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燥非燥”——仝小林辨治凉燥证经验发微
发布时间:2017-08-25 07:57
本文关键词:“凉燥非燥”——仝小林辨治凉燥证经验发微
【摘要】:介绍仝小林教授关于内伤凉燥的新释义。认为凉燥非燥,实乃阳气不足,难以蒸化津液,布散滋润全身,进而形成皮肤、黏膜、五官的干燥诸症,尤多见于中老年阳虚患者。遵循中医"谨守病机,异病同治"的治疗原则,仝师治疗凉燥主方多用升阳益胃汤、黄芪桂枝五物汤、乌头汤、葛根汤、二仙汤、真武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以温阳散寒通络。
【作者单位】: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关键词】: 凉燥证 态靶结合 临床经验
【分类号】:R259;R249
【正文快照】: 有关燥邪致病理论的论述自古有之。“金元四大家”之一刘完素提出“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的燥邪病机;后有吴鞠通于《温病条辨》中论及燥分温凉,“故深秋燥令气行,人体肺金应之,肌肤亦燥,乃火令无权,故燥属凉,前人谓热非矣”,温燥因燥热,凉燥因燥寒。杏苏散为凉燥证之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陈海生;林琼燕;陈壮忠;卢法远;;凉燥者,非燥也[J];中医杂志;2009年02期
2 刘刚;凉燥辨治[J];四川中医;1999年02期
3 何德昭;;凉燥,
本文编号:7359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73591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