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陈可冀院士血瘀证辨治方法的临床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1 06:33

  本文关键词:陈可冀院士血瘀证辨治方法的临床评价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陈可冀 血瘀证 辨证 诊断标准 活血化瘀


【摘要】:本研究包括基于陈可冀院士血瘀证辨治方法干预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的实用性随机对照试验和国际人员血瘀证调查的横断面研究两部分。目的:1、基于陈可冀院士血瘀证辨治方法干预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的实用性随机对照试验:评价陈可冀血瘀证辨治方法干预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2、国际人员血瘀证调查的横断面研究:对小样本的国际人员进行横断面调查,探讨陈可冀院士的实用血瘀证诊断标准(以下简称标准1)和1986年血瘀证诊断标准(以下简称标准2)是否适用于国际不同种族、国籍的人员,对制定国际血瘀证诊断标准提出思考与展望。方法及结果:1、基于陈可冀院士血瘀证辨治方法干预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的实用性随机对照试验:采用分层区组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两组都接受常规西药治疗及中医兼证辨证用药。在此基础上,试验组血瘀证接受陈可冀院士血瘀证辨证方法指导的治疗,对照组血瘀证接受常规血瘀证辨证方法指导的治疗。通过组内和组间治疗前后的对比来评价陈可冀血瘀证辨证方法在治疗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同时,评价该标准诊断血瘀证的敏感性。共纳入患者220例,其中试验组110例,对照组110例。结果如下:(1)两种血瘀证诊断方法均诊断为血瘀证的患者有170例(占77.3%)。标准1诊断为血瘀证而标准2未诊断血瘀证者有50例(22.7%)。该50例患者与上述170例患者的入组血瘀证计分间无统计学差异(Z=-1.36,P=0.17)。此外,50例患者中至少有1项或多项血液流变性指标高于正常值范围,存在高凝状态。在应用活血化瘀为主的治疗后,患者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血小板黏附率、血液黏度(1.0s-1,5.0s-1)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这部分患者早期干预可以改善血瘀证相关的微观指标,提示陈可冀血瘀证辨证方法的敏感性较好。(2)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试验组在陈可冀血瘀证辨治方法指导下进行干预,患者的心绞痛计分在治疗2周随访时有明显减少,经检验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Z=4.88,P0.01),治疗4周后随访的结果相似(Z=7.47,P0.01);同时,治疗4周后试验组患者的血瘀证计分(Z=4.42,P0.01)、血液流变学指标中血小板最大聚集率(Z=3.77,P0.01),血小板黏附率(Z=5.44,P0.01),红细胞聚集率(Z=2.01,P0.01),血液黏度(1.Os-1)(Z=2.86,P0.01),血液黏度(5.0s-1)(Z=2.64,P0.01),血液黏度(10.Os-1)(Z=2.2,P0.05)均较入组时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患者治疗前后抗血小板用药无明显变化。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心绞痛计分在治疗2周(Z=3.89,P0.01)和4周后(Z=6.33,P0.01)有明显减少,治疗4周的血瘀证计分(Z=-4.15,P0.01)、血液流变学指标中血小板最大聚集率(Z=3.68,P0.01)、血小板黏附率(Z=6.10,P0.01)、血液黏度(1.0s-1)(Z=2.56,P0.05)、血液黏度(5.0s-1)(Z=2.65,P0.05)、血液黏度(10.Os-1)(Z=2.13,P0.05)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陈可冀院士血瘀证辨治方法干预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治疗2周和治疗4周随访时,硝酸甘油的减停率分别为82.76%和85.71%,对照组的硝酸甘油减停率在2周和4周随访时分别为72.88%和76%。(4)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用药4周后,前者的红细胞聚集率降低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的心绞痛计分,血瘀证计分,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血液黏度(1.0s-1、5.0S-1、120.0s-1)、指标降低值的改善情况有优于对照组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不良反应分析220例患者中,试验组2例患者分别于服药的第5天和第7天出现腹泻,3例患者服药后出现心悸,可自行缓解;对照组2例自觉服药后头晕,2例患者出现腹泻,可以自行缓解。无患者出现出血现象。2、国际人员血瘀证调查的横断面研究:我们对来自亚非拉国家的65位国际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人种包括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和棕色人种。横断面调查结果如下:(1)本调查主要采用2种诊断标准,即标准1和标准2。根据标准1,被调查者中诊断为血瘀证者共有46人(占70.77%);根据标准2,被调查者诊断为血瘀证者有8人(占12.30%)。标准1和标准2都诊断为血瘀证的被调查者有8人(占12.30%),与标准2的人员重合。(2)血瘀证条目判定1)标准1:所有参加调查的外国人员在该标准下的评判情况如下。(见表1)2)标准2:所有被调查者符合标准2条目的情况如下,,见表23)综合分析:分布人数最多的条目是标准1中的“不同部位静脉曲张或毛细血管异常扩张”、“舌质紫暗或舌体瘀斑、瘀点”和标准2中的“舌质紫暗或舌体瘀斑、瘀点,舌下静脉曲张淤血”;“月经紊乱、经期腹痛、色黑有血块、少腹急结”。标准1因为将标准2中的“舌质紫暗或舌体瘀斑、瘀点”与“不同部位*静脉曲张或毛细血管异常扩张(包括舌下静脉曲张瘀血)”分列为2条主要标准,且具备一条主要标准即可诊断血瘀证,因此明显提高了血瘀证的检出率。结论1、陈可冀血瘀证随机对照临床试验:(1)标准1的辨证方法较标准2更为敏感,与我们前期诊断性试验结果一致,有利于血瘀证的早期诊断、干预和治疗。(2)分析结果显示,在西药治疗基础上,采用陈可冀院士血瘀证辨治方法和常规血瘀证辨治方法干预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都可以改善患者的血瘀证计分、心绞痛评分,减少硝酸甘油使用量,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如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血小板黏附率、血液黏度,且不增加出血的风险。陈可冀院士血瘀证辨治方法在改善红细胞聚集率方面优于常规血瘀证辨治方法,在改善心绞痛症状、血瘀证计分方面也显示有优于常规血瘀证辨治方法的趋势。2、国际人员血瘀证调查的横断面研究:应用两个标准评价过程中分布最多的条目均是“舌质紫暗和舌下脉络的曲张”。这和我们在国内临床实践中评价血瘀证的标准较为相符,提示“舌质紫暗、舌下脉络”可以作为国外人员诊断血瘀证的主要标准之一。但“面部、唇、齿龈及眼周紫黑”受人种的影响较大,不宜作为部分种族人群血瘀证诊断的条目。本次研究结果发现,标准1诊断血瘀证患者明显高于标准2,提示在评价国外人员的血瘀证标准中,主要标准、次要标准的选择尚待于进一步研究。同时,舌质紫暗、舌下脉络曲张也应该进一步量化和分级,在推广时应加强培训,以提高判定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关键词】:陈可冀 血瘀证 辨证 诊断标准 活血化瘀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59
【目录】:
  • 中文摘要5-10
  • ABSTRACT10-15
  • 英文缩略语 ABBREVIATION15-16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16-31
  • 综述一 冠心病血瘀证生物学基础研究16-25
  • 1、冠心病与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16-17
  • 2、冠心病血瘀证的生物学基础研究17-21
  • 参考文献21-25
  • 综述二 血瘀证的诊断标准及冠心病血瘀证方药研究进展25-31
  • 1. 血瘀证的源流25-27
  • 2. 冠心病血瘀证的方药研究进展27-29
  • 参考文献29-31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31-63
  • 一、陈可冀血瘀证辨证方法传承研究31-55
  • 前言31
  • 临床资料及研究方法31-37
  • 1. 临床资料31-33
  • 2. 研究方法33-37
  • 结果37-51
  • 1、两组患者随访情况37
  • 2. 一般资料37-40
  • 3.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特点40-42
  • 4. 两组患者在两个随访时间点抗血小板用药比较42
  • 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瘀证计分42-44
  • 6. 试验组与对照组在2周和4周随访时心绞痛计分比较44-45
  • 7. 两组患者治疗2周、4周前后硝酸甘油停减率45-46
  • 8. 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46-51
  • 9. 安全性评价51
  • 讨论51-53
  • 1. 研究结果与意义51-53
  • 2. 优势与局限性53
  • 结论53-55
  • 二、国外人员血瘀证诊断的横断面调查及探索55-62
  • (一)、研究方法55-57
  • (二)、研究资料报告57-60
  • (三)、讨论60-61
  • (四)、展望61-62
  • 参考文献62-63
  • 附件63-72
  • 致谢72-73
  • 主要研究成果73-74
  • 个人简历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培民;血瘀Ⅲ号治疗血瘀证206例[J];福建中医药;2001年04期

2 柴向斌,王斌全;血瘀证与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关系初探[J];中医药研究;2001年04期

3 孙金芳,芦连菊,臧建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瘀证实质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05年09期

4 姚魁武;王阶;衷敬柏;朱翠玲;王恰如;;血瘀证量化诊断入选项专家咨询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6年01期

5 姚魁武;王阶;;血瘀证病证结合研究现状与思考[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6年04期

6 高克俭;;血瘀证诊断研究现状及进展[J];天津中医药;2006年05期

7 陈利国;胡小勤;;论病证结合血瘀证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的建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年03期

8 魏星;裘华森;周济春;;血瘀证辨证对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作用[J];浙江临床医学;2007年10期

9 吴锐;熊雯雯;江一平;李国贤;;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瘀证目征的改变[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0年01期

10 杜慧慧;李青梅;王磊;李莹;王俐琼;张玮;;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与肝血瘀证[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鸾;胡一敏;胡建东;施晓芬;;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与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中医风湿病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8年

2 姚魁武;王阶;武继涛;朱翠玲;王恰如;;不同疾病血瘀证量化诊断的比较研究[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中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3 姚魁武;王阶;朱翠玲;武继涛;;血瘀证患者实验室指标诊断贡献度比较研究[A];中医药中青年科技创新与成果展示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姚魁武;王阶;朱翠玲;武继涛;;血瘀证患者实验室指标诊断贡献度比较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5 魏星;裘华森;周济春;;血瘀证辨证对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作用[A];第五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医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陈利国;;血瘀证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与思考[A];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栓病分会第四次学术研讨会暨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血栓病专业委员会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王勇;李春;郭淑贞;啜文静;王伟;;扩散编辑实验分析慢性心肌缺血血瘀证模型血清脂类代谢变化[A];第十次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学术交流会暨第二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颁奖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戴豪良;;关于血瘀证研究思路及方法的若干问题[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9 李国贤;万晓凤;王缨;鄢毅;;血瘀证诊断现代分类探讨[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10 张兰凤;王阶;;血瘀证的细胞学和分子学研究进展[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可冀 马晓昌;传统血瘀证的现代分类[N];健康报;2002年

2 史载祥;血瘀证研究现状及展望[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3 刘凌;诠释血瘀证[N];上海中医药报;2004年

4 记者 樊丹;血瘀证检测实现可视化[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5 上海中医药大学 沈施德教授;为什么说血瘀证是百病之源[N];上海中医药报;2000年

6 上海中医药大学 赵章忠教授;血瘀证可引起哪些疾病[N];上海中医药报;2000年

7 上海中医药大学 沈施德 教授;血瘀证的病因[N];云南日报;2000年

8 史载祥;血瘀证研究现状及展望[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9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殷惠军;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的基础研究[N];中国中医药报;2012年

10 上海中医药大学 赵章忠教授;血瘀证可引起哪些疾病[N];上海中医药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同德;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血瘀证回顾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2 张瑞江;血瘀证传统辩证诊断的数学模型初探[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马民;血瘀证形成的微观机理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3年

4 武月萍;血瘀证的危险因素及其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5 李定祥;五脏血瘀证与血液高凝状态相关性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07年

6 郭力恒;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血瘀证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7 吕渭辉;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围手术期血瘀证诊断指标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8 李海霞;血瘀证病位分类与规范化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年

9 赵炜嘉(CHIU Wai Ka);血瘀证与针灸论治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

10 罗静;陈可冀血瘀证辨证方法传承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安璐;陈可冀院士血瘀证辨治方法的临床评价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2 赵方舟;血瘀证的发展与古今诊断依据的对比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3 张长军;临床相关检验指标在血瘀证辨证分型中的应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4 任兰群;髋部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与血瘀证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5 穆雪;丹红注射液治疗稳定型心绞痛(血瘀证)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6年

6 朱北星;丹红注射液对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血瘀证)临床疗效的影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6年

7 陈光;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血瘀证差异表达谱分析及IL6基因甲基化水平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8 贾秋蕾;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患者血小板微粒功能及与细胞微粒结合体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9 王灵杰;慢性移植物肾病患者血瘀证与其临床病理关系的研究[D];福建中医学院;2008年

10 陈贵海;肥胖与血瘀证[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7113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7113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8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