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型与心冲击图及心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型与心冲击图及心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慢性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脏结构或功能的改变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慢性心衰的高发病率、高病死率和频繁的住院率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中医药防治慢性心衰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尤其在改善临床症状,控制病程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优势突出。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核心思想,准确辨证方能施行有效的治疗。因此,为慢性心衰的中医辨证提供客观的量化指标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心冲击图是医学物理学领域新型的心血管监测仪器,有望成为一种安全无创、实用可靠的心脏收缩功能评价手段。基于此,笔者将心冲击图技术引入临床研究,试图评价慢性心衰不同中医证型与心冲击图及心功能改变的相关性,为中医辨证分型探索客观的量化依据,提高慢性心衰的中医辨证水平与临床疗效。研究目的:1.研究心衰组与非心衰组在心冲击图主要指标(HI、IJ、JK、RJ间期)和心功能改变(LVEF、BNP)方面的差异,探讨心冲击图评价心脏收缩功能改变的可行性。2.评价心衰组不同中医证型与心冲击图主要指标(HI、IJ、JK, RJ间期)及心功能改变(LVEF、BNP)的相关性。研究方法:以2015年1月到2016年1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心血管内科病房住院疑似诊断为慢性心衰的1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本研究分为心衰组和非心衰组,慢性心衰的西医诊断标准依据Frmainghma标准及ESC指南,中医辨证分型依据2002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分为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心肾阳虚证、阳虚水泛证4个证型。由本科室固定专业人员,对130例入组患者按Framingham诊断标准及ESC心衰指南进行评估,对符合慢性心衰诊断患者进行中医辨证,符合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心肾阳虚证、阳虚水泛证且除外排除标准后的患者纳入心衰组,排除慢性心衰诊断患者的纳入非心衰组。对心衰组和非心衰组的患者均抽取测定血浆BNP浓度,检测超声心动图测定LVEF值,联合同步采集心电图—心冲击图,测定心冲击图主要指标HI、IJ、JK、RJ间期。将上述观察指标逐一记录,全部数据采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入选与剔除值为系统默认的P0.05。研究结果:1.心衰组患者的BNP、RJ间期明显高于非心衰组患者,心衰组患者的LVEF明显低于非心衰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心衰组和心衰组HI、IJ、JK间期无统计学差异(P0.05)。2.心衰组不同中医证型与BNP、LVEF、RJ间期、心功能分级均有相关性(P0.05),其中与BNP相关性最强(r=0.673,P0.01)。随着心衰组气阴两虚、气虚血瘀、心肾阳虚、阳虚水泛等中医证型的转变,BNP、RJ间期、心功能分级呈逐渐增大趋势,LVEF呈逐渐减小趋势(P0.05)。3.心衰组不同中医证型间BNP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4个中医中医证型亚组间BNP值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心衰组不同中医证型间LVEF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气阴两虚证与心肾阳虚证、阳虚水泛证的LVEF相比,气虚血瘀证与心肾阳虚证、阳虚水泛证的LVEF相比,心肾阳虚证与阳虚水泛证的LVEF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阴两虚证与气虚血瘀证的LVEF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心衰组不同中医证型间RJ间期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4个中医证型亚组间RJ间期值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心衰组不同心功能分级间LVEF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心功能Ⅱ级与Ⅲ级、Ⅳ级LVEF值相比,心功能Ⅲ级与Ⅰ级、Ⅳ级LVEF值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Ⅱ级与Ⅰ级LVEF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心功能Ⅰ、Ⅱ、Ⅲ、Ⅳ级的改变,LVEF值逐渐减少。7.心衰组不同心功能分级间BNP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心功能Ⅱ级与Ⅲ级、Ⅳ级BNP值相比,心功能Ⅲ级与Ⅰ级、Ⅳ级BNP值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Ⅱ级与Ⅰ级BNP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心功能Ⅰ、Ⅱ、Ⅲ、Ⅳ级的改变,BNP值逐渐增加。8.心衰组不同心功能分级间RJ间期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心功能Ⅱ级与Ⅲ级、Ⅳ级RJ间期值相比,心功能Ⅲ级与Ⅰ级、Ⅳ级RJ间期值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Ⅱ级与Ⅰ级RJ间期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心功能Ⅰ、Ⅱ、Ⅲ、Ⅳ级的改变,RJ间期值逐渐增加。9.心衰组不同中医证型间心功能分级有显著性差异(P0.05),气阴两虚证与心肾阳虚证之间、气阴两虚证与阳虚水泛证之间、气虚血瘀证与心肾阳虚证之间、气虚血瘀证与阳虚水泛证之间级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阴两虚证与气虚血瘀证患者以心功能Ⅱ级为主,心肾阳虚证与阳虚水泛证患者以心功能Ⅲ—Ⅳ级为主,这两对证型间心功能分级情况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气阴两虚、气虚血瘀、心肾阳虚、阳虚水泛等证型的改变,心功能级别有逐渐升高的趋势。研究结论:1.BNP、LVEF、RJ间期在心衰组与非心衰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相较于其他心冲击图主要指标,应用RJ间期评价心脏收缩功能改变具有一定的可行性。2. BNP、LVEF、RJ间期均能间接反应慢性心衰的严重程度及预后。3.BNP、LVEF、RJ间期、心功能分级均与慢性心衰中医证型存在相关性,可为中医辩证分型提供有益的客观量化依据。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 心冲击图 心功能 中医证型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59
【目录】:
- 摘要5-8
- ABSTRACT8-12
- 符号说明12-14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14-44
- 综述一 慢性心力衰竭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14-32
- 1 心力衰竭的概念14
- 2 慢性心衰的流行病学研究14-15
- 3 慢性心衰的病因15-16
- 4 慢性心衰的病理生理机制16-17
- 5 慢性心衰心功能临床评估的常用指标17-26
- 参考文献26-32
- 综述二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研究进展32-44
- 1 慢性心衰病名与历史沿革32-33
- 2 慢性心衰的病因33
- 3 中医古籍对慢性心衰病机的探讨33-34
- 4 现代中医对慢性心衰病机的认识34-36
- 5 中医对慢性心衰辨证分型的研究36-41
- 参考文献41-44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44-60
- 前言44-45
- 临床资料与方法45-50
- 1 病例来源45
- 2 诊断标准45-47
- 2.1 慢性心力衰竭的西医诊断标准45
- 2.2 既往疾病的诊断45
- 2.3 心功能分级标准45-46
- 2.4 BNP诊断标准46
- 2.5 中医辨证分型诊断标准46
- 2.6 纳入标准46-47
- 2.7 排除标准47
- 3 研究方法47-50
- 3.1 分组方法47
- 3.2 辨证分型47
- 3.3 检查方法47-48
- 3.4 观察指标48-49
- 3.5 统计学方法49-50
- 结果50-60
- 讨论60-63
- 参考文献63-64
- 结语64-65
- 创新点65-66
- 存在问题与不足66-67
- 附录67-73
- 致谢73-74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74-75
- 个人简历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成志荣;上消化道恶性肿瘤164例中医证型分析[J];江苏中医;1996年07期
2 刘景泉;活动期消化性溃疡330例中医证型分析[J];中医药通报;2002年02期
3 朱国曙,张闽光,李劲亮;632例单纯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与中医证型分析[J];福建中医药;2003年02期
4 高月求,王灵台;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研究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年08期
5 吴福宁,李猛;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证型与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6 齐昕,程志清,王子宽;浙江省绍兴市城区高血压影响因素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7 徐顺贵,刘隆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型实质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4年03期
8 杨进良;慢性乙肝临床诊断与中医证型关系的探讨[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4年S1期
9 王黎君;;慢性乙型肝炎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与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J];吉林中医药;2005年12期
10 陆文烈;;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病毒核酸指标的关系[J];湖北中医杂志;2006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晓香;李新民;;87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肠镜及病理表现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A];第二十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专题报告及论文集[C];2012年
2 钟晓香;李新民;;87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肠镜及病理表现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四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2年
3 宓余强;;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证型及舌、脉与肝功能指标的关系[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二届内科肝胆病学术会议暨第四次国家中医肝病重点专科协作组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4 徐晓婧;杨大国;冉云;吴其恺;刘晓晖;;100例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证型及临床特点分析[A];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第十四次肝胆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5 邢淑丽;何靖涛;;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客观化及变证规律研究[A];第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诊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甘慧娟;朱文锋;;肺炎中医证型与证素分布特点的文献研究[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诊断专业委员会2009’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甘慧娟;朱文锋;;肺炎中医证型与证素分布特点的文献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次中医诊断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徐光耀;唐福康;;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证型与理化指标、体重指数的相关性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8年
9 凌琪华;陈建杰;齐艳艳;杨婉凤;;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型与生活质量的关系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文献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第十四次肝胆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10 胡学军;柏正平;谭光波;;肺心病缓解期的中医证型研究[A];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呼吸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唐凤英 胡随瑜 喻长远;可用人工神经网络法进行中医证型分类研究[N];中国医药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刘景峰;冠心病中医证型研究方兴未艾[N];医药经济报;2010年
3 吴荣祖 牟荣英 唐亚萍;慢性胃肠疾病中医证型覆盖统计分析[N];中国医药报;2003年
4 易建新 张敏州 李健;冠心病中医证型客观化研究取得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6年
5 杨璞;胖也分“白、红、黄、黑”[N];大众卫生报;2014年
6 通讯员 杨璞;胖子也分白红黄黑[N];中国中医药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晁利芹;近期感染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粘附分子表达及其与中医证型的关系[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吴健雄;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李显红;狼疮性肾炎中医证型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及其蛋白质组学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4 曾莉;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基因多态性与激素敏感性和中医证型的关联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黄智莉;多发性骨髓瘤中医证型及相关因素多元统计分析[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张大伟;静脉血栓栓塞症易栓因素的研究及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7 樊平;不同地区IgA肾病中医证型、临床病理改变的比较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年
8 张学斌;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胃病环氧化酶(COX-1)与中医证型相关性探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9 刘立昌;IgA肾病患者体质、黏膜炎症、中医证型及临床病理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
10 李世林;冠心病药物洗脱支架择期植入前后中医证型演变规律的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玲;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型与血清胱抑素C关系的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王玉衡;基于瞬时弹性成像技术(Fibro Touch)评价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及中医证型的临床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杨莎莎;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发病特点及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年
4 李波;PCI术后心脏康复/二级预防现状与中医证型调查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5 张娇;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型特点分析及通降颗粒治疗作用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6 孙庆亮;基于聚类分析对常见间质性肺疾病中医证型特点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7 李力;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型与心冲击图及心功能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8 张百灵;慢性咳嗽体质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9 曾吉祥;初发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医证型与相关因素分析[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10 刘明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中医证型的临床研究[D];福建中医学院;2008年
,本文编号:6781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678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