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根明教授防治缺血性中风经验
本文关键词:张根明教授防治缺血性中风经验
【摘要】:中风病是临床中最常见的一种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斜、偏身麻木、言语不利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中风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属于现代医学急性脑血管病范畴,发病类型以缺血性中风居多,近来有年轻化的趋势,给社会、家庭和患者带来的负担极大。中医对缺血性中风防治的历史悠久,其病因病机学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入和完善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唐宋之前医家认为是外感风邪有关,唐宋之后医家突出了内因在发病和病机转化中的作用,提出“心火暴盛、热极生风”、“痰湿为主、郁热生风”、“肝阳化风”、“瘀血生风”的病机理论,立论多注重风、火、痰、气、血、虚等内因。当代医家多综前人之说,依据临床表现进行辨证施治,但由于缺血性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复杂,其证候表现也是复杂多变,规定证型不能将其全面概括,这对于现代临床治疗中风病及进行科学研究极为不利,鉴于此,笔者搜集近10年来的相关文献总结了现代学者们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研究进展文,将缺血性中风病病因病机及治法进行总结。导师张根明教授从事中医临床20余年,对于中风病有着较深的思考,张老师提出“防重于治”的理念,提倡未病先防,在病人症状较为平稳的时候及时发现中风病的危险因素,并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房颤、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吸烟、肥胖等,制定相应的方案,视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选用相应的手段。根据中风病的基本病机在平稳期时突出了痰瘀的病理基础,以化痰祛瘀通络为基本思想选用了半夏白术天麻汤合用活血化瘀通络之品加减应用,并配合相应作用的中成药如血滞通胶囊、通塞脉片等辅助治疗。在病情波动期即中风先兆期,张老师根据临床经验总结认为该类患者病情波动,辨证当以风象为主,治疗上选用平肝潜阳,补益肝肾的天麻钩藤饮加减取得一定的效果。此外天气变化为中风先兆常见的诱因,应知道患者相应的预防措施。缺血性中风是一个因正气亏虚,导致多种致病因素逐渐产生并长期作用于人体,时由诱因鼓动而发气血逆乱,形成脑脉闭阻进而脑髓失养、毒邪内生、毒伤脑髓所致的脑病。从历代医家可以得出重视补虚的重要性。基于此张老师提出了扶正护脑法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重要性。“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强患者的抵抗邪气能力。“护脑”指明治疗方向,虽然缺血性中风发病是脏腑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然而关键病位在脑髓,张老师认为脑髓受损是因,而后才有脏腑变证,因此抓住疾病的主要病机,尽量地保护脑髓,减轻损伤,是提高疗效和改善预后的关键点。扶正护脑法是急性期的治本方法,但它又遵循了辨证同时选用其他的治疗方法,可以说是辨证与辨病的结合。抓住时机是应用扶正护脑的关键,无论超早期失养脑髓,还是毒损脑髓时受累的周边脑髓均有一定的可复性,这就为急性期扶正护脑法的使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时机,抓住这一时机及时扶助正气,越早越好。选用参麦注射液作为扶正护脑法的基础药物。具体应用时需要结合中医的四诊进行辨证选药,又要结合注意西医方面是否存在低灌注现象、血压偏低、房颤的表现。又可以结合活血化瘀一起使用。
【关键词】:导师经验 缺血性中风 中医药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49;R255.2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0
- 第一部分 综述部分10-24
- 1 古代对中风病的认识10-13
- 1.1 唐宋以前辨治,多以“内虚邪中”立论10-11
- 1.2 金元时期重视中风的“内风”说11-12
- 1.3 明清至近代中风辨治日臻成熟12-13
- 2 现代中医辨治缺血性中风13-21
- 2.1 对缺血性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13-17
- 2.2 现代中医对缺血性中风的治疗17-21
- 参考文献21-24
- 第二部分 张根明教授防治缺血性中风的经验总结24-41
- 前言24-25
- 1 防重于治25-33
- 1.1 平稳期25-28
- 1.2 波动期28-32
- 1.3 小结32-33
- 2 扶正护脑法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应用33-41
- 2.1 扶正护脑的理论基础33-34
- 2.2 扶正护脑法的临证应用34-36
- 2.3 病案举例36-39
- 2.4 小结39-41
- 结语41-42
- 参考文献42-43
- 致谢43-44
- 个人简历4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光荣,陈正权,杨霞;缺血性中风63例治疗分析[J];四川中医;2002年03期
2 李国庆,王林静,叶健,武继涛,郑绍周;中医药防治缺血性中风的研究概况[J];吉林中医药;2002年04期
3 胡梅芳;辨治缺血性中风48例[J];浙江临床医学;2003年11期
4 赵卫;浅谈中医药在诊治缺血性中风中的优势[J];吉林中医药;2003年03期
5 戴嫣;中医药对缺血性中风的治疗及研究概况[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年14期
6 张觉人,杨庆堂;缺血性中风中医药实验研究述要[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年11期
7 贾满仓,朱薇;通脑汤治疗缺血性中风60例[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年01期
8 张青萍;刘泰;;缺血性中风中药治疗研究述要[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9 袁威;孙书光;凌云;;68例缺血性中风治护体会[J];国医论坛;2008年03期
10 孙玉清;蹇佳;;自拟安脑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临床研究[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青萍;刘泰;;缺血性中风中药治疗研究进展[A];泛中医论坛·思考中医2006——经典中医的特色和优势论文集[C];2006年
2 马维斌;王纪彪;;缺血性中风早期康复中医方案研究进展[A];山东省第三次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3 杜元灏;翟娜;;缺血性中风治疗焦点的思考[A];'97中医药博士论坛:中医药现代研究与未来发展[C];1997年
4 祝美珍;;“治未病”思想对缺血性中风防治的指导与运用[A];第三届泛中医论坛·思考中医2007——中医“治未病”暨首届扶阳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郭福新;徐瑛;孟炎;孙思明;;从毒论治缺血性中风对黄腻舌苔与颈动肪斑块变化相关分析[A];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陈学忠;尹方;苏凯;马界;;缺血性中风防治的切入点[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养生学与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会议暨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许康;张苏明;;缺血性中风的证型研究[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冯有丽;李容;邓妍;梁章荣;何明丰;;缺血性中风的发病与死亡时间分析与护理探讨[A];2008年广东省中医热病、急症、中西医结合急救、危重病、灾害医学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C];2008年
9 梁文慧;;偏瘫复原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60例[A];山东省第三次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10 胡晓洁;宗寿健;王兴臣;;从“化浊”入手浅述缺血性中风的二级预防[A];山东省2013年神经内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神经免疫大会2013论文汇编[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定芳;中西医结合分期治疗缺血性中风[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2 郭会军 武继涛 金 杰;郑绍周教授治疗缺血性中风经验[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3 蔡定芳;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研究进展[N];中国中医药报;2000年
4 陈光辉;缺血性中风的三级预防[N];江苏经济报;2000年
5 闫志安;临床缺血性中风辨证分型亟待规范[N];中国医药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赵绍华;防治中风显微镜下有高招[N];健康时报;2004年
7 王小衡;出血性 缺血性中风后果预测[N];卫生与生活报;2008年
8 杭兰芳;A型血易患缺血性中风[N];大众卫生报;2004年
9 徐玉梅;心血管病人不可忽视早餐[N];人民政协报;2001年
10 ;忽略早餐:心血管病人大忌[N];上海中医药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宇文亚;基于虚拟事实因果模型的缺血性中风早期康复中医方案疗效评价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9年
2 郑一;脑络舒通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作用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3 高宗桂;川芎嗪干预大鼠缺血性中风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4 钟雪玉;补阳还五汤加味对缺血性中风大鼠模型作用机制探讨[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盘子健;巨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评估[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6 刘振权;脑心通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7 钞建峰;益气活血养阴中药对缺血性中风二级预防的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王平平;缺血性中风不同时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证候特征与预后相关性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徐亚林;益气活血通络法联合亚低温对大鼠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的保护作用[D];湖北中医学院;2004年
10 高红莉;“瘀血生风”假说检验[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文娟;同型半胱氨酸与缺血性中风关系的临床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2 卢璐;针刺“v哑五泉”治疗缺血性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研究[D];河南中医学院;2015年
3 谢佳宏;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系统评价[D];承德医学院;2015年
4 白艳;不同介入时机对针剌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影响的系统评价[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年
5 吴雪;不同留针时间对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影响的系统评价[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年
6 王珍;马云枝教授防治缺血性中风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D];河南中医学院;2015年
7 张艳博;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丘脑痛的临床观察[D];河南中医学院;2015年
8 彭壮;加味旋覆代赭汤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呃逆症的临床研究[D];河南中医学院;2015年
9 杨振威;高利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与祛瘀化痰通腑方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10 洁丽(KASSYMKYZY ZHANNA);张根明教授防治缺血性中风经验[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7507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750796.html