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调神解郁”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3 13:16

  本文关键词:“调神解郁”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脑卒中后抑郁症 调神解郁法 针刺 百忧解 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通过对“调神解郁”针刺方法与西药百忧解治疗PSD的随机对照研究,探究其疗效和安全性,以及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评价“调神解郁”针刺法治疗PSD的临床价值,为临床治疗PSD提供一种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法方法:将确诊为PSD的80例病患在脑卒中基础疾病治疗的同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所有病例均为第一次发病。治疗组采用“调神解郁”针刺方法治疗,对照组采取单纯服用西药百忧解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包括基础疾病治疗、中风后康复的常规针刺治疗、功能锻炼和心理疏导。治疗组采取“调神解郁”针刺法,选穴:百会、神庭、本神(双)、神门(双)、内关(双)、太冲(双),平补平泻。对照组服用西药百忧解(盐酸氟西汀),每日一次,每次20毫克,早餐后服用。两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3个疗程。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后2周、4周、6周各实行一次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中医证候量表、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MESSS)的评定,以评价疗效。所得数据均用SPSS 17.0软件统计学分析并得出结论。结果:1. HAMD量表评分比较:经过治疗,两组病人的HAMD的评分均有所下降,治疗组与治疗前比较在治疗4周时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在治疗2周时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6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比较:经过治疗,两组病人的中医证候量表的评分均有所下降,治疗组与治疗前相比在4周时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与治疗前相比在治疗6周时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6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 MESSS量表评分比较:经过治疗,两组病人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有所下降,治疗组与治疗前相比在4周时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与治疗前相比在治疗6周时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6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P0.05,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4.副反应发生率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治疗PSD无明显不良反应,较对照组安全性高。结论:1.调神解郁针刺法可以显著改善PSD病人的抑郁状态、中医证侯及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以取得与西药百忧解相当的治疗效果。2.调神解郁针刺法在改善PSD病人中医证候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方面,其效果优于西药百忧解3.调神解郁针刺法治疗PSD效果显著,且费用低,病患依从性良好无明显副作用,较西药治疗安全性高,是治疗PSD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值得临床上广泛应用。
【关键词】:脑卒中后抑郁症 调神解郁法 针刺 百忧解 临床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46.6
【目录】:
  • 英文缩略语4-5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0
  • 引言10-12
  • 文献综述12-22
  • 1.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抑郁症的认识12-15
  • 1.1 病因病机12-13
  • 1.2 治疗方法13-15
  • 2. 祖国医学对脑卒中后抑郁症的认识15-19
  • 2.1 祖国医学对病名的认识16-17
  • 2.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17-19
  • 3. 治疗方法19-21
  • 3.1 针刺治疗19-20
  • 3.2 电针疗法20
  • 3.3 其他疗法20-21
  • 4. 展望21-22
  • 临床研究22-32
  • 1. 资料和方法22-25
  • 1.1 病例来源22
  • 1.2 一般资料22
  • 1.3 诊断标准22-24
  • 1.4 纳入标准24
  • 1.5 排除标准24-25
  • 1.6 剔除标准25
  • 1.7 脱落标准25
  • 2. 治疗方案25-27
  • 2.1 基础治疗25-26
  • 2.2 分组治疗26-27
  • 3. 观察方法27-28
  • 3.1 观察指标27-28
  • 3.2 评定标准28
  • 3.3 统计学方法28
  • 4. 统计结果与分析28-32
  • 4.1 治疗前评分比较28-29
  • 4.2 治疗后评分变化29-30
  • 4.3 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疗效比较30-31
  • 4.4 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副反应发生率较31-32
  • 讨论32-37
  • 1. “调神解郁”针刺法治疗卒中后抑郁症的理论依据32-33
  • 2. 选穴依据33-35
  • 3. 百忧解疗效及副作用35
  • 4. 问题和展望35-37
  • 结论37-38
  • 致谢38-39
  • 参考文献39-44
  • 附录44-5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51-53
  • 个人简历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宫建雅,宫继宏;针刺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1997年02期

2 孟向文,陈爽白;互动式针刺法治疗抑郁症[J];上海针灸杂志;2003年11期

3 林志建,张洪艳;针刺治疗复视2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3年12期

4 王莉莉,吕东;随经动态针刺法治疗落枕55例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4年02期

5 陈庆梅;针刺法佐治婴幼儿腹泻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4年06期

6 王东升;;意动针刺法治疗痤疮[J];中国针灸;2005年S1期

7 黄衍勋,张汉珍;两种针刺法治疗带状疱疹60例疗效对比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年05期

8 曾宪锋;王梅康;许建阳;袁红;郝晋东;丁红;武媚;梁贵喜;;针刺治疗失眠80例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5年12期

9 邵素菊;通督健脑针刺法治疗癫痫121例[J];山东中医杂志;2005年02期

10 黄炜,植兰英;针刺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J];甘肃中医;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管华盈;;“眼区四穴”针刺法与常规穴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对比分析[A];中国民政康复医学第四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3年

2 燕军;蒋素英;孟江;;改良拔河针刺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42例[A];第8届全国针灸科研与临床研讨会暨安徽省针灸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唐成林;余敏;;针刺治疗失眠选穴规律及治疗方法浅析[A];重庆市针灸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魏清琳;;强脊补肾针刺法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38例[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5 刘紫薇;黄巍;张欢;;针刺治疗早期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观察[A];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吉林省第六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金瓯钧;;传统与矩阵针刺治疗耳聋疗效比较[A];中国针灸学会全国中青年针灸推拿学术经验交流会论文汇编[C];1999年

7 黄庆红;;综合针刺法治疗瘫痪的临床体会[A];中国康复医学会全国运动疗法学术会议暨心脑血管病康复研讨班论文汇编[C];2000年

8 罗和平;;针刺治疗中风介入时机初探[A];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文献专业委员会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常小荣;严洁;樊凌;王超;;针刺治疗脑卒中偏瘫进展[A];“针灸诊疗规范化研究的思路”学术论文集[C];2008年

10 胡艳明;李郡;刘建龙;;推拿结合导平、针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00例疗效观察[A];第十三次中医推拿学术年会暨推拿手法治疗脊柱相关疾病高级培训班论文汇编[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记者 苏晓华;“醒脑开窍” 针刺法已推广到四十个国家[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2 ;俞募配穴针刺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庆;针刺治疗郁证的研究[D];天津中医学院;2003年

2 黎彩霞(Lai Choiha);针刺加中药治疗视频显示终端综合征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赖新一;针刺治疗失眠的病机探讨与临床及动物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

4 孙力;基于电信号的针刺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5 王世军;缺血性中风的病因病机及针刺防治机理的实验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6 Marmori F.;针刺调神对慢性持续期支气管哮喘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7 马学红;针刺抗抑郁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狄忠;针刺配合艾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9 陈晓军;调和阴阳针刺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文献及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10 陈加俊;脑梗死后脑可塑性机制及针刺影响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颜建胜;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与基底动脉TREK-1表达的相关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姜庆e,

本文编号:7252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7252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6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