10 苏妆;;背俞穴主治规律分析[J];医学综述;2008年1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新贵;何源浩;;背俞穴主治作用的机理探讨[A];2006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第十四届全国针灸学术研讨会针药结合论坛[C];2006年
2 张学风;姜申元;;小剂量激素背俞穴注射治疗高黄疸的临床体会[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二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0年
3 厉卫红;;背俞穴应用与针灸整体美容思想[A];中国针灸学会耳穴、腧穴专业委员会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宗蕾;;平衡阴阳巤脉配合背俞穴治疗失眠的疗效观察[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5 王俊华;;针刺背俞穴结合躯干训练对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十四次脑血管病康复学术会议暨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次养生康复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6 肖伟;汪瑛;孔红兵;王震;曾永蕾;朱春沁;汪节;;背俞穴拔罐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A];中国针灸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下集)[C];2009年
7 陈勤;陈晓军;周志英;陈利芳;;艾灸背俞穴为主治疗慢性失眠的随机对照研究[A];2012浙江省针灸学会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2年
8 高宗桂;严振国;张永贤;梁淑梅;;五脏相关背俞穴针刺安全深度之研究[A];全国针刀医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5年
9 凌楠;陈丽仪;谢永红;;脊背俞穴合患肢取穴针刺治疗脑卒中偏瘫73例[A];广东省针灸学会第九次学术交流会暨“针灸治疗痛症及特种针法”专题讲座论文汇编[C];2004年
10 张基荣;吕爱玲;;背俞穴姜灸预防化疗后白细胞减少30例观察[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呼吸病学术会议暨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北京市平谷区中医医院 于川;针刺配合背俞穴走罐治中风后疲劳[N];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
2 记者衣晓峰;华佗夹脊穴配合背俞穴针刺治疗Ⅱ型糖尿病获良效[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3 文/张秋臻(副主任医师);开发脊柱的治病保健潜能[N];上海中医药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维奥来尔 霍查;背俞穴埋线法治疗脾气虚型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2 张维;针刺背俞穴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系统评价及临床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0年
3 杨启昭;背俞穴埋线干预慢性疲劳综合征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年
4 范宏元;循膀胱经背俞穴弹拨法合针灸治疗寒湿阻络型大骨节病的临床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彩琼;经络热度感测—背俞穴疗法在癌因性疲劳中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2 李婷婷;盐熨背俞穴对肺脾气虚型COPD患者排痰效果的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6年
3 苏妆;背俞穴主治症的规范化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6年
4 熊家轩;电针五脏背俞穴治疗肝肾阴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5 萧婷;针刺背俞穴对中风后气管切开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年
6 陆彦青;背俞穴埋线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7 徐琛;背俞穴电针对围绝经期综合征雌性大鼠性激素影响的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8年
8 王俊华;针刺背俞穴结合躯干训练对脑中风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9 马晓蕾;针刺背俞穴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6年
10 陈献卿;电针背俞穴为主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6778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677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