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流注纳子法针刺治疗手太阳经型肩周炎的临床研究
本文关键词:子午流注纳子法针刺治疗手太阳经型肩周炎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子午流注纳子法针刺手太阳经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与常规针刺对照,探讨其优越性。方法将70例合格受试者严格按照随机方法随机分成试验组(子午流注纳子法针刺组)和对照组(常规针刺组),每组各35例。试验组与对照组使用相同腧穴,试验组采用子午流注纳子法按时循经取穴治疗,于昆明当地时间未时进行针刺,对照组于昆明当地时间未时之外的时间进行针刺。针刺5次为1个疗程,观察2个疗程。分别比较1疗程结束时、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包括疼痛程度、关节活动度(ROM)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在内的肩关节功能变化,以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作为疗效观察指标,对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及疗效评定。结果(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以及发病部位方面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中疼痛、ROM、肌力、ADL、局部形态各项评分及总积方面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共70例,其中左肩关节发病者20例,右肩关节发病者45例,双肩关节发病者5例。将双肩拆分为左肩、右肩分别记入左、右肩进行统计、比较,共计发病肢体总数75例,包含左肩关节25例,右肩关节50例。治疗1疗程结束时,试验组治愈7例,显效6例,有效23例,无效2例,显愈率34.21%,总有效率94.74%;对照组治愈3例,显效2例,有效28例,无效4例,显愈率13.51%,总有效率89.19%。治疗结束后,试验组治愈19例,显效14例,有效4例,无效1例,显愈率86.84%,总有效率97.37%;对照组治愈13例,显效10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显愈率62.16%,总有效率91.89%。两组治疗1疗程结束时、治疗1疗程后,总体疗效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愈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1疗程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疼痛、ROM、肌力、ADL各项评分及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总积分和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4)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1疗程结束时,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总积分、疼痛评分、ROM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力、ADL、局部形态评分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总积分、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M、肌力、ADL、局部形态评分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观察疗程内,两组治愈所需针刺频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子午流注纳子法针刺、常规针刺治疗手太阳经型肩周炎均有疗效。(2)试验组所选用的子午流注纳子法针刺治疗手太阳经型肩周炎,总体疗效优于常规针刺对照组。试验组显愈率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两组相当。(3)试验组所选用的子午流注纳子法针刺治疗手太阳经型肩周炎,在缓解疼痛、改善活动度方面优于对照组,改善ADL、肌力方面两组相当。(4)子午流注纳子法针刺治疗手太阳经型肩周炎可缩短治疗疗程。
【关键词】:纳子法 肩周炎 子午流注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中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46.9
【目录】:
- 中文摘要7-9
- Abstract9-12
-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12-13
- 引言13-16
- 资料与方法16-26
- 1 研究资料16-20
- 1.1 病例来源16
- 1.2 病例选择16-20
- 2 研究方法20-26
- 2.1 分组方法20
- 2.2 盲法20
- 2.3 治疗方法20-23
- 2.4 观察指标23-24
- 2.5 疗效评定标准24
- 2.6 安全性评价标准24-25
- 2.7 不良事件轻重程度判断标准25
- 2.8 数据的管理与分析25-26
- 研究结果26-44
- 1 试验组、对照组一般资料可比性分析26-30
- 1.1 两组患者性别的比较26-27
- 1.2 两组患者年龄的比较27
- 1.3 两组患者病程的比较27-28
- 1.4 两组患者发病部位的比较28-30
- 2 试验组、对照组治疗前肩关节功能评分可比性检查30-32
- 2.1 两组治疗前疼痛评分比较30
- 2.2 两组治疗前ROM评分比较30-31
- 2.3 两组治疗前肌力评分比较31
- 2.4 两组治疗前ADL评分比较31-32
- 2.5 两组治疗前局部形态评分比较32
- 2.6 两组治疗前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总积分比较32
- 3 治疗结果32-44
- 3.1 两组治疗结束后疗效比较32-34
- 3.2 两组治疗1疗程结束时疗效比较34-35
- 3.3 两组治愈所需治疗频次比较35
- 3.4 两组治疗前后肩关节功能量表总积分比较35-37
- 3.5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37-39
- 3.6 两治疗前后ROM评分比较39-40
- 3.7 两组治疗前后肌力评分比较40-41
- 3.8 两组治疗前后ADL评分比较41-42
- 3.9 两组治疗前后局部形态比较42-43
- 3.10 安全性评价43-44
- 讨论44-51
- 1 子午流注纳子法的选择理论探讨44-48
- 1.1 子午流注与子午流注纳子法44
- 1.2 子午流注纳子法的理论基础44-46
- 1.3 子午流注纳子法的取穴方法及运用特点46-47
- 1.4 子午流注纳子法针刺手太阳经型肩周炎的机理47-48
- 1.5 子午流注纳子法临床运用体会48
- 2 选穴依据48-49
- 2.1 局部取穴48
- 2.2 远部取穴48-49
- 3 研究结果分析49-51
- 3.1 两组基本资料的分析49
- 3.2 两组治疗前肩关节评价量表评分的分析49
- 3.3 两组治疗后肩关节评价量表评分的分析49-51
- 结论51-52
- 问题与展望52-53
- 1 问题52
- 2 展望52-53
- 参考文献53-56
- 文献综述 针刺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进展56-79
- 参考文献73-79
- 附录79-9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95-96
- 致谢9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宫建雅,宫继宏;针刺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1997年02期
2 孟向文,陈爽白;互动式针刺法治疗抑郁症[J];上海针灸杂志;2003年11期
3 林志建,张洪艳;针刺治疗复视2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3年12期
4 王莉莉,吕东;随经动态针刺法治疗落枕55例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4年02期
5 陈庆梅;针刺法佐治婴幼儿腹泻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4年06期
6 王东升;;意动针刺法治疗痤疮[J];中国针灸;2005年S1期
7 黄衍勋,张汉珍;两种针刺法治疗带状疱疹60例疗效对比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年05期
8 曾宪锋;王梅康;许建阳;袁红;郝晋东;丁红;武媚;梁贵喜;;针刺治疗失眠80例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5年12期
9 邵素菊;通督健脑针刺法治疗癫痫121例[J];山东中医杂志;2005年02期
10 黄炜,植兰英;针刺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J];甘肃中医;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管华盈;;“眼区四穴”针刺法与常规穴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对比分析[A];中国民政康复医学第四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3年
2 燕军;蒋素英;孟江;;改良拔河针刺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42例[A];第8届全国针灸科研与临床研讨会暨安徽省针灸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唐成林;余敏;;针刺治疗失眠选穴规律及治疗方法浅析[A];重庆市针灸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魏清琳;;强脊补肾针刺法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38例[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5 刘紫薇;黄巍;张欢;;针刺治疗早期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观察[A];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吉林省第六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金瓯钧;;传统与矩阵针刺治疗耳聋疗效比较[A];中国针灸学会全国中青年针灸推拿学术经验交流会论文汇编[C];1999年
7 黄庆红;;综合针刺法治疗瘫痪的临床体会[A];中国康复医学会全国运动疗法学术会议暨心脑血管病康复研讨班论文汇编[C];2000年
8 罗和平;;针刺治疗中风介入时机初探[A];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文献专业委员会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常小荣;严洁;樊凌;王超;;针刺治疗脑卒中偏瘫进展[A];“针灸诊疗规范化研究的思路”学术论文集[C];2008年
10 胡艳明;李郡;刘建龙;;推拿结合导平、针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00例疗效观察[A];第十三次中医推拿学术年会暨推拿手法治疗脊柱相关疾病高级培训班论文汇编[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记者 苏晓华;“醒脑开窍” 针刺法已推广到四十个国家[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2 ;俞募配穴针刺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庆;针刺治疗郁证的研究[D];天津中医学院;2003年
2 黎彩霞(Lai Choiha);针刺加中药治疗视频显示终端综合征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赖新一;针刺治疗失眠的病机探讨与临床及动物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
4 孙力;基于电信号的针刺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5 王世军;缺血性中风的病因病机及针刺防治机理的实验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6 Marmori F.;针刺调神对慢性持续期支气管哮喘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7 马学红;针刺抗抑郁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狄忠;针刺配合艾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9 陈晓军;调和阴阳针刺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文献及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10 陈加俊;脑梗死后脑可塑性机制及针刺影响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颜建胜;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与基底动脉TREK-1表达的相关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姜庆e,
本文编号:7160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716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