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性症状在《伤寒杂病论》中的诊疗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4 13:44
本文关键词:阴性症状在《伤寒杂病论》中的诊疗应用研究
【摘要】:目的阴性症状,即不存在症,对于某些病或证的诊疗具有否定意义的资料。在《伤寒杂病论》中,阴性症状贯穿在整个辨证论治过程中,从辨证、治疗、预后到服药后反应,都体现了仲景的诊疗思想。本论文主要研究阴性症状在《伤寒杂病论》中的诊疗应用,并总结阴性症状的应用规律,为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提供依据。方法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进行归纳总结研究。首先总结了阴性症状在《伤寒杂病论》中的诊疗应用的研究现状及问题。现存文献对《伤寒杂病论》中的全部阴性症状进行梳理归纳分类的很少,多是从辨证、治疗、预后及服药后反应等方面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阴性症状进行论证说明。所有的阴性症状应用特点所体现的仲景排除诊疗思想没有形成规律性总结。某单个阴性症状的研究仅停留具体应用上,而没有对其做深入的规律总结。其次明确了此论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然后将《伤寒杂病论》中的全部阴性症状进行归纳梳理,分别对每一个阴性症状(不呕、不渴、小便通利、无汗、能食、不利、手足温、不结胸、不恶寒、不寒、不恶风、无寒热、无热、无大热等)的应用规律进行总结,并明确在不同情况下阴性症状表示的不同作用及其背后的机理。结果将仲景书中所有的阴性症状进行归纳总结。不呕在书中共有9处,总结其应用规律为:其一,表示邪未犯少阳;其二,说明胃中无水饮;其三,表示胃气和无上逆。不渴在书中共有21处,归纳其应用规律为:其一,排除阳明病;其二,表示心下有水饮;其三,表示无热,病性属寒;其四,表示邪入血分;其五,表示热轻,津伤不甚;其六,表示水液气化正常。小便通利在书中共有32处,将其应用规律总结为:其一,说明水湿之邪可排出,内无水饮;其二,说明津液恢复,提示疾病预后;其三,说明津液偏渗膀胱从小便而出则大便硬;其四,判断病不在气分而在血分:其五,说明下焦水液气化正常;其六,说明阳气不足不能固摄津液,津液有下脱之势;其七,说明膀胱无病,意在肠痈与淋病相鉴别。无汗在书中共有27处,归纳其应用规律为:其一,表示腠理闭塞,邪外无出路,为伤寒表实证;其二,表示水邪未能从表而出,邪停于内;其三,排除阳明热证;其四,表示体内津液亏虚,无以充作汗源;其五,表示热邪不从外出,下趋入血分。能食在书中共有18处,总结其应用规律为:其一,表示疾病的预后,即胃气和,疾病向愈,或者除中;其二,表示脏结不影响脾胃受纳功能;其三,说明胃气和,邪不在中焦脾胃;其四,判断病性属热;其五,便虽硬,但胃尚能受纳水谷。不利在书中共有8处,其应用规律为:其一,表示胃气逆于上而不下;其二,用不表示邪气衰而欲退,胃气复而成实:其三,表示邪未驱除。手足自温在书中共有17处,总结其应用规律为:其一,表示阳气来复;其二,表示太阴湿中蕴热;其三,表示邪在阳明,但阳明热不是太甚;其四,表示阴液不足,虚阳浮越于外;其五,表示中焦之气可以外达四肢。不结胸在书中共有6处,将其应用规律归纳为:其一,排除邪结在上焦;其二,表示热邪未与有形实邪相结:其三,排除邪陷在里,说明病还在表。不恶寒在书中共有15处,总结其应用规律为:其一,排除太阳表证:其二,排除阳明中寒;其三,表示阴盛于内,浮阳现于外。无热在书中共有6处,将其应用规律归纳如下:其一,排除热证;其二,排除表证;其三,判别肠痈未成脓。不寒在书中共有2处,用于辨别疟疾的病性属热。不恶风在书中共有2处,用于表明外无表邪。无寒热在书中共有4处,皆用于排除外邪。无大热在书中共有7处,其应用规律总结为:其一,表示外无大热;其二,表示既无在太阳病的翕翕发热,也无在阳明的蒸蒸发热。结论将所有的阴性症状总体体现的仲景的诊疗思维形成规律性总结,得出以下规律:仲景在用阴性症状辨证论治时总体体现排除法的思想。通过具体分析阴性症状的应用,可看出仲景“保胃气,存津液”的精神,以及诊疗时辨六经八纲、辨气分血分水分、气体及津液变化情况、掌握预后与服药后反应的思路。仲景应用阴性症状在不同地方所表示的作用不同,体现综合辨证、随证治之的思想。
【关键词】:伤寒论 金匮要略 阴性症状 诊疗应用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22.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阴性症状在《伤寒杂病论》中的诊疗应用研究慨况10-14
- 1 阴性症状在《伤寒杂病论》中的诊疗应用研究概况10-12
- 1.1 阴性症状在辨证论治中的作用10-11
- 1.2 单个阴性症状的临床辨证意义11-12
- 2 阴性症状在《伤寒杂病论》中的诊疗应用研究问题12
- 参考文献12-14
- 前言14-15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阴性症状在《伤寒杂病论》中的诊疗应用研究15-76
- 第一章 研究思路与方法15-17
- 1 阴性症状的定义及研究范畴15
- 2 阴性症状的研究思路与方法15-16
- 3 阴性症状的整理分类16-17
- 第二章 阴性症状在《伤寒杂病论》的诊疗应用的研究17-73
- 第一节 不呕17-19
- 1 不呕的应用规律17-19
- 2 不呕的机理19
- 第二节 不渴19-26
- 1 不渴的应用规律20-25
- 2 不渴的机理25-26
- 第三节 小便通利26-35
- 1 小便通利的应用规律26-34
- 2 小便通利的机理34-35
- 第四节 无汗35-43
- 1 无汗的应用规律35-42
- 2 无汗的机理42-43
- 第五节 能食43-49
- 1 能食的应用规律43-49
- 2 能食的机理49
- 第六节 不利49-53
- 1 不利的应用规律49-52
- 2 不利的机理52-53
- 第七节 手足温53-58
- 1 手足温的应用规律53-58
- 2 手足温的机理58
- 第八节 不结胸58-60
- 1 不结胸的应用规律58-60
- 2 不结胸的机理60
- 第九节 不恶寒60-65
- 1 不恶寒的应用规律61-65
- 2 不恶寒的机理65
- 第十节 无热65-67
- 1 不热的应用规律65-67
- 2 不热的机理67
- 第十一节 不寒67-68
- 第十二节 不恶风68-69
- 第十三节 无寒热69-70
- 第十四节 无大热70-72
- 第十五节 其他类72-73
- 第三章 规律总结73-76
- 结语76-77
- 1 研究结论76
- 2 研究不足及展望76-77
- 参考文献77-79
- 附录79-99
- 致谢99-100
- 个人简历10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冬爽;杨学琴;陶晓华;;《伤寒论》排除诊断法应用探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年02期
2 李赛美;;《伤寒论》临床辨治思路探略[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3 蒋跃文;曾江琴;李家庚;;小议《伤寒杂病论》“不汗出”的证治[J];光明中医;2011年11期
4 张天奉;;否定思维在中医辨证中的运用[J];中医药信息;2010年02期
5 任培华;冼绍祥;;浅述《伤寒论》中“小便利”的临床意义[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年21期
6 盛钦业;宋子云;;《伤寒论》“无大热”症辨析[J];国医论坛;2007年03期
7 刘恩顺;;从《伤寒论》阴性症状运用谈张仲景辨证思维特点[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8 李文龙;《伤寒论》症状鉴别诊断法初探[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年06期
9 许明辉,陶志虎,闵范忠,江红兵,董少龙;《伤寒论》自汗无汗病机浅析[J];广西中医药;2003年06期
10 陈玉书;从“无大热”谈《伤寒论》症状辨证之特点[J];国医论坛;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红梅;;浅析《伤寒论》中否定性资料的辨证意义[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本文编号:7316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73164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